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的比较

2014-06-27张晓梅谭中华

长春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古文字手语手势

张晓梅,谭中华

(长春大学a.特殊教育研究中心;b.政策法规办公室,长春 130022)

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的比较

张晓梅a,谭中华b

(长春大学a.特殊教育研究中心;b.政策法规办公室,长春 130022)

手语起源于原始社会,与原始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古文字记录着原始语言,是原始语言书面化的体现者。通过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比较,突出展现了二者的异同点,进而探讨了二者与原始语言、原始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为手语研究和古文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手语;古文字;比较

手语作为一种语言,是聋人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但手语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而且并不是聋人的专用。手语在原始社会中真实存在,还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很多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等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这一事实。人类学家林惠祥提出“拟势语”(gesture language)是原始的传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人类的拟势及其脸上的表情有时极为真切明显,确可借以传达思想”[1]。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通过大量实例说明了一些民族中存在手势语言,他说:“在大多数原始社会中都并存着两种语言:一种是有声语言,另一种是手势语言”[2]153。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认为:“姿势语言自从发音分明的语言发生以来即与之相随”[3]。语言学家高明凯在《语言论》中列举了德国心理学家温德、俄国语言学家阿弗夏尼柯-库列科夫斯基、马尔的关于手势语先于有声语言的理论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类在没有创造语言之前,虽然也曾经用过一些手势或者其他身势去进行某种交际,但是语言却不能是从手势发展出来的,因为在手语或者所谓手势语和有声语言之间并没有什么历史继承性”[4]。他首先肯定了手势语在原始社会中的存在,但否认了有声语言是由手势语发展而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第四编中提到,“人类在蒙昧期缓慢地几乎是觉察不出来地向前发展:由手势语言和不完善的语音进步到音节清晰的语言”[5]。美国手语研究之父——威廉姆·斯多基在他的著作《用手表达的语言——为何手语先于口语出现》[6]中阐述了他的语言手势起源说,提出了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一个假设:从最初的手势演化成手语语言,再由手语语言逐渐转化为有声语言。

既然手语产生并应用于原始社会,它与记录原始语言的古文字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通过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的比较,试图探求出二者的关系。中国手语作为一种语言,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对手语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现在还没有权威书籍对手语的性质进行界定。梅芙生认为:“手语是聋哑人的交际语言,聋哑人不但靠它生活,而且靠它思维。手语拥有自己的语法,具备表达思想的功能,所以是一种很好的语言”[7]。中国的方块汉字有几千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微缩系统。古文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文字的萌芽时代,多数学者把秦统一文字作为下限,所以一般把秦统一文字以前的文字称为古文字。古文字所记录的是古汉语,它不仅保存着历代古汉语的语料,与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一脉相承,而且与手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联系。语言学界关于文字起源的讨论中,有一派提出了“手语起源说”,他们主张文字是由手势语言产生的,在远古时期先有手势语言,然后才有了文字。我们在这里不讨论文字的起源问题,但从中可以看出一些语言学家注意到了手语与原始文字之间存在着联系。法籍华人学者游顺钊认为,拿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比较是恰当的,因为二者都属于“视觉空间类型”的表达系统,而且都是用手来比划或者书写的[8]。远古的手语很少被有效地记录下来,只有一些有声语言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正如索绪尔所说,“言语活动往往不是人们所能观察得到的”,“只有书面文献才能使他认识过去的语言或远方的语言”[9]。伴随着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所产生的古文字,与原始民族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很多古文字在现代汉字中已经不常用,或者已经改变了其原始意义。目前手语多为聋人所使用,与聋人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很难对二者进行完全对等的比较,本研究选取了古今意义比较一致的内容进行比较。如果把古文字比作是一幅原始写实的“画”,那么手语就是一部现代生动的“动画”。下面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进行比较。

1 相同点

1.1 “形象”的表达系统

一些手语与古文字均按照事物的整体外形特征直接描摹出来,也有抽取事物的典型外形特征直接描摹出来,二者的相似度极高,很像是古文字用手语的直接翻版。如:“山”、“日”、“月”、“心”、“门”等,是按照事物整体特征再现。“牛”、“羊”在手语与古文字中都是选取“牛角”与“羊角”作为典型特征表现,并能明确区分“牛”与“羊”的意义。

1.2 手语“仿字”、古文字“仿形”

主要是一些沿用至今并且笔画比较简洁的古文字,在手语中用“仿字”的方法直接借鉴过来使用。如:“人”、“从”、“川”、“公”、“工”、“古”等,古文字与今文字差距不大,而且使用频率较高,在手语中用手指搭出字形直接借用这些文字。有的古文字是通过对手势动作的模仿而形成的。如数字一、二、三、四,在手语中分别用伸出一个手指、两个手指、三个手指、四个手指表示;古文字用一个横画、两个横画、三个横画、四个横画表示。从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来看,“几乎所有的原始人都利用手指来数数”[2]198。

2 相似性

2.1 “视觉”角度相似

一些相似的手语与古文字,是由于观察事物的角度稍有不同而形成的。如“鹿”与“象”,在古文字中突出“鹿角”与“象鼻子”的特征外,还把鹿与象的身体特征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所以这两个古文字写起来比较复杂;手语依然采用与“牛”、“羊”相同的抽象方法,用右手拇、食、小指直立,拇指抵于太阳穴,用仿鹿角的手形代表“鹿”。用一手食指微屈,指尖向下,从鼻部向下伸,用模仿大象的长鼻子的手形加动作代表“象”。

2.2 “会意”方式相似

另外一些相似的手语与古文字,都是根据对事物意义分析而创造的,分析方法相通,所以表现方式相似。如“坐”,手语与古文字都是取人坐在地上之意,手语是左手横伸,右手伸拇指、小指(代表一个人),置于左手掌心上。“坐”是会意字,字形为:。古人的坐姿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跪姿。“坐”在《文源》中的解释是:“象二人对坐土上之形”。

下面用图表的形式列举一些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的相同性及相似性的实例。

表1 手语与古文字相同性及相似性实例对照表

3 不同点

3.1 “动”、“静”之别

手语主要是用“动作”来表达意义,而古文字则是在龟甲、铜器、竹简等上面刻画、撰写的“静态”文字,即使是描摹同一个事物的特征,二者也会表现出“动”、“静”之别。如“鱼”,手语表达时是一手横立,手背向外,用手掌表示鱼的形状,再向一侧作曲线移动,表示鱼游动状;古文字是直接刻画出了鱼的外形,而无法表示其动作。再如“雨”,手语用一手五指微曲分开,指尖朝下,并上下快速动几下表示雨点落下;古文字中直接刻画出了雨滴的形态。手语的动态表达方式比古文字的形象模仿更加生动,手语用“动作”表现“动态”事物的特征是手语的优势之一。

“耳”、“目”、“鼻”、“齿”在手语中直接用食指在自己的面部指出即可,古文字中要用笔画直接描摹出这些部位的图像,二者都是用形象的手段使信息接收者获得具体的形象意义,手语的这种“指事”的方式比古文字的“象形”方式更加方便、简洁。

3.2 “古”、“今”之别

一些古文字现在已经不用或者不常用,在手语中也找不到这样的词语对应。如:关于动物、植物、兵器、祭祀等方面的古文字。当然手语中很多现代的词语,在古文字中也是没有的,这样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占了很大的比例。

古今时代的变化,人们认识领域的变化,在一些手语与古文字的比较中可见一斑。如:古人认为心理的本质是“心”的机能,而不是“脑”的机能,所以古文字中用带有“心”字偏旁的字,表示一些心理活动,像“意”、“忘”、“想”、“念”、“思”、“虑”,而在手语中以上这些概念都用与“脑”相关的动作来表达,显示了二者在认识领域中的不同。但也有些古文字中带有“心”字偏旁的字,手语中也把动作在胸前完成,表示心理活动或者感受,如“怒”、“感”、“恐”。因为在愤怒、感动、恐惧的时候,人会明显有心跳加快等感觉。所以手语动作也直接在与“心”相关的位置上完成,是按照心理过程的外部特征表现手语的意义。

4 结论

(1)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都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中国手语主要是用手的动作及面部表情表达意义;中国古文字是用笔画表达意义,都需要通过视觉途径实现意义的传递,都具有适合视觉信息传递和接受的形象性特征。手语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因而才使其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中国古代文字是从象形开始的,很多古文字就是一幅幅生动、直观、形象的图画。纳西象形文字创始于何时至今无定论,但它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古文字,是纳西族的先民们用模仿山川、河流、人物、花鸟等的形状创造出来的,方国瑜在《纳西象形文字谱》中写道:“所谓不学而识文字,当是纳西象形文字”。将《纳西象形文字谱》收录的一千三百四十字和二百三十个派生字词与中国手语词汇进行一一比照,虽然在“器用之属”、“宗教之属”、“传说古人名号”等章节中没有与现代手语通用的字词,但依然有十分之一的文字与手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

(2)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由于二者都具有形象性的特征,所以必然形成表达的多样性。由于人们描摹事物、动作的角度不同,很多手语词汇都有不同的打法。例如:在关于“捡、喝、飞、钓……”等行为、动作的手语中,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模仿,所以虽为同一汉语词汇,但打出来的手语却各有不同。古文字中的一字多写的情况也非常多。例如:在甲骨文中关于同一种动物的字有的多达几十种不同写法,有些动词也具有形象多样性的特征。在高明、涂白奎编著的《古文字类编》(2008年)中收录的“之”字共有49种写法,其中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写法有2种,商周时代的金文中有28种写法,春秋战国时代的石刻、竹简、陶器、帛书、玺印等上的写法有18种,秦篆有1种写法。

(3)中国手语的构词法与中国古文字的造字法有相似之处。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所定的“六书”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他用“六书”分析了汉字的字形。赵锡安在《中国手语研究》中按照“六书”说法对中国手语的造词类型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使用象形、指事、会意所创造的手语,与古文字的契合度比较高。如:古文字中的象形造字法,是用文字的笔画,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月”字写出来就像一弯明月的形状。手语中的象形构词法,是用手指的动作,把要表达事物的外形特征直接勾勒出来,“月”的手语是用双手的拇、食指的指尖相对,从中间向两侧做弧线运动,并捏合拇、食指,也是描摹出一弯明月的形状。

(4)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都反映出原始思维的某些特征。古文字体现了原始思维的特征,手语中体现出的思维特征与原始思维存在相似之处。表现在对于同样的事物用古文字和用手势动作表达出来时,表现的整体和细节是彼此相符合的。说明在思维特征上都表现出对于一些事物的有限的概括,对于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位置、运动等进行详细的刻画,也就是把要表现的事物的可绘画性和可塑造性表现出来。例如:在手语和古文字中都缺乏较高层次的类名词,体现了原始思维的具体性,缺乏概括能力,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和属性缺乏认识。

(5)通过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的比较,为中国手语研究和中国古文字研究提供参证。目前,对中国手语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的比较,进行了用研究古文字的方法研究手语的尝试,为手语研究提供了一个研究角度。很多学者认为语言、文字起源于手势语言,他们一般从现代聋人手语的沟通或者现存部落中手语的使用情况而证明自己的理论。“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说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所以中国手语与中国古文字的比较,从另一个角度为手势语言与原始语言、原始文字的关系提供佐证。

[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50.

[2]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56.

[4]高明凯.语言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320-32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五卷第四编[EB/ OL].(2011-11-25)[2013.10.12].http://www.71.cn/ 2011/1125/645990.shtml.

[6]国华,张宁生.语言手势起源说的理论评介[J].现代特殊教育,2008(10):40.

[7]梅芙生.谈聋人手语与聋人教师的作用[J].现代特殊教育,2001(3):26-27.

[8]游顺钊.手势创造与语言起源[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 116.

[9]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6.

责任编辑:李凤英

A Com parison of Chinese Sign Language and Chinese Ancient Characters

ZHANG Xiao-meia,TAN Zhong-huab

(a.Special Education College;b.Department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Changchu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2,China)

Sign language originated from primitive society and ithad a close relation with original language;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recorded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they are expressions ofwritten original language.This paper,by comparing Chinese sign language with Chinese ancient characters,show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original language and primitive thought,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research on sign language and ancient characters.

sign language;ancient character;comparison

G762.2

A

1009-3907(2014)01-0139-04

2013-11-15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3052)

张晓梅(1974-),女,吉林长春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手语研究。

猜你喜欢

古文字手语手势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挑战!神秘手势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V字手势的由来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胜利的手势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科学认识中国手语,努力提高应用水平
奇怪的手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