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视医德医风,呼唤“业界良心”

2014-06-24清风荷

清风 2014年4期
关键词:医风绵阳市医德

文_清风荷

审视医德医风,呼唤“业界良心”

文_清风荷

在“走廊医生”事件中,当事医生兰越峰虽然被绵阳市人民医院的百余职工认为是“故意找茬”,她自己也承认确实有性格偏激方面的缺陷,但这些说法和因素丝毫不影响网友对她的支持与喝彩,有人甚至称她为“捍卫正义的斗士”。为何会出现网友“一边倒”的拥趸现象?结合历年来一些地方医疗腐败事件频发、医德医风滑落的大背景,其实我们并不难理解民众的焦虑和期待……

“走廊医生”为何深得民心

媒体、网友对“走廊医生”事件的评价和对兰越峰的热捧,无疑释放了一个信号:民众对医德医风的的不满和焦虑情绪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

闹得沸沸扬扬的“走廊医生”事件仍在进一步发酵。2月20日,针对“走廊医生”兰越峰反映的绵阳市人民医院存在“过度医疗”等相关问题,由绵阳市涪城区政府牵头,区审计局、卫生局、社保局、新农合及第三方医院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联合通报,认为“均未证实绵阳市人民医院具体医疗行为存在违反诊疗规范和医疗卫生行业相关规定的情况,未发现存在‘医疗乱象’”。但调查结论难以服众,不少网友对此调查结论存疑。

据新华社报道,2月19日中午,百余名医务人员走上街头打出横幅,强烈要求开除兰越峰。此前,兰越峰已在医院的走廊里抗议了700余天,被媒体和网友称为“走廊医生”。在绵阳市人民医院相当多的领导和医务人员看来,兰越峰无疑已经成为该院“巨大的负能量”。兰越峰究竟为何会成为“走廊医生”?她因何被医院“逼”到了在医院走廊抗议700多天的地步?又缘何成为百余名同事的众矢之的?

兰越峰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自己之所以容易和医院领导发生矛盾,或者被同事看不惯,主要是自己爱“多嘴”。她总是告诫医院不能为了赚钱对患者过度检查过度医疗,不顾患者的健康和幸福。此外,兰越峰还反映了“利用灾后重建资金采购、建设存在腐败”“医院为创收存在严重过度医疗”“医院过度医疗致人伤亡”“医院对其个人进行打击迫害”“当地多级监管部门存在不作为”等问题。

兰越峰所反映的这一系列“医疗乱象”是否属实?联合调查组几次出具的报告结论相似,即兰越峰反映的“过度医疗”问题与实际情况不符,未发现过度检查、乱收费等“医疗乱象”。但令人不解的是,1月19日发布的报告证实,绵阳市人民医院院长王彦铭因涉嫌违纪正在接受调查。是巧合,还是绵阳市人民医院确有蹊跷?不得不令人遐想。

虽然目前组织上尚未对王彦铭作出定性结论,但从媒体报道的内幕来看,已经说明了问题。《南方周末》在对绵阳市人们医院调查后就以《公立医院创收潜规则》为题,剑指该医院“创收”的“经济指标”。该报道称,在部分医院职工看来,绵阳市人民医院“过度医疗”现象背后,是由来已久的创收机制,该机制以“经济指标”为核心,把职工收入与患者收费挂钩,是医院运转的核心机制。“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机制不仅仅存在于绵阳市人民医院,很多公立医院都存在类似问题。”

至此,兰越峰究竟是不是患有某些人所说的“偏执症”似乎已经变得不重要。正如媒体评论员王云帆所认为的,在普通公众的心中,“过度医疗”是个既定事实。尤其是在网络舆论场,网民们早已习惯了从自身的社会经验出发来解读各类公共事件。当“过度医疗”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无论自称多权威或多独立的调查结论,都很难说服公众相信当事医院能够洁身自好。

“一边倒”背后的医疗腐败

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以及不同阶层利益和自身利益扭合在一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利益链盘根错节。

在评价“走廊医生”事件的声音中,诸多网友由对“走廊医生”事件的关注,延伸到了讨论当下不少地方普遍存在的“过度医疗”、医疗腐败乱象,对医德医风的质疑再次被置于舆论沸点。何以会如此?正是因为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民众对一些地方大量存在的医德医风不正、医疗腐败黑幕不满使然。

有网友悲观地说,在如今的医疗领域,已经很难再找出一片净土,“高价药,大处方,收红包”等医疗领域的弊端触目皆是。良好的医德医风已成奢望,医疗腐败沉疴难治。

这些网友的观点虽然不乏极端化的偏激色彩,但分析多年来的医疗腐败案例并以我们的直观感受证之,不少地方的医德医风败坏,一些医生伦理道德滑落,确已成不争的事实。因此,在“走廊医生”事件中,不管绵阳市人民医院的领导和医护人员怎么解释,也不管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结论怎么认定,大量网友都一边倒地支持和同情兰越峰,也就不奇怪了。

2014年1月14日,黄峰平被撤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资格。据来自媒体公开报道的消息显示,上海市卫计委原副主任黄峰平因涉嫌经济问题,于2013年9月被有关部门带至沪外接受调查,近期又被带回上海继续审查,并已停职。黄峰平之前在某医院及其下属医院任职期间涉嫌在医院招标采购中受贿,同时可能牵涉葛兰素史克一案。

在黄峰平被停职调查之前,葛兰素史克一案早已掀开了跨国药企商业贿赂利益链。公安机关查明,近年来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华经营期间,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葛兰素史克一案被曝光,让人对医疗领域的腐败现象再添了几分忧虑。

事实上,医德医风在局部地区遭遇如此大面积沦陷的窘境,并非个例。此前不久,央视《新闻1+1》报道了福建漳州的市直区县73家医院全部涉嫌在医药购销中收受贿赂。案件涉及全市1088名医务人员、133名行政管理人员,有九成医生牵涉其中。仅医生退赃金额就高达2049万元,人均受贿1.8万元,药价的50%竟是“公关费”。有人惊呼,这种“全军覆没”的腐败规模和占药价50%的腐败成本,让人感到医疗腐败已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而此前落马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卫生局分管药品、医疗器械设备招标的原副局长张东勇的涉案路线图,更是曝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医药采购利益链条:药品供应商-医药公司-卫生局-医院。有媒体报道显示,在这桩案件中,张东勇收取13%的回扣,医药公司收取8%的“开票费”,医院分管副院长再收取每盒0.5元的提成,算上药厂利润,出厂价六七元的头孢他啶进院价格已翻一番,更别说到患者手中的价格了。

剖析医疗行业的腐败案件后并不难发现,医疗腐败与医德医风败坏并非孤立存在,凡是有医疗腐败现象存在的医院,就必然会有一些医护人员卷入腐败的漩涡中,他们或深或浅涉入其中,成为这条黑色利益链上的一环。正是在这种医药领域腐败案件频发的背景下,民众才更加翘首企望良好医德医风的回归。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有人揭医疗行业的“短”,就备受人们热捧的原因了。

为挽回社会大众对医德医风的信心,医疗卫生行业的主管部门也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诸多措施。比如说,早在2007年,上海市卫生局就向全市医疗机构下发了通知,明确规定给14万医务人员全部建立医德档案,一旦发现有收受“红包”、商业贿赂等行为,相关医务人员将被取消当年评优、评职称资格或给予缓聘、解职待聘等处理。此后,不少地方纷纷仿效上海的这一做法。为医务人员建立医德档案,其做法的出发点是极好的,但究竟能否从根本上扭转一些地方业已溃败的医德医风,仍有待观察。

“业界良心”的标杆性作用

在看病难、看病贵的大语境下,一些医生能以较少的钱就能看好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眼前一亮。

到底该如何才能扭转医德医风?最关键的答案是,如何遏制医生的逐利冲动。这方面,除了政策、法规的制约,显然还需要一批堪为良医的典范,在医疗领域已经给人灰色印象的一些地方,具有良好医德操守的医生的存在,能让人看到一抹亮色,给社会大众平添几许温暖。因此,民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医德优秀的良医的呼唤。

湖南中医附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张涤称得上是当之无愧的良医。张涤因坚持以最少的药价治好了数以千计的儿童呼吸道疾病,已成为湖南医药界的一张“良心名片”。在截稿前的三个月时间里,本刊记者多次联系张涤,欲采访他在医德医风方面博得患者一致好评的故事,但他力求低调,且出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周六天坐诊每天要看大约200名患者,根本无暇接受采访。但从本刊记者搜集的公开资料和患者的评价仍不难看出他难能可贵的良好医德。

张涤出生于中医世家,祖父、父亲都是长沙城里有名的中医,精通中医古典医籍,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治疗小儿疾病,尤其擅长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是湖南省极具名气与良好口碑的好大夫。此前有报道称,他自从医以来,一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带孩子来看病。5元、8元、20元、50元,张涤门诊挂号费直线飙升,可丝毫挡不住市民找其看病的热情,“人们将张涤的牛事,称为‘张涤现象’”。

为什么张涤这么有名气呢?据《潇湘晨报》报道,因为张涤坚持开十多元钱的中药,就能解决小孩的感冒等症状。张涤在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特色。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邵湘宁说,从大环境来说,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没得到解决,张涤的十几元就能将病看好,形成了太强烈的反差。

患儿的家长也对张涤评价非常高:“张教授非常敬业,看病态度好,治病效果佳,但就是一号难求,须早上3点开始排队才能保证能挂上号。”时任湖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的于来山(现任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9年到湖南中医附一医院调研医改时,现场听到许多年轻家长们对张涤赞不绝口。于来山握着张涤的手,称赞他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正是医改的一个目标,是好大夫的典范。

其实,像张涤这样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良心医生”并非孤例。郑州一名2岁多的孩子晚上出红疹,家长跑了多家药店都关了门,最后在一家医院,一位女医生问明情况后,开了4片马来酸氯苯那酸(扑尔敏),药价4分钱!2月7日,网友“@溜溜的闯”在微博上晒出这张处方后,迅速引爆了网络。如此稀缺的低廉药价,无疑让人再次看到了医疗行业的“业界良心”。

据《京华时报》报道,发帖的网友说,拿到4分钱的处方时,他十分感叹。孩子吃完药不到半个小时病就好了,更让他对医生充满了感激。“这种经历让我很温暖,对医生有了一种很亲切的感觉。”而在开4分钱处方的医生秦瑞娟看来,适合患者的药就是最好的药,对得起自己良心的医生就是好医生。她说,自己给患者看病,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来我们这看病的人大多是低收入人群,每次看病,我想的是尽可能让大家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我个人感觉没什么,很多医生都会这样做,我身边的很多同事都是这样的。”

此事一经传开,在社会上好评如潮,众多网友对此纷纷“点赞”。网友“@魏青”说,在“大处方”和过度诊疗大行其道的今天,看一次病4分钱的花费十分罕见,虽然有些“小气”和“寒酸”,但其体现的是医者的良心和对医疗道德的坚守,让人对医生的敬重感油然而生。而网友“@吕好玫”则从以制度构建良好医德医风的视角进行了评论:“如果女医生所在的医院有‘创收’任务,她也会为了拿回自己的工资而开‘大处方’,不然,她怎么生活?可见,要推广‘小处方’,必须完善医院医疗考核机制,使高尚医德的弘扬有制度支撑。”

与之呼应的是,2014年3月3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与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院长蒋秋桃建议,应尽快建立第三方监督制度,遏制小病大查、小病大医、乱开大处方等过度医疗行为。虽然即使蒋秋桃的建议得以采纳,也只是中国治理医疗乱象的一个环节;但不可否认的是,要遏制医疗领域的乱象,要大面积地扭转医德医风,从第三方监督的制度层面发力,显然比医生道德自律要靠谱得多。因此,良医的标杆性作用点亮了人们心中的温暖,而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督才是使所有医护人员“从良”的保障。

猜你喜欢

医风绵阳市医德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县级医院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工作研究
绵阳市多措并举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绵阳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
浅谈医院医德医风档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绵阳市图书馆孙桐生自藏《绣像石头记红楼梦》初探
如何做好医院医德医风档案管理工作
绵阳市文联精准扶贫重落实,凸显人文关怀
新时期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探讨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