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2014-06-23王璐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4期

王璐

摘要: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驾起了一座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只有重视在公园绿地布局分析、景观结构与空间布局关系、公园绿地设计与规划方面的研究、绿地管理与旅游发展、应对灾难性气候等方面的思考,才能更好的促进公园绿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公园绿地设计;带状公园;绿地景观

一、城市公园绿地及其发展历史

(一)城市公园绿地

城市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人工塑造的城市环境中,城公园绿地以他独有的特性而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承载体,是城市中人与环境相互协调的标志,也是城市生态环境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二)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历史

城市公园的出现,是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最近一二百年才刚刚开始的。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近代城市公园,是由美国景观规划师奥姆斯特德主持修建的纽约中央公园。公园占地344公顷,设计精细巧妙,通过把荒漠、平坦的地势进行人工改造,模拟自然,体现出一种线条流畅、和谐、随意的自然景观。公园不收门票,供城市居民免费使用,全年可以自由进出,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市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场所。100多年来,中央公园在寸土寸金的纽约曼哈顿始终保持了完整,用地未曾受到任何侵占,至今仍以它优美的自然面貌、清新的空气参与了这个几百万人聚集地的空气大循环,保护着纽约市的生态环境。他在规划构思纽约中央公园中所提出的设计要点,后来被美国景观规划界归纳和总结,成为“奥姆斯特德原则”:即要保护自然景观并善于利用自然地形,用当地的乔木和灌木来造景,全园靠主要道路划分不同区域由主要道路将全园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做到因地制宜,尊重现状。

二、城市带状公园的研究

带状公园与绿地是当代城市中颇具特色的构成要素,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对改善城市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城市的艺术形象。它的网状分布,为城市居民亲近和接触绿色的开放空间提供了便利,而道路沿线的绿化对于更有效地组织城市交通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带状公园的景观格局特征

一方面可以为生物物种的迁徙和取食提供保障,为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疏散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这种线性空间鼓励步行、骑自行车、慢跑等活动,这些活动有益于提高人们的健康。另一方面可以用来连接城市中彼此孤立的自然板块,从而构筑城市绿色网络,缓和动植物栖息地的丧失和割裂,优化城市的自然景观格局。

(二)带状公园的类型

按照城市带状公园的构成条件和功能侧重点的不同,可分为生态保护型、休闲游憩型、历史文化型三种。

三、城市公园设计

(一)城市公园立意设计

在人的意象中,空间环境是场所,而时间就是场合,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人必须融合到时间和空间意义中去,因此这种环境场所感必须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过程中得到重新认识与利用。公园的立意也应该以人民大众的愿望为重,满足人们对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

(二)城市公园分区设计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游人多种文化娱乐和休息的需要,要根据处的地理环境来确定公园的主要的功能分区和相应的形式。面积比较大的公园会相应的比较多,分区时要注意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动静的合理分布等等。

(三)城市公园的交通设计

公园内的绝大部分面积被处理为草地、树丛、水面或其他“自然”形式,人所活动的区域被局限在有限的园路、广场等铺砌地面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影响到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人们喜欢走捷径的想法常常会不顾已有的道路设计,而直线穿越草坪。同时由于开放后,很多周边的居民因工作、学习也经常穿越公园,减少路上所花的时间。所以,公园在向城市完全开放的同时,应更多考虑人们进入公园的交通组织。

(四)城市公园植被设计

一般在公园中园林植物种类比较集中,所以在场地分析时,要调查当地在植物配置中,乔木与灌木、落叶与常绿、快长与慢长树种的比例,以及草本花卉和地被植物的应用。设计的主要原则是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一般来说,本地原产的乡土植物最能体现地方风格,游人喜闻乐见,最能抗灾难性气候,种苗易得且易成活。相应考虑不同的活动空间内植物的特色问题,用植物区分不同的区域。其次,在植物的配置上一定要乔木、灌木、藤本、地被相结合,模拟自然植物群,组成有层次、有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这样不但丰富了园林中的绿化景色,增添了自然美感,而且最大限度的利用了空间,增加单位面积的绿量,有效地提高了生态效益,更为有益地改善了环境。

(五)公园入口设计

公园的入口是公园给游人的第一印象,它往往是公园内在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公园的入口也是划分公园内外,转换空间的过渡地带除了集散功能外,还要注意结合整个公园的性质,所处地位,当地居民、地域文化等等来进行综合分析。一般通过道路等级的降低、路面材质的改变、与自然地形地貌结合等不同的形态,成为内外空间限定的要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属于综合的系统工程,它必然受到时代变迁的各种影响,不同时期的公园绿地规划,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西蒙德.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继忠.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建设[J].华夏星火,2000(10)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