APP下载

地栽香菇栽培技术

2014-07-02樊庆林

河北农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潮菇装袋菌袋

樊庆林

地栽香菇栽培技术

樊庆林

地栽香菇是我县近年来开发推广的一项新的食用菌栽培技术,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高温季节缺少鲜香菇上市的局面,与我县优质架菇形成了良好的优势互补,同时也添补了北方6—9月高温季节鲜香菇的市场。经过近几年的生产实践,地栽香菇技术日益成熟,现将主要栽培技术简结如下。

一、品种选择

地栽香菇选用中高温型品种,我县主要以高温L18品种为主,菌种选用洁白、健壮、无污染的适龄菌种。

二、栽培季节

L18菌丝生长从播种到出菇需70—90天,发菌适宜温度15—25℃,出菇适宜温度10—25℃。根据我县气候特点,适时栽培。

1、装袋:2月初。

2、接种:2月底至3月初。

3、发菌:3月至5月底。

4、地栽:6月初至10月底。

三、栽培设施选择

菇棚应选择地势平坦、通风良好、环境卫生的地块。一般出菇棚可按东西走向建中柱高2米以上,边柱高1.2米以上,宽6—7米,长40—50米的塑料拱棚,菇棚内挖4排畦床,畦床略高于地面,防止存水,床间留50厘米的操作道。菇棚用竹木或镀锌管等为骨架搭设。拱棚外用草帘或一层95%的遮阳网等遮阴,棚间距1.5米。

四、生产流程

1、培养料配方。阔叶硬杂木屑78%,麦麸20%,石膏1%,糖1%。阔叶硬杂木用一次成型的切片粉碎机粉碎,再用筛片孔径10—12毫米过筛,加工成粗度6—8毫米的颗粒状木屑。加工后的木屑应及时使用或晒干备用。麦麸要新鲜、干燥、无虫蛀、无霉变。

2、拌料。按选定好的配方将料充分拌匀,其它水溶性原料溶于水添加到干料中拌匀,含水量为60—62%。手测法测定培养料含水量:将拌好的栽培料,抓一把用力握,指缝不见水,伸开手掌料成团即可。

3、装袋。将配好拌匀的培养料装入15.3厘米×55厘米菌袋中,目前我县多用装袋机装袋,松紧适宜,装得过紧容易产生撑袋,过松会影响其产量并且菌袋容易折断。一般装好的菌袋重量在1.8—2.0千克。扎紧口袋,注意轻拿轻放,4小时内上灶灭菌。

4、灭菌。采用常压灭菌,每锅装4500—5000袋为宜。用蒸气使菌袋达到100℃,蒸20小时,要想灭菌彻底,必须遵循“攻头、保尾、控中间”原则,在4—6小时内迅速升温至100℃,用中火维持12—14小时,停火后闷1—2小时。

5、接种

(1)菌棒冷却。灭菌结束后,将菌袋搬至干净接种室内,冷却至28—30℃时接种。

(2)菌种消毒。要挑选菌丝健壮,无污染的菌种。菌种用0.1%KMO4溶液浸洗1分钟。

(3)菌棒消毒。把冷却后的菌棒在接种室内一行一行、一层一层地垒排起,全部菌棒排好后,把接种用的菌种、胶带纸,打孔用的直径1.5—2厘米的圆锥形铁棒、75%的酒精、棉球、棉纱、接种工具等准备齐全,放进塑料接种帐,密封,用菇宝等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一般用量为8—10盒/3000袋。消毒时间8—10小时左右。

(4)接种方法。消毒后的菌袋即可接种,一般7人组,要求接种人员,穿着清洁,换鞋,一人打穴,二人搬袋堆放,4人接种。边打穴边接种边堆放,每菌袋正面一排打4个孔,把菌种塞满、塞严,再用胶带纸粘牢。1袋菌种接种20个菌袋。

6、发菌培养

(1)发菌培养是指从接完种到香菇菌丝长满料袋并达到生理成熟这段时间内的管理。菌袋培养期通常称为发菌期,可在温室、大棚里发菌。发菌地点要干净、无污染源,要远离猪场、鸡场、垃圾场等杂菌滋生地,要干燥、通风、遮光等。培养场地进袋发菌前要消毒杀菌、灭虫。开始7—10天内不要翻动菌袋,第13—15天进行第一次翻堆,这时每个接种穴的菌丝体呈放射状生长,直径在8—10厘米时生长量增加,呼吸强度加大,要注意通气和降温。此时进行第一次增氧,用1寸锥子在菌袋上均匀扎6个孔,并将菌袋呈“井”字型排列,每排12层,排与排之间要留有走道,便于通风降温和检查菌袋生长情况。

(2)第二次翻堆。菌棒培养到30天左右进行第二次翻堆。此时接种口菌丝相连,菌丝穿过背面生长,再进行第二次增氧,用2寸左右的钉子在菌袋上均匀扎25个孔以透大气,并将菌袋3袋一排,井字型12层,排与排之间留一人行道。

⑶第三次翻堆。菌棒接种口四周菌丝体出现膨胀,呈瘤状物突起占整个袋面的40%—50%时进行第三次翻堆。3袋一排井字型堆放。菌棒要培养45—60天菌丝才能长满袋,培养60—80天才能达到生理成熟。待菌袋内壁四周菌丝体出现膨胀,有皱褶和隆起的瘤状物,且逐渐增加,占整个袋面的2/3,手捏菌袋瘤状物有弹性松软感,接种口周围稍微有些棕褐色时,表明香菇菌丝生理成熟,可以进出菇场所转色出菇。

(4)在发菌过程的后期,菌袋自身产热,环境温度应掌握在28℃以下。

7、脱袋栽培。6月中旬,当气温稳定在20℃左右时,把发好的菌袋用刀片进行“Y”字型破袋并将外袋脱下,下地栽植到已建好的小拱棚中,菌棒排放时要轻拿轻放,同时注意接种口要朝上,1平方米排放菇筒24—26棒,然后用细沙把各菌棒的缝隙塞满塞严。同时要用微喷或人工喷水的方式,使菌袋不能失水,根据天气情况,每天喷水3—4次,连续10—12天。此时菌皮呈现红棕色,有光泽,这是香菇高产的表征。出菇棚的遮阳网密度应在90%以上。

8、出菇管理。香菇属于变温结实性的菌类,一定的温差、散射光和新鲜的空气有利于子实体原基的分化。这个时期出菇棚的温度在10—22℃,昼夜温差5—10℃对出菇最有利。完全转色后停水2—3天,此时菌棒由于受到自然温差,人为拉大干湿差的刺激,即可大量形成菇蕾,菇蕾形成后每天上午、下午各喷一次水,加强荫棚通风,促进菇蕾健壮生长,小菇蕾过多时,应摘去过密、畸形的菇蕾。当菇体长至6—7分成熟时,随着菇蕾的长大,喷水的数量应逐步减少,否则会影响菇的质量。出菇棚不得超过25℃,根据收菇的标准进行采摘,每天至少3次。

9、二茬菇以后的管理。随着出菇数量的减少,增加喷水次数进行补水,使水分充分补充,进行休菌。待菌休好后,用胶皮或软的泡沫对菌棒进行震动,刺激出菇。随着出菇数量的多少,菌棒会收缩,菌棒之间会产生裂缝,要及时用细沙把裂缝填平。

10、出菇后管理。每潮菇采收后,应及时清理残次菇脚,一般采菇后3—5天摘菇留下的伤口恢复至红综色,即可转入第二潮菇的催蕾管理。

11、菌棒的越夏管理。当采收3—4潮菇后,已进入8月初,是我县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此时菌棒管理以降温养菌为中心,沟内引灌深井水,达到降温、调湿的目的,利用早晚向菌棒各喷一次水,保持菌棒的含水量,当日平均气温超过27℃时,应避免盲目追求产量而采用人工震袋的方法催蕾,造成菌筒代谢加快,消耗大量养分,不但催不出菇蕾,反而加速了菌丝生长势的衰退,容易引起后期烂筒死菇现象的发生。应充分利用自然温差,适时拉大干湿差进行催蕾,促进第5—6潮菇的生长。转入秋季后按正常出菇管理即可。

(作者单位:青龙县农牧局蔬菜站)

猜你喜欢

潮菇装袋菌袋
不同菇潮香菇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变化研究
工厂化高产优质栽培茶树菇培养料配方试验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新型液动食用菌装袋机的设计要点与应用*
金针菇的出菇管理技术
不同注水处理对香菇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板栗的塑料薄膜袋贮藏技术
固定菌袋插杆
线上称重器给食品装袋带来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