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2014-06-09李进兵杜青龙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西藏旅游

李进兵 杜青龙 罗 英

(①②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③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拉萨850000)

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和西藏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西藏旅游业发展迅速,2012年,西藏共接待游客105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6.27亿元,旅游接待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旅游总收入突破百亿元。与国内其他旅游目的地相比较,西藏地区的旅游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特征,其资源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同时存在,如何实现西藏地区旅游可持续已成为许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大多数研究者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就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展望,有利于不断深化西藏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推进西藏可持续旅游实践工作。

一、西藏生态旅游研究的整体状况

使用关键词“西藏生态旅游”、“西藏可持续旅游”、“西藏民族旅游”等在CNKI数据库进行搜索,共获得相关研究文献50余篇,对这些文献进一步整理,从中获得有关西藏生态旅游研究的论文33篇。最早为2005年的4篇;所涉文献来源于20个国内中文期刊,其中CSSCI来源期刊6种。表1列示了2005年以来所收集研究文献的年份分布,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有关西藏生态旅游的研究论文数量总体不断增加,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在所收集文献中,主要在西藏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西藏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实现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表2列示了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文献数量。可以看出,西藏发展生态旅游的内外部条件以及生态旅游管理两方面的问题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下文分别从表2中所列出的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表1 2005-2013年西藏生态旅游研究期刊论文数量分布

表2 论文文献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对西藏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

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旅游业被视为“无烟工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大众旅游迅速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大众旅游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如大量游客的进入造成目的地环境的破坏、当地传统文化的消融、外来投资者的进入导致当地人并没有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应得利益等。在这一实践背景下,早期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景区自然生态环境承受能力的分析,随后扩展到旅游对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影响分析。已有关于西藏发展生态旅游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生态旅游是保护西藏生态环境的要求。西藏位于中国西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全区大半地区属荒漠、石山或永久性冰川,区内有很多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恶劣且脆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且恢复难度很大。基于此,邓燕云等认为[1],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必须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对可再生旅游资源加大利用力度,对不可再生旅游资源则应加大保护力度。姬梅则从西藏传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论证了生态旅游开发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她认为传统旅游开发造成了当地旅游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和旅游资源迅速减少,因此西藏应实施有责任的旅游开发,即通过生态旅游发展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及永续利用[2]。更进一步地,有研究者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西藏生态旅游的发展,如,罗华认为,西藏是亚洲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地位重要,生态功能作用显著,发展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生态产业对维护西藏及其周边地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

(二)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藏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保护。西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艺术和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核心元素。随着西藏地区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西藏民族原生态文化极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何有效保护当地文化也成为西藏旅游发展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邓燕云等认为[4],在西藏,以民族文化为主的旅游产品由于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而渐渐失去原有的魅力与神秘感,这给西藏的原生文化生态带来了压力和挑战。闫红霞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指出了西藏在大众旅游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即由于文化保护措施的缺位,藏民族放弃原有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搬迁,脱离了民俗文化原有的环境,传统民俗的传承出现了断层甚至消失,因此西藏应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使旅游系统各主体能够认识到各自旅游行为的社会责任,尊重当地文化,实现自我约束的文化自觉[5]。王颖等则从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角度讨论了民族文化如何得到弘扬与保护,他们认为[6],随着社区旅游的发展和接待外来旅游者的需要,当地一些原先几乎被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饰品制作技术等因市场需求的扩大重新得到发展,长期濒临消亡的历史遗产不仅获得了新生,而且成为其他旅游接待国和地区所没有的独特文化资源。

(三)生态旅游是促进藏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的居民能够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利益,要求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姬梅比较了传统大众旅游和生态旅游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西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传统旅游中,开发商和游客的收益是以牺牲环境和景观的持续价值来获取的,而当地旅游业和社区居民则成为牺牲环境、景观持续价值的直接受害者。西藏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对开发商和游客的商业投资和消费行为形成约束,共同分担维护景观价值的成本,并且鼓励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旅游者既能欣赏到最朴实、最原始的当地人文文化和自然文化,又可使当地的生态资源得到保护,社区居民也不用再承担因为环境破坏导致的生态恶化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后果[7]。平措认为[8],西藏生态旅游的发展,将直接增加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经济收人和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当地提供各种商机和就业岗位,带动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教育机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达瓦次仁进一步认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通过为当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使更多当地居民从传统农牧业中解放出来,实现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9]。

三、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条件

在研究西藏发展生态旅游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该地区如何发展生态旅游这一问题上。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要对西藏发展生态旅游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大部分的研究者使用SWOT分析方法,对西藏及区内一些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的内外部条件进行了较全面的讨论。

(一)西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主要包括:①丰富且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至2011年底,西藏已有各级自然保护区38个,其中国家级8个、自治区级8个、地县级23个,总面积达40.77万km2,占全区面积的34%,居全国各省区之首[10]。区内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有“世界屋脊”之称;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有纳木措、色林措和扎西南木措,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湖泊有47个[11]。②独特而凝重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宗教等人文旅游资源。以拉萨布达拉宫、大昭寺为代表的藏民族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中心人文景观区,以山南雍布拉康、桑耶寺、昌珠寺、藏王墓群为代表的藏文化发祥地人文景观区,还有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萨迦寺、藏北古格王朝古都遗址、昌都康区“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人文景观[12]。此外,藏族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传统哲学观念、藏医以及与牧业相关的农耕文化等无形文化也吸引着众多游客[13]。③交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青藏铁路的通车,将区内许多人文旅游景点和自然旅游资源景点较好地联结起来,极大地方便了游客[14],区内部分区域或景区形成了较便利的交通网络[15-17]。④气候舒适性。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以及相对封闭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西藏独特的气候条件。除藏北高寒地区外,西藏其他地区可以说是夏季凉爽,冬季日照时间长,是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更是夏季避暑的最佳选择[18-19];还有研究者对区内一些区域的气候舒适性进行了论述,如林芝、昌都地区等[20-21]。

(二)西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劣势。主要包括:①生态环境脆弱。西藏地质年代年轻,自然生态环境与内地相比,极其脆弱,破坏后难以恢复,这进一步加剧了西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22]。②旅游季节性制约,缺乏冬季旅游项目。西藏旅游呈现的季节性,夏季为传统的旅游旺季[23],冬季旅游产品发展不足[24]。游客的过度集中使得西藏地区旅游设施的利用率严重不平衡,也加大了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③旅游建设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落后。作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财政拨款背景下的旅游建设资金显得非常匮乏。同时,由于相对比较封闭,旅游投融资环境较差,投资回报率低,这也导致外来的社会资本目前还难以对旅游资源进行大范围的有效开发[25]。建设资金的有限致使西藏当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远滞后于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由于接待能力有限,每年旅游旺季,西藏旅游基础设施匮乏问题就暴露无遗,极大地限制了西藏旅游业的发展[26]。除以上所述劣势外,不少研究指出藏区生态旅游还存在着宣传力度不够[[27]、缺乏鲜明的旅游形象和品牌[28]、专业人才缺乏[29]等发展“短板”。

(三)西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机会。主要包括:①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态旅游市场增长快,开发潜力大、游客环保意识及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30]。同时,国内旅游市场空间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旅游消费市场呈现出由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②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一方面,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所强调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客观上需要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藏地区构建生态安全屏障,这给西藏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已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业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地位并制定了许多有利的产业发展政策。③区域旅游合作。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区域旅游合作趋势显得格外突出,特别是与旅游强省云南的合作。杨开良等讨论了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在香格里拉大旅游环线中的发展机遇[31],也有一些研究对青海西藏两地的旅游合作机遇进行了分析[32]。

(四)西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威胁。主要包括:①来自市场方面的因素。近些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选择培育上均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这加剧了区域之间旅游业的竞争,西藏旅游业因其发展水平整体较低而处于不利位置。同时,由于远离国内、国际主要客源地,西藏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产业竞争能力也受到了限制。②随着西藏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西藏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间的矛盾加剧,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压力大大增加。具体表现为传统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下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以藏族文化为主的旅游产品正在逐渐失去其原有魅力和神秘感,藏民俗风情被固化,社区居民思想受到过度冲击等。一些文献讨论了游客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和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经营理念的缺失给西藏发展生态旅游带来的挑战。

四、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实现

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对政府、旅游企业、游客、当地居民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已有研究分别探讨了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模式,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生态旅游的管理以及生态旅游的发展保障机制。

(一)生态旅游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对产业的未来发展作布局,它为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系统支持。唐二春等较早地从西藏全区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包括生态旅游业、藏药产业、民族手工业、环保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业在内的西藏生态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西藏与内地“错位”发展战略[33],但对于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并没有深入阐述。孙丽坤较为全面地讨论了西藏生态旅游的发展战略,提出了政府主导下的保护性开发战略和旅游精品战略[34],罗华针对西藏旅游业发展中市场营销不足的实情,提出了文化营销战略[35]。张世聪还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强调了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式发展战略,认为西藏生态旅游应凸显民族特色,以实现西藏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社会旅游资源的全面综合利用。在西藏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方面,邓燕云等认为,当前国内的生态旅游实践并没有真正体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只是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中“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态旅游还要“保护自然”这一根本目标,为此应该按照“限游”模式来发展西藏的生态旅游。结合西藏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空间地理分布,罗华系统论述了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四种模式,即以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珠穆朗玛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限制型生态模式;以布达拉宫、古格王朝遗址、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代表的保护型生态模式;以罗布林卡、大昭寺为代表的混合型模式;以藏北大草原、山南雅砻文化节为代表的大众型模式。

(二)西藏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者结合西藏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在分析藏东南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杨文凤等认为藏东南地区可以开发观光生态旅游产品、度假生态旅游产品以及专项生态旅游产品。其中观光生态旅游产品包括高原风光生态游和民俗风情生态游;度假生态旅游产品包括森林生态游、湖泊生态游、温泉度假生态游和“过林卡”休闲型乡村生态游;专项生态旅游产品包括峡谷探险生态游、江河漂流生态游、宗教生态游。随后,杨文凤等又增加了草原生态游、冰雪生态游产品[36];马和平等提出了科考探险旅游产品、商务节庆旅游产品的开发;马多尚等则补充了野生动物观赏游产品。另外,大力开发带有纪念性、观赏性、收藏性和实用性的民族旅游商品以及冬季旅游产品项目也被提及。不少研究者特别强调了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如闫红霞认为,应建立文化试验区作为旅游发展的缓冲地带;王颖等认为应建立民俗文化村和民俗风情区,正确对待异地文化;马多尚等则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藏区可以开发的人文生态旅游产品项目。

(三)提高生态旅游管理水平。与内地其他旅游大省相比,西藏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然而其旅游管理水平则显得比较滞后。在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期望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收入的背景下,发展生态旅游将对旅游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西藏的生态旅游管理水平也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问题。研究者们分别从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游客等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研究者们认为,对于政府而言,必须改变各级政府先开发、后治理的行政观念[37],提高生态旅游的规划水平,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道路,制定促进和保护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等[38]。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生态旅游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通过他们去影响游客的行为;加强对游客的环境教育以促进和维持游客的生态行为;规定旅游线路,严禁核心重点保护区受到侵入和干扰,不断完善景区的解说系统,建立对不文明行为的惩罚制度,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等。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则应通过教育与培训以提升他们的生态旅游发展意识和能力,组织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发展[39]。对于游客而言,则应尊重当地文化,实施负责任旅游。

(四)建设和不断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的保障机制,已有研究从制度、物质条件、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讨论了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保障问题。从制度方面来看,生态旅游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为此应强化生态旅游法制建设,促进生态旅游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建立西藏生态产品认证制度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大景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景区的可进入性,提高景区的服务能力和水平[40];引进生态旅游发展所需的高级人才,经过培训和教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大藏区对外开放的力度,完善景区的融资、投资体制,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为西藏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建设资金保障。

余论

已有文献将研究主要集中于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实现途径等方面,特别是关于西藏发展生态旅游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西藏生态旅游产品、西藏生态旅游管理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总体上看,只有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才能保证西藏旅游发展可持续的实现已成为共识。西藏拥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地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脆弱环境保护间的冲突、市场竞争激烈等不利条件;结合西藏的旅游资源,能够通过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制定、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生态旅游管理及保障机制建设和完善来实现西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指导西藏生态旅游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然而,另一方面,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①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效益评价。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合适可行的评价方法,对西藏生态旅游的实施进行经济、社会、环境等的评价和分析。在这方面,罗华等已做出初步研究,但仍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指标的定量分析[41]。②西藏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当地居民权益保障与实现机制研究。旅游可持续发展实现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当地居民能否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在许多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如何保证西藏生态旅游发展中当地居民的利益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③西藏生态旅游的营销研究。由于西藏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共存一体,这使得西藏生态旅游营销必然与内地大不相同,目前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表层讨论上,对于西藏生态旅游的市场定位、营销战略以及营销策略组合等并没有系统的研究。

[1][4]邓燕云,郑洲.西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15.

[2][7]姬梅.西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选择[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51-57.

[3]罗华.西藏生态产业经营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28.

[5]闫红霞.基于生态人类学的西藏原生态旅游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5-149.

[6]王颖,张敏.西藏民族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9(3):47-50.

[8][11][13]平措.关于发展西藏生态旅游区的思考[J].西藏发展论坛,2008(3):42-45.

[9]达瓦次仁,次仁.西藏昌都地区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藏学,2011(4):90-97.

[10][18]加央旦培,杨改河.西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与开发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225-231.

[12][19][25]闫红霞.西藏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76.

[14]张世聪.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2):39-44.

[15]巴桑,格桑平措,见参.甲玛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13.

[16]杨文凤,张海波.藏东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07(4):123-126.

[17]陈蓉,王小梅,周强,张忠孝.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192-198.

[20]林丽花,张敏.林芝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多维目标模式与状态[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1):68-72.

[21]马和平,张敏.西藏昌都地区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J].林业调查规划,2007(4):127-130.

[22]方怀龙.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48-53.

[23]邱瑛.西藏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J].特区经济,2011(9):158-160.

[24]张敏,林丽花,琼达.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7):114-117.

[26]旦增卓嘎,周玲强.西藏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7-60.

[27]张敏,马守春,邢震,李文博.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6(5):69-73.

[28]王丽婧,郭怀成,王斌,刘永,吕小剑.西藏阿里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2):133-137.

[29]马多尚,卿雪华.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33,46.

[30]周玲强,旦增卓嘎,赵晟楠,扎旺.西藏生态旅游认证产品游客支付意愿分析[J].经济论坛,2009(22):68-72.

[31]杨开良,李琦.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2(1):120-124.

[32]陈蓉,耿筱青,李生梅,张忠孝.基于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形象理论的青藏生态旅游竞合策略研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9-22.

[33]唐二春,左玉辉,剑参,杨明,孙晓鸣.立足生态看西藏的产业发展之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130-134.

[34]孙丽坤.西藏地区生态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特区经济,2009(4):130-131.

[35]罗华.西藏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3-38.

[36]杨文凤,孙自保.藏东南生态旅游景区景观质量等级评价及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J].中国农学通报,2009(22):259-266.

[37]拉琼,欧珠朗杰,扎西次仁.探讨西藏自治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战略[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2):73-76.

[38]周玲强,李罕梁,赵晟楠.西藏生态旅游认证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研究[J].经济地理,2010(10):1752-1756.

[39]闫红瑛.西藏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研究[J].旅游发展研究,2013(2):44-47.

[40]张敏.西藏林芝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5(2):100-103.

[41]罗华,袁中华.西藏生态旅游的成本收益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7-22.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西藏旅游
都是西藏的“错”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旅游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西藏:存在与虚无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