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在提高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

2014-06-13伍丽霞曾金莺王小双徐杏玲余金活

关键词:院感品管圈医务人员

伍丽霞 曾金莺 王小双 徐杏玲 余金活

(江门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 江门 529000)

手卫生(hand hygiene)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1]。有调查[2]表明:临床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媒介,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病原菌而造成的感染占医院感染的30%。手卫生在全球范围内被公认为是一种减少外源性医院感染的首要方法[3]。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工作性质相近或相关的人组圈,针对所选定的问题以自动自发的精神、结合群体智慧、通过团队力量,运用各种改善方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成立品管圈小组 10名ICU医护人员组成品管圈小组,圈名为“得心应手圈”,设定圈徽,选出圈长1人,设辅导员1人,10名QCC成员中男3人,女7人,年龄19~45岁,平均31.4岁,医生4人,护士6人,学历:大专及以下学历5人,本科学历4人,硕士学历1人,工作年限1~13年,中位年限6年,职称:初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3人,高级职称1人。

1.2方法

1.2.1确定主题及计划 结合目前急需改进的问题提出5个主题,圈员分别从医护重视程度、可行性、迫切性、圈员能力四方面予以评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以总分最高被确立为本圈的课题。制定活动计划及时间表,圈员进行工作分配。

1.2.2现状调查 采取问卷调查与随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①问卷调查 根据国家卫生部2009年4月1日发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品管圈小组自行设计《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业、学历)、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由院感科专家进行修改和审定后,对全科32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②随机调查 于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由院感小组人员每天早上10时至11时在ICU内采取隐蔽式现场观察方法,随机抽查6名医护人员,每人观察10分钟,连续两周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调查,参照七步洗手法和速干手消毒法为评价手卫生的标准,记录医护人员应洗手的次数和实际洗手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只有58.4%(手卫生依从率=实际手卫生次数/应该手卫生次数×100%)。

1.2.3原因分析及目标设定 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从人员、设备、环境、制度四方面对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问题进行要因分析。建立柏拉图,根据20∶80原则得出结论:职业防护意识不强、工作量大、手卫生知识掌握较差、手卫生监控体系不完善、手卫生执行力不足是形成ICU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主要原因,为本次改善的重点。根据现况值、改善重点和圈能力,设定目标值:手卫生依从率达80.2%(目标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1.2.4对策与实施 ①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教育。分层次对医护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与自我防护、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消毒隔离管理规范与工作流程等,消除人员对手卫生的认识误区,要求人人严格执行操作标准,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在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要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洗手,提高ICU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②科学排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保证足够的人员编制,根据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及时调整班次及工作时间,调整各班职责,确保人员数量、结构及素质能够与工作量相适应,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避免出现因工作繁忙而影响洗手的情况。同事间相互提醒,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③制定培训考核计划,提高对手卫生知识的掌握。组织理论学习,解读《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操作培训,由操作示范员示范七步洗手法,全体人员自行练习,按《七步洗手法的操作流程表》进行全科考核。指导医护人员合理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每月抽查ICU人员对洗手指征和洗手方法的掌握情况。将手卫生教育纳入新上岗人员培训计划中,提高新员工对手卫生的重视。 ④完善监控体系,加大监管力度。 由科主任、护长加强对科室院感小组工作的指导,每天不定时进行随机抽样检查,监督手卫生措施的落实,每周二晨会时公布上周检查结果,洗手依从性最低的人员将担任监督员一周,协助院感小组进行手卫生检查,将手卫生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医护人员互相提醒 部分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繁忙,可能忘记洗手,医护人员互相提醒,提升洗手的依从性。⑤ 营造手卫生氛围,增加手卫生便利。每洗手池张贴七步洗手法步骤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提醒洗手意识。定期检查各感应龙头的功能,保证运作正常。及时补充一次性擦手纸,保证使用充足。推广速干手消毒剂的应用,保证缓冲间、床尾、治疗车、移动电脑车等均有摆放,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1.2.5效果评价 2013年10月由院感小组对ICU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情况进行两周的随机调查,方法同前。

1.2.6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医护人员在直接接触病人前、无菌操作或护理程序前、接触血液或体液后、直接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直接范围后及总计洗手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实施品管圈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比较[n(%)]

3 讨 论

本研究中通过对ICU医护人员进行QCC管理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显著的提升,由实施前的58.4%提升至81.6%,而在无形成果方面,ICU医护人员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内涵,采用自评的形式发现ICU人员的和谐度、解决问题能力、凝聚力、愉悦感、沟通能力及责任感均显著的提升,P<0.05,笔者认为QCC的优势主要在于:① QCC改变了以往的工作模式,传统的提升ICU医护人员依从性多依靠科室主任及护士长的 “双传下达”管理模式[4,5],该模式虽然管理通畅,但仍旧无法发挥团体整体的力量;② QCC提升了工作热情 通过QCC的实施使得ICU每位医护人员都有发现及改正问题的机会,且只要在ICU提升医护人员合理、科学、可行的建议都将被采纳,因而一定程度的提升了QCC医护人员的工作热情;③ QCC融洽了团队关系 密切、和谐的团队关系需要良好的方法进行维护,而QCC为有效的润滑剂,其可加强团体内成员的有效沟通,增强双方的互信、了解,密切了相互关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1.

[2] 巩玉秀,李六亿,张朝阳.国内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2009,9(16):522-538.

[3]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31.

[4] 吴毓新,林晨毅,陆烨,等.应用品管圈活动提升医院ICU护工洗手依从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554-2556.

[5] 王临润,张国兵,汪洋,等.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持续改善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0,21(37):3491.

猜你喜欢

院感品管圈医务人员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院感防控 警钟长鸣
品管圈在质量文化构建中的应用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院感控制 进入大数据时代
提升医务人员职业幸福感
医疗质量也要有“品管圈”
让真诚关怀为医务人员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