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东北中央苏区的形成及其归属考

2014-07-01陈弘君

红广角 2014年6期
关键词:考证

陈弘君

【摘 要】 1929年起在红四军多次进军粤东北的推动下,粤东北苏区与赣南、闽西苏区逐步形成一体,组成中央苏区。大量历史文献和当事人回忆资料证明粤东北苏区属于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应当还原这一历史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 粤东北苏区;属中央苏区;考证

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广东包括粤东北在全国率先爆发了工农武装起义,并较早建立革命根据地(苏区)。随后,红四军进军粤东北,促进了粤东北苏维埃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粤东北苏区与赣南、闽西苏区的融合,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这段曾被尘封的史实,应该还其历史原貌。

一、粤东北中央苏区的形成

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和广东发动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广东地方组织率先发动武装起义,并先后建立了一批革命政权。1927年11月,陆丰、海丰在全国率先建立县级苏维埃政权,这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

1928年秋,在古大存的策动下,粤东北地区先后组建了五县(五华、丰顺、兴宁、梅县、大埔)暴动委员会和中共七县(加上揭阳、潮安)联合委员会,古大存分别任主席和书记 。在“暴委”和“联委”的领导下,粤东北地区的农民武装斗争如火如荼。中共五华县委与邻县的兴宁、龙川、丰顺等县党组织联合,共同创建了五(华)兴(宁)龙(川)和八乡山两块红色割据区域。五华、兴宁、龙川于1929年3月,成立了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

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出击赣南,继而进军闽西、粤东北。3月20日,毛泽东在长汀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红四军、红五军及江西红军第二、第四团,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创建新的割据区域。同年9月28日, 中共中央向红四军前委发出指示:“至两广军阀混战爆发东江空虚时,红军分进至梅县、丰顺、五华、兴宁一带游击,发动广大群众斗争,并帮助东江各赤色区域的扩大,相继围缴敌军枪械,集中东江各县赤卫队建立红军”,①如军阀战争结束较快或蒋介石系军队得胜时,红军应留闽粤赣边界游击。随后红四军出击粤东北,进行旨在打通与东江苏区联系的梅城战役等军事行动。10月下旬,红四军攻占梅城后,成立了由朱德、毛泽东、古大存等21人组成的东江革命委员会,颁布了《东江革命委员会关于公布执行土地政纲的布告(第177号)》,发动粤东北群众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仅五兴龙苏区就约有16万人口分得13万亩土地。

1929年10月,五华县委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和广东省委、东江特委“关于配合红四军进取东江”的紧急指示,挑选100名铁匠,到梅县的东江兵工厂日夜制造枪支和子弹,支援红四军。与此同时,红四军政治部主任陈毅,来到丰顺境内的释迦岽,向古大存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红四军进取东江”的指示,研究了共同开创闽粤赣苏区等事宜。红四军进军粤东北和土地政纲的颁布,有力地促进了粤东北苏维埃运动的发展。

红四军返回赣南后对根据地范围产生了新目标,提出造就“闽粤赣三省边境的红色割据”新构想 ,并得到党中央的认可。其中“粤”的范围,是1930年2月4日中共《中央通告68号》称的全国有影响的7大苏维埃区域中的“潮梅”(潮汕、梅县地区)。但后来由于斗争形势的变化,其范围主要包括粤东北地区。

1930年3月18日,以毛泽东为书记的红军共同前委发布《前委通告第三号》,作出了红四军三个月分兵游击、向广东平远等地扩大红色区域的计划。红四军所属各纵队和红六军第二纵队等部队,遵照前委《通告》的计划,先后在赣南和粤东北地区活动。红四军第一纵队于是年5月14日分两路挺进平远:一路从江西寻乌县吉潭经平远县邹坊,攻占平远县城仁居镇;另一路从寻乌县满坑进入平远县八尺、河头地区,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5月17日,中共平远县委在县城东教场召开群众大会,热烈庆祝红四军进军平远,宣布成立平远县革命委员会;同时宣布成立平远县模范赤卫大队和平远县赤卫队总指挥部。

在蕉岭县,1929年5月底,中共平远县委书记李巴林来到蕉岭三坑村,与中共蕉岭县委领导人商议,决定组成蕉平县委,并联合成立了蕉平红军独立营。1929年10月19日,红四军三个纵队共6000多人,从福建上杭县城直抵梅县松源集结。10月23日晚,红四军进入蕉岭县境内,蕉岭县委立即派农民赤卫队前往边界迎接。蕉岭县的国民党警卫队和官员等闻风而逃。25日,红四军由蕉城出发经闽粤边界重镇新铺,随后直抵梅县。红四军进入蕉岭,加速了蕉岭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到1930年初,蕉岭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并在蕉岭三坑等地开展平分田地,取消老租、老息的斗争。

1930年4月,蕉岭县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10月10日,蕉岭县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县苏维埃政府随即领导苏区人民开展打土豪斗地主、实行土地革命,没收封建公尝和地主的土地、烧田契、出谷仓,按人口平均分配,在原耕基础上抽多补少。到1930年底,蕉岭苏区还充实了蕉平红军独立营以及各村赤卫队的武装组织,开始进入了土地革命斗争全盛时期,为“蕉平寻(寻乌)”苏区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30年5月,红四军由赣寻边到粤东北地区期间,攻陷了五华的安流、梅林等地,五华苏区融入了红四军控制的苏区范围。6月初,东江西北的五华、兴宁、平远等县,已经同赣西南苏区的会昌、安远、寻乌等县的红色区域连成一片,同时与赣西南其它各县的红色区域的联系亦已相通,这时的五兴龙苏区已与赣西南苏区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

梅县、大埔、丰顺在武装暴动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革命队伍陆续汇集到三县交界的山区,至1930年春,形成了梅(县)大(埔)丰(顺)苏区,人口约50万。同年2月,梅县苏维埃政府在梅南宣告成立。在苏维埃政府领导下,梅南、畲江、松江、丙村、西阳、梅西、瑶上、梅北等区乡首先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运动。5月,丰顺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下辖5个区苏维埃政府、40多个乡苏维埃政府。

1928年3月,在中共福建临时省委领导下,平和临时县委联络广东饶平、大埔等县党组织,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平和暴动,共同建立起跨越闽粤两省的饶和埔诏革命根据地。1930年3月,饶平举行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革命委员会;在此前后,大埔、平和都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到同年夏天,以上三县及诏安县共69个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南雄早在1928年2月就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930年4月1日,红四军攻入南雄县城,并在南雄开展革命活动7天。此后,南雄县委改属赣南党组织,南雄苏区划归赣西南苏区。同年5月22日,中共赣西南特委在写给红四军前委的信中,汇报了赣西南土地革命和革命武装的情况,称:“赣南之兴国、于都、泰邬[寻乌]、安远、信丰、大庾、南雄、上犹、崇义、会昌等县都先后分了田或正在分田”。这说明南雄属于赣南苏区。同年5月18日,赣西南特委的通告中也特别指出南雄等地为“赣西南全党的中心区域”。

1930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关于苏维埃区域目前工作计划》,指出:“在中央区内湘鄂赣、赣西南两特委仍依原规(定)的设立,闽西、东江两特委合组为(闽)粤赣特委。”“闽粤赣这一苏区,无论如何总要保持它与赣西南,可以打成一片的联系,并且要迅速的完成这一打成一片的任务”。

1930年10月底11月初,根据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共闽粤赣苏区第一次党的代表会议在东江大南山举行。会议决定撤销中共东江特委,将东江、闽西、赣南三块革命根据地合并为闽粤赣苏区并成立特委。闽粤赣特委成立后,原东江革命根据地划为西南、西北两块,分别设立了特委下辖的西南分委和西北分委,西北分委领导龙川、五华、兴宁、梅县、大埔、丰顺、蕉岭、平远和江西寻乌等县党组织。12月初,邓发在闽西龙岩主持召开闽西苏区党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中共闽粤赣苏区特委。7日,闽西苏维埃政府特邀东江、赣南代表及龙岩代表300多人,召开闽粤赣特区工农兵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筹备成立闽粤赣特区苏维埃政府。随后又成立了闽粤赣军委会和红军闽粤赣军区司令部。中共闽粤赣特委、特苏(筹)和军委领导机关的建立,标志着闽粤赣苏区正式形成。

1930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根据国民党军发动对中央苏区第一次“围剿”并进入中央苏区中心区域的情况,把中央苏区划分为“作战地区”和“后方根据地”两部分,闽粤赣革命根据地划为“后方根据地”。中共中央给红军的训令指出:“第一三军团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应以赣南和赣东南为作战地区,而以闽粤赣为后方根据地”;“第十二军(过去闽西之二十,二十一与粤东之十一军所改编)须统一指挥,即以其驻军地区——闽西粤东东江为其行动地区。其任务是:应对粤东之敌和闽南闽西之敌取积极防御”;“一三军团及第十二军均在红军前敌总司令朱德同志及总政治部主任毛泽东同志直接统一指挥之下行动”。这还表明粤东的红军已编入了中央红军。

在创建五兴龙、八乡山红色区域割据中,五华、兴宁、丰顺、梅县等武装500多人统编为红军46团。1930年5月正式编入红十一军46团,1930年冬,这支部队又与闽西二十、二十一军编入中央红军第十二军。

1930年冬,闽粤赣特委西北分委决定所辖西北各县成立联县县委。同年12月11日,西北分委致巡视员刘琴西转龙川、兴宁、寻乌、平远、蕉岭县委信,指示:“分委要你们根据闽粤赣苏维埃党代表会议的精神,根据分委目前对西北斗争的布置来布置你们的工作,加紧你们的工作”;“兴宁是西北的主要县份,蕉平寻是闽粤赣的联系中心县份,龙川是西北与东北惠州联系的重要县份,因此更加重了你们的工作任务,因此更要加紧你们的工作布置,五兴龙的代表会议快要召集,蕉平寻的代表大会都是快要召集布置工作。……由寻乌县委即召集蕉、平二县委,筹备蕉平寻三县合并党代表会”;“琴西同志最好是能用短的时间到各县去巡视”,“指导其最近工作”。还指出:“各地党要注意当地交通工作外,分委决定暂时龙川要对分委负责通兴宁、五华的交通工作。兴宁要负责通龙川、寻邬、蕉平的交通工作,蕉平寻要负责通兴宁、闽西的交通工作”。从信中可以看出,闽粤赣苏区的西北即粤东北包括信中所提及的县和江西、福建部分苏区归属于西北分委领导。此外,梅(县)大(埔)丰(顺)、饶(平)(平)和(大)埔诏(安)等苏区也属于西北分委所辖。

1931年1月10日,寻乌行委发出第七号通告,指出:“闽粤赣苏维埃党的代表大会已经于11月1日成立开始建立工作……同时因为地域交通关系,为便利指导起见,在东江设西南西北两分委,现在已开始工作……西北分委通告第一号要在闽粤赣苏区党西北分委指导下,合蕉平寻三县成立一新县委,指挥三县工作,要求蕉、平、寻三县各派代表出席蕉平寻党团大会。”

1931年1月15日,在寻乌黄田召开了蕉平寻党团代表大会与工农兵代表大会,蕉平寻县委、县苏维埃正式成立,隶属于闽粤赣特委西北分委领导。此时开始,蕉岭、平远与寻乌苏区就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成为了闽粤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归属于中央苏区。其辖区范围包括寻乌、平远、蕉岭,共3370多平方公里,占三县总面积的70%多,人口共20余万,占三县总人口超过70%。

1931年1月,中共闽粤赣苏区特委西北分委派刘琴西主持召开了五兴龙党代会,正式成立了中共五兴龙县委;同时改组了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并将五华、兴宁、龙川武装整编为五兴龙县游击大队。

广东的饶平、大埔与福建平和、诏安组成饶和埔诏苏区。1930年12月,根据中共闽粤赣苏区特委指示,成立了饶和埔县委,统一领导饶平、平和、大埔的革命斗争。同年冬,成立饶和埔革命委员会。不久,饶和埔县委扩大为饶和埔诏县委,并成立了饶和埔诏苏维埃政府。四县的各级苏维埃政权都相继成立。

在此前后,粤东北地区还成立了梅(县)(大)埔丰(顺)边县县委、梅(县)丰(顺)边县县委和各边县苏维埃政府,隶属于中共闽粤赣苏区特委和闽粤赣苏区。南雄属于赣南特委领导,1931年6月17日,《赣南特委通知第一号》指出,“赣南特委指挥兴国、万安、赣县、于都、信丰、安远、寻乌、会县、南康、上崇、南雄等地工作”。

1931年1月15日, 中共苏区中央局在其《通告(第一号)》中,对闽粤赣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范围作了明确的阐述,即包括“闽西、 广东东北、赣东南一部”,“管辖闽西特委与西北分委领导的革命根据地”。 l931年4月4日,《中央给闽粤赣特委信》,进一步确认“闽粤赣是整个中央区的一部分”。信中称的“中央区”,即中央苏区。

1931年5月,《中央关于苏维埃区域党的组织议案》中也明确指出:“江西苏区的中央局,他的管辖范围是包括江西省委、闽粤赣省委……”。①

1932年6月27日,苏区中央局通过的《关于争取和完成江西及其邻近省区革命首先胜利的决定》再次确认中央苏区包括江西、闽粤赣等苏区。

二、粤东北苏区与广东省委及东江特委联系中断,归属于闽粤赣和江西苏区

“闽粤赣”中的“粤”,起初计划包括整个东江地区,但由于后来斗争形势变化,实际上主要包括粤东北的苏区,不包括东江的西南部苏区。这主要是因为闽西、粤东北苏区与广东(两广)省委及东江特委的联系中断了。

1931年春,东江西南部根据地与闽粤赣特委机关闽西永定虎岗的联系被国民党军基本截断,而且广东省委也被破坏。中共两广省委决定取消西南、西北分委,恢复东江特委。1931年3月29日,《中共两广省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提出:关于粤赣闽特委组织省委意见如下:一、东江西南、西北分委合并,仍成特委由广东省委指挥;二、闽西组织特委,由中央指挥。

同年4月4日,中共中央在致闽粤赣苏区特委的信中,指示其将所辖之东江西北、西南分委重新划归中共广东(两广)省委领导。同年5月,东江特委恢复建制。但此时,新的东江特委机关设在东江南部潮阳的大南山,在国民党军的“围剿”分割下,无法领导原西北分委的辖区, 事实上东江西北部(粤东北)各苏区并没有归东江特委领导。根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西北分委仍就近隶属闽粤赣苏区特委(后改称闽粤赣苏区省委),辖区不变,即包括五兴龙边县县委、蕉平寻县委、梅埔丰边县县委、梅丰边县县委、饶和埔诏县委及其苏维埃政府。这些苏区依然属于中央苏区的范围。其原因和依据如下:

(一)斗争形势变化造成西北分委及其下辖组织与广东(两广)省委、东江特委失去联系,已隶属于闽粤赣省委和江西省委。

历史文献足以证明这一史实。因西北分委下辖的粤东北苏区,与赣南和闽西连在一起,而当时广东省委和东江特委位置靠南,距离遥远,从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国民党反动派先后调动几十万大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围剿”。当时往南的交通线已经中断,所以与广东省委和东江特委都失去了联系,加上设在香港的中共南方局机关也被破坏,失去了联系。许多历史文献证明了这一事实。

1931年7月11日《徐德关于两广情形的报告》中写道:“5月13号我到东江去召集扩大会解决组织和工作的问题,会是在18号开的,西北没有赶到,西南到了40多干部”。 1931年11月22日,《中共两广省委通告(第八号)》中也提到:“西北已将有半年没有和东委、省委发生关系了”。根据1931年12月27日《西北分委通告(第二号)》内容及所署时间说明:当年隶属于闽粤赣省委的西北分委没有解散,仍领导粤东北各苏区至1931年12月以后。1932年4月26日,《团东江特委给省委报告》中称:“丰梅的工作尚得不到报告,五兴龙方面一直到现在仍没有直接与我们报告……”。1932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巡视员定川在《两广形势及各县组织情况及苏区状况》中指出:“蕉平县委召开了联席会议,找省委不到,他们与江西寻乌有关系。”5月30日他在《关于两广党的领导及各地工作情况》中进一步指出:“东江的红军共有两团及一独立营,独立营在寻乌280人左右,现在交通已断了……此外有蕉平县委,现已与赣南发生了关系。”1932年11月12日,中共东江特委徐国声给中央的报告中称:西北各县五华、兴宁已断绝关系很久。1933年3月14日,中共东江特委给中央的报告中称:“饶和埔、丰梅等县及军委前方,到现在来都断绝关系。”

(二)老同志回忆证明西北分委及其下辖组织与广东省委、东江特委失去联系,已隶属于闽粤赣省委和江西省委。

(1)老红军曾九华回忆:1930年10月,中共五(华)、兴(宁)、龙(川)县委在兴宁黄陂新村成立,县委书记古清海(五华人)。1931年县委机关由兴宁新村搬迁到江西寻邬方田村,1931年冬,五兴龙县委又迁移到寻乌车头村。这时,五兴龙县委实际上已由江西省委管了。1932年2月,江西省委调罗屏汉、罗文彩、张瑾瑜、廖醒中、古汉忠等到会昌县委工作。3月,江西省委又调陈锦华任安远县委书记之后,五兴龙县委由蔡梅祥负责。5月,赣西南特委书记古柏来河角圩指导工作,邀集我们原来五兴龙县委的同志召开党团联席会议。6月,根据赣西南特委的指示,在兴宁黄陂新村黄沙溪成立中共兴龙县委。 1933年8月,蔡梅祥出席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当选为省苏执委。回来后,在南扒山上召开了活动分子会议,古汉中讲游击战争。 1934年冬,罗屏汉在赣南军区写信命令兴龙县委,把寻乌岑峰炮楼烧掉,以配合中央红军转移。这一行动成功后,赣南军区发出捷报,赞扬兴龙驳壳队员的机智勇敢。①(2)老红军钟亚庆在《回忆“二战”时期的革命活动》中叙述五兴龙武装在寻乌苏区中的情况中称:1931年8月,在寻乌留车镇,根据上级指示,独立营改编为独立团,参谋长是红四军派来的。1932年2月,在会上罗屏汉宣布上级的决定:调罗屏汉到江西会昌县委工作。(3)叶俄在《回忆古汉忠等在东山的革命活动片断》中称:1932年6月,按照赣西南特委指示,时任会昌县委组织部长罗屏汉主持召开五兴龙县委活动分子会议,部署五华、兴宁、龙川、平远、寻邬地区开展斗争,牵制广东陈济棠军队北上。(4)老红军张凯在《留在中央苏区的红军坚持游击战争的回忆》中说:“1935年2月中旬,陈毅同志要我们立即分散突围到寻乌、安远南部和兴宁、五华地区活动。”(5)老红军叶均章、叶青在《冷水坑苏区革命斗争情况》中说:“1933年8月,赣南挺进队政委曹进洪、邹高景(江西)以及兴龙县委古汉中又来到登云、东山、冷水坑和泞水坑布置牵制广东军阀北上江西‘围剿苏区的兵力,开展游击活动,打土豪。同年冬,又烧了五华县三多齐和通衢鱼子渡的公路桥,使老隆至五华、兴宁的交通中断。”(6)据当时任闽粤赣军区司令部参谋长肖劲光回忆录《闽西军事斗争的回顾》记载:“此后(1931.7),闽粤赣苏区特委、军委提出了‘向北发展的军事战略方针”,决定主力部队向北发展,以粉碎敌之“围剿”、扩大红军,巩固发展苏区。西北分委坚决贯彻与实施了“向北发展”方针,积极配合和支援红一方面军进行反“围剿”斗争。这也是蕉平寻县革命武装组织独立营(团)地方赤卫队、游击队始终接受闽粤赣苏区特委、军委领导和指挥,西北分委属下各苏区未能重新划归广东省委、东江特委领导的重要原因。

以上这些老同志的回忆,都说明五兴龙、蕉平寻等苏区隶属于中央苏区属下的闽粤赣和江西苏区。

三、蕉平寻、五兴龙苏区属于中央苏区的事实依据

1931年1月至5月,《闽粤赣苏区特支西北分委来信》、西北分委《通告第二号》以及蕉平寻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县团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等发出的一系列文件,都可以直接证明蕉平寻县当时确实是闽粤赣苏区的中心县份,隶属于闽粤赣(省)特委管辖而属于中央苏区范围。

从1931年5月至年底,蕉平寻县委、县苏维埃一直存在。1931年5月13日赣西南特委西河分委成立,接着1931年6月17日赣南特委成立。蕉平寻县委主动以江西“寻乌”的名义与西河分委、赣南特委取得联系并先后隶属其领导。江西省委成立后,“寻乌”亦隶属江西省委领导,随后又隶属于粤赣省委,即一直属于中央苏区。

蕉平寻县委与上级(江西党组织)联系称“寻乌”,对下则领导着整个蕉平寻苏区,并继续以“蕉平寻县委”署名向“各级党部、特支、县苏党团”发文。如: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节节胜利的背景下,1931年9月18日,蕉平寻县委发出文件“纪念十月革命”,要求在平远八尺等地的“群众纷纷要求加入农会”的大好形势下,努力“争取蕉平寻全县革命的胜利”;②1931年6月17日,赣南特委的通知指出,“赣南特委指挥兴国、万安、赣县、于都、信丰、安远、寻乌、会县、南康、上崇、南雄等地工作”。通知中所指的“寻乌”即蕉平寻。在1931年1月至年底,寻乌没有从蕉平寻县这一整体组织中脱离,寻乌没有独立设立县委、县苏维埃等组织机构,也没有独立发布任何文件。当时,蕉平寻县委、县苏维埃驻地设在寻乌。1932年1月5日,蕉平寻县委对近期组织工作发出《通知组字第二号》:“县委为明瞭蕉平寻目前实际工作情形,而决定以后的工作方针”。这也说明蕉平寻是一个整体。总之,从1931年起至1933年8月,即蕉平寻县委、县苏维埃存续期间及随寻乌接受上级领导期间,蕉平寻苏区都是一个整体并隶属于中央苏区。

从1931年起,五兴龙苏区先后隶属于中央苏区的闽粤赣、江西省、粤赣省所辖范围,并为中央苏区的各项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配合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斗争,牵制敌军。1933年8月,赣南挺进队政委曹进洪、邹高景以及兴龙县委古汉中又来到登云、东山、冷水坑和泞水坑布置牵制广东军阀北上江西“围剿”苏区的兵力,打土豪。同年冬,粤赣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罗屏汉率领闽粤赣边游击纵队与兴龙游击大队联合在兴宁、龙川、五华、平远、寻乌一带,击溃陈济棠部一个团,打败广东王赞斌部一个营,重创兴龙寻平联队大队谢海筹部,先后烧毁五华县三多齐和通衢鱼子渡的公路桥,龙川鱼子渡公路大桥、罗坳公路桥等,致使国民党军队的交通中断。1934年冬,罗屏汉在赣南军区写信命令兴龙县委,在七天内把寻乌岑峰炮楼烧掉,以配合中央红军转移。县委书记蔡梅祥立即派古汉中、梅贯华等人,星夜化装潜入岑峰圩,缴获一批枪弹,放火烧了炮楼。赣南军区为此发出了捷报。二是五兴龙苏区为江西苏区输送了大批干部和战士。如1932年2月,江西省委调五兴龙苏区的骨干罗屏汉、罗文彩、张瑾瑜、廖醒中、古汉忠等到会昌县委工作。3月,江西省委又调陈锦华任安远县委书记。古大存、魏挺群、古连、黄宝球、古汉忠、罗辉英、彭城等一大批青年在中央苏区的江西等地工作,其中古大存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两届中央执委会委员;时任红五十团副连长的曾伯钦,带领数十名五华籍红军战士,参加了1930年3月在江西寻邬的澄江战斗;魏挺群从八乡山奉命调到闽西特委任宣传部长,1932年又调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秘书长等职位;马文,任中央苏区红军兵工厂职工委员会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企业部长;邱林华任赣南兵工厂工会主任、粤赣兵工厂副厂长;刘愈忠任12军修械班长,红1军军械股长;刘梅任闽粤赣兵工厂厂长;古汉忠奉命从五兴龙苏区调江西会昌县任团县委书记。另外,还有曾国华、赖绍宏等人先后率领五兴龙青年奔赴江西参加红军。仅据马文回忆,五华县参加长征的就有曾国华等9人。①三是五华为中央苏区的兵器修造业输送了大批能工巧匠。五华先后有六批200多名打铁的能工巧匠或派遣或应召到江西、福建,在创建兴国官田兵工厂、闽粤赣造枪厂、赣南兵工厂、粤赣省兵工厂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奠基人。期间还受到朱德总司令的亲自接见和赞扬。②四是五兴龙人民为江西、福建苏区输送了大量紧缺物资。五兴龙人民克服种种困难,源源不断地将食盐等物资,从多个途径运送到江西、福建苏区。

1932年3月,江西省委调陈锦华任安远县委书记之后,五兴龙县委由蔡梅祥负责。5月,赣西南特委书记古柏来河角圩指导工作,召集原来五兴龙县委的同志召开党团联席会议,分析了形势,明确了任务。6月,根据赣西南特委的指示,在兴宁黄陂新村黄沙溪成立中共兴龙县委会,次年增补古汉中(五华党组织负责人)、曾佳昌为县委委员,同时成立兴龙县革命委员会。第二年补充梅贯华、古汉中为主席团成员。并建立了兴龙县游击大队,罗义妹任游击大队长兼驳壳队长(罗牺牲后,由古汉中任队长),廖志标任政委。古汉中、黄赤古任驳壳队长。1933年8月,蔡梅祥当选粤赣省苏维埃政府执委。

上述事实表明,如果五兴龙苏区不属于中央苏区,就不可能出现这一系列与中央苏区如此密切相关的史实。

四、梅县等苏区隶属于闽西苏区的事实及史料依据

从1931年秋开始,中共西北分委领导下的梅县、丰顺等苏区逐渐与闽西党组织密切了关系并隶属于闽西党组织。此时,闽西杭武委给梅委信中称:“遵闽粤干特省委密旨,固梅武边尤为要,仲前来加强党工作,是县东部安置为妥,明之。”③此件中的“闽粤干特省委”即闽粤赣省委;“梅武”即梅县和闽西的武平;仲,即陈仲平。闽西党组织派武平县象洞区宣传部长陈仲平、练玉辉等一批干部,到梅县苏区东北部松源加强党的建设和武装斗争力量。④梅县苏区斗争已与福建武平岩前、象洞连成一片。①1932年5月,时任福建省委秘书长的肖向荣给梅县丰顺苏区县委函,即 《CP福委秘荣32.5给梅(丰)委黎叶函》中称:“梅(丰)之前,早与西北委难联东近属闽粤干,西北委已失,省苏会后纳省直属西南区域。函悉后须循原省‘二、十六特别通告,以武力固梅河东、西赤区,配合十二军打击军阀团匪,完成扩红诸任务,有关事项与武方亦加强联络。函执罗意,接知照……”。②“梅(丰)委黎叶”,即梅(丰)县委书记黎果、副书记兼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叶明章。函中给梅(丰)县委下达了指示;所称的“梅河东、西赤区”,即当年梅河东面和西面的苏区,即国民党梅县政府也承认的“县属14区,其未被匪祸者,仅第一区与第六区,第十三区之松口堡而已”的广阔的苏维埃区域。③1932年9月,《武革委信荣致梅委信》中称:“省示武平扩红100,吾处吃紧,接信速筹员补数,任务数我委统转报。”④以及1933年7月,《武委给梅x急函》中称:“省谕少共国际师扩红数武平100,武平含梅,祈你处速筹员,共承任务。”⑤此两件文献都可以说明梅(丰)县委隶属于闽西党组织,梅(丰)苏区隶属于闽西苏区。

1932年7月3日《少共苏区中央局关于冲锋季中发展团与改造团的具体计划》中称:“闽粤赣……要把饶和埔、(武)平蕉梅(县)及闽西北各县的建立起来……”,这说明:饶平、平和、大埔是一个整体,武平、蕉岭、梅县是一个整体,都隶属于闽粤赣(福建)苏区。

民国21年5月的《梅县民国日报》也多次报道红十二军和福建杭武警卫团等红军到梅县活动的消息。这也佐证了当年梅县苏区归属于福建省苏区。1933年3月14日,《中共东江特委给中央的报告》中称:“……饶和埔、丰梅……等县及军委前方, 到现在来都断绝关系……”。这说明:饶和埔、丰(顺)梅(县)苏区党组织与东江特委已经中断联系很长时间了。1933年8月28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密令(第1号)》中称:“会昌、武平、上杭、河西为第三战区”。河西,即梅(江)河西。 1933年12月,中共武平县委致函梅(丰)县党组织,指出:“梅早与吾岩前、象洞同属闽赤区西南,为粉碎国民党敌军五次围剿,闽委密谕是地属中革三战区。统一按上级部署,抗犯之敌,群众工作,扰敌前犯,尤为主要任责,祈灵活行之。”⑥此两份文件说明:梅(丰)县与岩前、象洞仍同属于福建省闽西南苏区。从福建省委“密谕”由武平转来也可证明:“武平含梅”的特殊隶属模式之下,梅(丰)县苏区与武平苏区属同为一体,同属福建省苏区东南区域。

关于梅(丰)县苏区的隶属问题,不少老红军也留下了珍贵的回忆:(1)老红军王维在1961年的回忆资料中称:……1930年冬,管梅县的是闽粤赣特委的邓发,1931年秋开始是罗明。(2)老红军王维、王华接受采访时都说:他们的家乡梅县苏区,是与武平、上杭、永定连在一块的并开辟过和武平、象洞、岩前连成一片的斗争区域。

粤东北各个苏区众多的领导干部陆续被调到闽粤赣、江西苏区担任重要职务,也可以证明粤东北部各苏区一直隶属于中央苏区。大量历史资料表明,1930年冬开始,五(华)兴(宁)龙(川)和蕉(岭)平(远)寻(乌),先后隶属于闽粤赣苏区和江西苏区,梅(县)(大)埔丰(顺)和饶和埔(浦)诏苏区先后隶属于闽粤赣和福建(闽西)苏区,南雄隶属于赣南苏区,这些苏区均属于中央苏区范围。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研究员)

①《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29年9月28日。

①《中央关于苏维埃区域党的组织决议案》,1931年5月。

①曾九华:《回忆中共兴(宁)龙(川)县委的斗争历程》,《新村革命斗争情况》,1985年12月。

②《蕉平寻县十月革命的工作布置》,1931年9月18日。

①《访问马文同志记录》,1986年11月29日,存五华县档案馆。

②《汀洲各革命团体欢迎台湾代表和五华工人盛况》,《红色中华》第22期第四版,1932年 6月9日出版;《中央兵工厂革命竞赛总结》,《红色中华》第163期第四版,1934年3月17日出版;《访问马文同志记录》1986年11月29日,存五华县档案馆。

③《杭武委给梅委信》,1931年秋月,见汕头档案馆革命历史文献卷1-1-4。

④黄玉钊、陈伟光:《王维对家乡革命斗争回忆》,1961年2月18日;陈秉铨、杨干伟:《王华回忆1934年到江西参加红军历程》,1984年10月26日;《陈仲平回忆松源1931年至1937年的斗争》。

①《武革委信荣致梅委信》,1932年9月;《目前政治形势与闽粤赣苏区党的任务》,1932年3月14日;《中共闽粤赣苏区党第二次全省大会党的建设问题决议》,1932年3月17日;梁文芳、郭来生、李秋云:《访问王维同志记录》,2010年7月15日;《王华同志对家乡梅县苏区斗争的再次回忆》,2010年7月16日。

②《CP福委秘荣致梅(丰)黎叶函》,1932年5月,见汕头档案馆革命历史文献卷1—1—52。

③《目前政治形势与闽粤赣苏区党的任务》,1932年3月14日;梅县周年汇刊《治安公牍》,民国二十年五月,存梅县公安局档案室;梅县周年汇刊《梅县县政计划书》,民国二十年九月三十日县长江璇拟,存梅县公安局档案室。

④《武革委信荣致梅委信》,1932年9月,存汕头档案馆革命历史文献卷1。

⑤《武委致梅X急函》,1933年7月,存汕头档案馆革命历史文献卷1。

⑥《武委开周给梅X函》,1933年12月,存汕头档案馆。

猜你喜欢

考证
惠州市“化学检验工”考证题库建设探析
《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联系初考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高校大学生考证自我期望与企业认同度的对比分析
《诗经》中的爱情诗考证(三)
《诗经》中的爱情诗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