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发展背景下江苏高等教育的新追求

2014-06-25祭彦加

唯实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才观人才发展

祭彦加

江苏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起点、新阶段、新时期的江苏高等教育应有什么样的新追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目标要求,就是江苏高等教育新的历史起点的新追求。根据这一目标要求,江苏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做江苏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两个率先”的助推器。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江苏经济发展轨迹的重大转变对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促进。江苏教育发展与全省经济发展一样,同步转入了“内涵提升”、“转型升级”的历史新阶段。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把“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科教与人才强省基础战略”落到实处,把“人才强省”作为强省之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这个历史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新需要,深入贯彻“人才强省”战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观,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人才培养第一要素,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根本动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尤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发挥科教人才优势,更大力度促进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做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两个率先”的助推器。

全面提升内涵、提高质量,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教育的改革发展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作用与反作用的效应在高等教育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作为已经建成全国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的省域,江苏高等教育不仅实行了“大众化”,而且接近“普及化”。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同时,教育质量也必须在原有较好的基础上有一个新的提升,“质量第一”、“创新争优”必须成为改革发展的第一要义。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全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规模第一”迈向“质量第一”的目标,成了后大众化时期江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价值观

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须以科学的人才观和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为指导。什么是人才?什么是真正的人才?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科学知识和创新精神,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心,勇于担当的社会公民就是真正的人才。对于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就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

然而,在人才观和教育价值理念上却有一些观念与科学的人才观和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相悖。如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率”、“唯文凭”、“唯学历”、“唯白领”、“唯金钱”论,等等。

重“考试成绩”与更重“素质全面提升”。尽管学校一直强调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在实际中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还是或多或少地滑向以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论成败。事实上,社会也往往是这样评价学校教育的。于是,少数学校就出现了“应试教育”屡教不改,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状况,淡化了全面基础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精力去钻研知识创新、课程创新、教学创新,考试拿高分是唯一的目标。考试成绩好,就是人才。“教育就是为了升学”,“读书就是为了拿一张‘文凭”。但事实证明,考试成绩只代表了书面知识一个方面,而人文素质、道德修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学历、学位本位”转化到“能力、素质本位”。学历、学位高就是人才?在社会生活中,有一种对学历、学位“崇拜”的现象。社会评价人才、单位聘用人员、职称评审以及提拔任用等,都特别看重学历、学位,甚至提出非“硕”、非“博”不用的用人标准。这种社会的“学历、学位情结”反作用于教育,又培育了功利性的上学读书和学校教育,基础教育变身为“升学教育”,高等教育渐化为“学历教育”、“文凭教育”。于是,形成了一种片面追求学历学位、重文凭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从教育的本真出发,无论是求学读书、学校教育,还是社会评价都不应以追求学历文凭为目的,而应以知识、素养、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为根本目标。社会最终对人才的科学评价不仅要看知道不知道,而且要更多地看会不会、能不能、行不行。科学的人才评价要求教育从“学历、学位本位”转化到“能力、素质本位”上来,激励“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教育不能只回报一张文凭。

“白领”、“金领”与“普通劳动者”同样是人才。做了“白领”、“金领”,“入仕”就是人才?社会上时有一种舆论,对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普通劳动的现象表现出了不适当的大惊小怪,言内言外之意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自然而然地成为“白领”、“金领”,就应该入“仕”当“官”,成为社会“精英”,大学毕业生做普通劳动者是“人才浪费”,是不幸。这种不适当的大惊小怪是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潜意识的流露。于是,就出现了一方面鄙视为“官”,另一方面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以“入仕”、“为官”为荣的局面。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92岁的师昌绪院士在天津大学演讲时感慨地说,新中国成立之初,若问小孩将来想干什么,很多人表示想当科学家、工人、农民,而现在,年轻人不是想当官就是想当企业家,价值导向有了问题。这番话确实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金钱”不是衡量成才、成功的唯一标准。把拥有钱财的多寡作为衡量是否“成才”、“成功”的唯一标准,实在是有些偏颇了。其实,在创业致富的同时,还应有一个“取之有道”和“为富为仁”的问题。如果取之无道,或是为富不仁,则不能说是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社会上出现的一切为了“钱”,“钱”就是唯一,为了“钱”不择手段、不顾人格、危害社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少数令人痛心的现象,正是唯金钱是衡量成才、成功的人才观、价值观幽灵作祟的结果。人们可以想见,如若这种人才观和价值观泛滥成公认价值,资本和金钱成了支配人行为的价值理念,那么马克思曾经对资本利益追求所剖析的“资本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使用;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一旦超过了300%的利润,就会不惜冒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的预言将会变为可怕的现实,社会将混乱不堪。因此,在人才培养教育工作中,必须及时纠正和清除“唯钱是人才”的人才观和价值观。endprint

教育必须回归“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本真。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纲举目张的首要问题。“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教育的本真,教育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教育除了传授给人为了生存发展而必须具备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传授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规则,教会如何做人处事。作为一个社会公民,除了金钱之外,还应考虑道义;除了利己之外,还应考虑利人,考虑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有的公德、良知和对社会、对他人的社会责任,考虑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有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做一个有益于自己、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德才兼备的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是教育的宗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否则,一切只能事倍功半。教育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发挥在思想塑造、文明传承等方面的优势作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培养中国精神和公民道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拘一格培养更多的各行各业需要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

必须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教育的本真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学校教育要引导每一个学生德才兼修,最终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视学习考试成绩,忽视德智体素质全面提升,一个孩子从小就淹没在题海和没完没了的各种考试中,面临的总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学习生态环境,那么孩子还能有时间、空间和精力在个性和特色方面有所发展?还能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其结果可能导致学生成为一个死记硬背的应对考试的“机器人”。因此,要破除应试教育枷锁,革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和评价的内容、标准和导向;积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创新能力、人文素养和人格完善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努力促进学校每一类型的教育方案都能做到合理、有效和公正;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得到个性发展、特色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成才,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四多”——多种课程、多元文化、多方引导、多维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做“最好的自己”、都有可能“做第一”的新型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评价机制,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探索革新,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借鉴。

必须创新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高等教育要培养新型人才,就必须改革学科专业和课程结构,及时把人类社会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新成果吸收到学科、专业、课程和教材中来。要赋予学校建立动态的调整机制、落实和调整专业的设置权,除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外,推进本科和高职专业自主设置,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修订、调整、完善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布局和课程结构以及教材内容。在学科专业和课程教材创新改革中,可以吸纳社会企业参与学校相关学科专业设计、课程教材编写、实验实训等教学环节,以强化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的紧密度。同时,也应建立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和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使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以及教学培养质量和水平始终处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需求的最前沿,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适应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发现知识、运用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这是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所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宽专交”和“精深通”并行,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相结合,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因材施教与创新创造相结合,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多途径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扬州大学商学院将课堂搬进工厂,在生产实践和经济活动中传授知识、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创新知识,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实践的综合能力。南京邮电大学的“多模块、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模式,常州大学“跟进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药科大学走出去的“校企联手”构建以教学、研发与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联合培养”创新、创优、创业型生物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一些高校正在探索的“大学生休学创业计学分”、院校和实习单位配备双导师制、校际校企“合作联盟”联合培养学生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改革创新的着力点都是在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上下功夫,都值得总结,并因校因地制宜推广。

必须创新教学科研。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高等教育要大力创新教学科研工作,实现教学、科研的相互优化,让科研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科研成果得以充分转化。

按照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抓住国家正在实施的“协同创新工程”重大机遇,瞄准科技前沿,积极探索和开展“校际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多形式、多层面的教学科研和产学研深度合作,力争出一批重大的标志性成果。

推进高校基础研究特区、前沿技术和产业技术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探索高校科学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寓教于研,寓研于产,产学研紧密结合,不但能培养基础性的应用型人才,还要培养出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制订和落实相关政策,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新内容。鼓励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积极参与校企科研工作,明确和落实职务发明成果收益大部分归个人的鼓励政策。高等教育要建立起一支能教能研、能说能做、教研结合、文武双全的新型教学、科研队伍。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要面向学生开放,支持在校学生参与校内外科研活动,寓学于研,寓学于产,创造条件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早进团队,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夯实基础。

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高校发展的主要战略。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共同设立“联合技术创新基金”和“联合创新基地”,把“政产研学合作平台”建到各地的产业园、科技园和开发区,建到企业的家门口,实现校内科技研发与平台成果转化联动效益,直接为企业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江苏每年投入10亿元用于优势学科建设。重点遴选建设122个优势学科,支持建设新增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势头令人欣喜。

必须创新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开放、创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创建创业型大学是时代的呼唤。放眼世界,早在20世纪70年代,欧洲就拆除了阻碍高等教育一体化和改革开放的“围墙”,探索研制了“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作为欧洲1000多所高校开放共享、学分互认的通用标准体系,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欧洲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这个创新体系,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计划”,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德国大学的“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包括欧洲大学的“专业化教育模式”和“中间考试筛选机制”等做法,或多或少地透露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教学科研方法的信息。结合本土实际加以探究,或许从中能发现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两个率先”的助推器,是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历史使命,须不断探索、实践、前行。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责任编辑:戴群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才观人才发展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浅谈《三国演义》
图说创新发展
毛遂自荐
教师发展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