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具备的修养

2014-06-23沈红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古法道家创新

沈红兰

摘要:

人的精神状态要具有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用最纯粹的心态对待艺术。然而在当今的艺术领域中,很多人都忽略理论的重要性,只是熟练的掌握了绘画技巧。学古人之法,述古人之道,用发展创新态度,要深刻的认识到艺术不是纯粹的绘画那么简单,要结合一定的艺术理论,同自己的对绘画态度,认识加以创新,充分的汲取古人之法,来进行绘画创作。

关键词:理论;古法;创新;道家

一、“道”家的思想作为艺术指导思想

之所以提倡用“道”家思想作为指导核心,同时作为中国画指导思想,也并非不提倡“成教化,助人伦”的指导思想,而是在当今的社会的经济发展,物质占上主流,用道家“清静无为”的沉淀精神世界然后去创作,表达出人生的一种态度,用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用道家的精髓作为绘画的指导核心不要做到只学会绘画的技法。道家的“清静无为”的思想不仅作为绘画的指导思想,像庄子的”解衣般礴”作画态度也是可遵循的,虽说本意不在绘画上,但是那些是不受世俗礼法束缚的思想,却道出了艺术创作的一种特殊性,这是艺术家们应该具有的精神状态,古代书法家汉末蔡邕曾说:“书者,散也”意思就是说把精神放开又说道:“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矣”由此看来:清静无为的精神状态在绘画中是不可泯灭。

二、如何对待古人之法

在绘画时有很多的人只是单方面的接受绘画技法问题,或是依靠支言碎语的艺术理论作为绘画指导,并没有系统专业性分析问题,甚至对与错含着模糊的影像。如何对待前人遗留下来的绘画理论,即古法,要有分析的接受古法,有目的做到“化”,学习古法相比之下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做到变法却是困难的一件事,石涛曾说过:“尝撼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也。我们学习古人的艺术理论并不是束缚在死胡同里。而是为了结合前人的艺术理论精华,借古开今,才是我们的最后目的,用古人的艺术理论作为指导,当然学习某家的法并不是为了某家的役,做泥古不化的奴隶,而是借笔墨写天下万物,而陶咏乎我也,做借古开今的主人,像石涛和八大山人就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并不能把所有的经历都应在“临摹皆备”上而是 学习古法来发展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借助石涛 一句话:“师古人之际而不师古人之心”我们学习古人的法就是通过变法能够做到“我用我法,”在个人从事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学习古法,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部分。

三、自身所具备的艺术理论修养

(一)传统的理论学习和创新

有些人认为传统就是老,是有碍于创新的,把“传统”与“创新”对立起来,如果学习传统就是“墨守成规”不加以发展,那么必然是碍于创新的,但是文化是积累而成的,学习传统是在扎实的基本功上,来谈创新,并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凭借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那么好比旧石器时代进入了原子时代。当然我们学习传统,而不是一味的模仿,非似某家画,不能传久,自古大家,无有不创新者,前提创新是基于传统的基础上。例如中国的山水画在唐代以前是没有皴法的,所谓的“空勾无皴”逐渐的随着皴法的发展,形成了山水画中的丰富传统的技法。这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再举例说明一些以终身职业的艺术工人,民间俗称“丹青师傅”他们之所以称为画工,而不是艺术家,最大的区别就是画工会采取口传叫法,即口诀,并且一些画工会按照粉本旧稿进行,并非依靠绘画的理论。以艺术的视野去看待,少部分高手画工具有自行创稿的能力,并且历代记载的却是寥寥无几,这就是画工和艺术家的区别,我们不学习画工,而是学习历代的艺术家。

(二)文学修养

有文学修养的人,能够有独特的艺术见解,相反平庸的画家很难有,“言如其画“如果艺术理论在加上文学修养达到一定的造诣,那么在绘画的表现形式或者品画的标准上都会有有独道的见解,能够独诣,走出自己的路子。绘画是人的精神状态的综合体,文学修养对绘画的影响深远,并不且说诗人兼画家,就从不做画的文学家杜甫和黄坚挺来说,他们评画的认识的深度很深远,如杜甫的诗:“清军放笔为直干”。讲的是画家作画时不要拘谨,要有解衣般礴的精神状态。正所谓胸中有万卷书,方可下笔,这句话也是耐人寻味的。

(三)评画标准的依据

绘画中的评画标准是不可舍弃的,评画依据也是指引你学习什么样的法走什么样的路因素之一。

随着艺术的发展,绘画技法以及绘画的理论的认识,历代对艺术评价的标准也是螺旋式的发展,在绘画发展的初期,以劳动生产为主的农业社会中,对绘画的认识并不是那么的深刻,就从东汉时期的王冲说,提倡美术反应现实,反对“尊古卑今”以及反对绘画宣扬神仙鬼怪的思想,随着历代人对绘画的研究,绘画的技法,理论,评画的理论依据层面也随着扩展,到了东晋之后,影响最深远的是南齐谢赫六法,不仅是绘画技法的要求,评论的依据也是从中而来。接着又出现了六法的“神”“妙”“能”“逸”,并且张彦远又立下了“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张彦远即同意六法的评画标准,但又立下了自己新的标准,在宋代《宋朝名画评》刘道醇“六要”“六长论”既不是六法的全部需要,又涉及到六法的范围,学习前人的学识理论,同时要有自家的评画依据,就像做人有原则才会指引做人做事的原则,同时作画也要有自家的评画依据,会指引你画什么样的画,研究什么的绘画理论,才能让你见长说长,简短说短。

四、意义

艺术理论和绘画的关系,就在于绘画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理论是对美术创作的发展和对个人的创作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可置疑,作画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古人的对绘画的精彩表现不仅在画面中所表现出来那么局限,他们在总结作画时的理论,也是充分的绘画养分,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不能把目光只放在作画,不能做只会画画,而不是作为一门艺术去看待,应该用最坚固的基础铸就自己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话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朱良志.石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周积寅.中国画论大词典[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4]谢丽君,李倍雷,张辉.中国美术史[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古法道家创新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All in a Day’s Wok
ALL IN A DAY'S WOK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The Bees of Banl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