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生态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思考

2014-06-09觉安拉姆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西藏人文

觉安拉姆

(西藏大学政法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一、国内外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概念,最早由墨西哥学者谢贝罗斯·拉斯卡瑞于1983年在《生态旅游的未来》中提出,在这个界定中提出生态旅游包含几个核心的内容,即“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并欣赏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古今文化的旅游。”[1]此后不同的学者在该概念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充实,1992年美国研究者D.N.B.Lee认为生态旅游系统包括:“旅游者对所游览地区具有保护意识,当地居民在发展旅游业中充分考虑环境和文化需求,采用一个有当地居民参与的长期规划战略,减少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培养一个有利于当地社会发展的经济体系。”[2]同年,伊丽莎白·布针对谢贝罗斯·拉斯卡瑞所提出的生态旅游概念界定的不足在《生态旅游之花怒放∶开发和管理规则》中补充提出生态旅游内容还包含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她将环境保护及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当成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玛萨·宏尼在《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谁拥有伊甸园》一书中指出生态旅游“是到脆弱原生境保护地区的旅游,坚持低影响、小规模;其有助于教育旅游者;有助于为自然保护提供资金;有益于所在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能促进对不同文化和人权的尊重。”[3]玛萨的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从保护脆弱的原生境环境的角度出发,提出生态旅游为生态保护提供资金,从中达到教育旅游者和保护该区域文化和人权的作用。

在唐顺铁的博士论文《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基础研究》中,引用了在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发展案例,即墨西哥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在这个发展战略的解读中,体会到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和界定对世界各国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所起到的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墨西哥生态旅游战略紧紧围绕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原则和要求制定其发展战略。其内容主要包括:游客应从全球的角度将生态旅游区当成自己祖传遗产的一部分,并尊重生态旅游区居民及其传统和习惯;应减小生态旅游活动对当地自然环境及当地居民的负面影响;生态旅游应有助于保护区的管理,并增进保护区管理人员与当地社区间的联系;生态旅游应努力使当地居民获得经济及其它社会收益,并尽可能地让当地人参与决定旅游开发的类型和规模;生态旅游应增进游客和目的地居民之间真正的相互交流,以及客源国和目的地国家对可持续发展和自然保护的兴趣;生态旅游应是对当地传统生活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挤兑或试图替代它们;生态旅游应提供特殊机会,促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能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界,使游客了解和欣赏那些能够吸引他们的自然奇迹。

我国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的定义是在1993年在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的会议上提出的,即“倡导爱护环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享受自然及地域文化”[4]我国很多学者在继承国外生态旅游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即首先是保护环境的伦理要求,其次是保护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的要求,第三是旅游地文化原生态的保护,第四是旅游区域当地人参与并受益的经济模式,第五是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功能。就笔者的理解来说,生态旅游包含了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很多人在理解生态旅游时局限于自然生态的一面,往往忽略人文生态,其实生态旅游涵盖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过去的研究中,对生态旅游的理解集中在自然生态旅游的范畴中,导致人文生态内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人们在流连于美丽奇特的大自然风光的同时,对产生于这片奇特自然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自然和文化的体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旅游体验。因此,在国内外研究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注重旅游目的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把旅游者和所体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看成一个统一的系统,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受益者、管理者共同履行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同时,在生态旅游发展理念中,把这一旅游产品作为获取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途径之一,把对自然和人文生态的负面影响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在这个基础上促进当地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保持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统一,达到生态旅游对于旅游者、旅游地的利益最大化,即生态环境、文化、社会与体验者都能各取所需,共同受益。

二、西藏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即价值认识或称为评价性认识,它是主体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和实践改造客体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的评价。西藏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包括自然环境价值、人文资源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动植物资源价值等。从西藏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分类来看,主类包括地文景观(综合自然旅游地、地质地貌过程行迹)、水域风光(河段、天然湖与沼泽、泉、冰雪地、草原与草地)、生物景观(野生动物栖息地)、人文景观包括遗址遗迹(史前人类活动场所、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综合人文旅游地、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旅游商品(地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人事记录、民间习俗、现代节庆)。西藏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4个,总面积3819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2.7%。优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面积大、类型多,涵盖了地质遗迹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动物类型、植物类型、综合类型。

西藏位于世界屋脊,这里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生态旅游资源有着不同于世界任何地方的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生态条件包含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动植物状况。首先从地理特征来说,拥有世界上最年轻、最高的山脉——喜玛拉雅山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为代表的5座海拔8000米以上、14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其次,西藏湖泊密集,全区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而其中的玛旁雍措、羊卓雍湖、纳木措以圣湖闻名于世。高原河流众多,以雅鲁藏布江为代表的众多河流横贯青藏高原,造就了世界上最深的峡谷。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拥有植物500多种,重点保护的稀有动物125种。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好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西藏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多万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34%,在全国位居首位。人文景观包含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西藏是以藏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区域,除藏族外,还有门巴族、珞巴族、回族、夏尔巴人、僜人、达曼人等已识别和未识别的族群。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无论是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还是婚姻民俗、节日民俗、信仰民俗,都因居住区域的地貌、地形、水文、气候、动植物状况、生产方式、信仰状况、传统审美的不同形成差异性很强的民族和区域文化。西藏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原生态人文文化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根据西藏生态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在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旅游规划中,提出构建五个旅游产品聚集区,即拉萨、日喀则、山南历史文化旅游区;林芝森林生态旅游区;昌都香格里拉旅游区;阿里神山圣湖古格遗迹旅游区;那曲羌塘草原生态旅游区。

表1 西藏各地区热点旅游景点、节庆品牌及自然保护区

三、西藏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

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届时将有1.37亿人造访中国大陆,1995年至2020年入境游客将以8%的速率递增,在世界上将占有8.6%的份额。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旅游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度增长率为20%-25%。西藏作为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它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原生态保持良好的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世界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将给西藏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巨大的旅游客源和旅游消费市场,认真地做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对于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在学习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过程中,借鉴研究成果对西藏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首先,西藏有着独特而又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不仅是雪山连绵、湖泊众多,整个西藏的自然环境还有着多类型的自然地质地貌。由于西藏地理位置、经济类型、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特殊性,大部分区域依旧保持着原生的自然状态。天然的生态环境成为旅游者探索、欣赏、享受,与自然进行心灵交流的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也是西藏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高海拔造成极特殊的环境使自然生态十分脆弱,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将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因此在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产品的定位、建设和管理必须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青藏高原生态的脆弱性,把保持高原生态多样性与全球生态系统维护联系起来,从全人类角度出发看待生态旅游区。保持生态资源系统的完整性,使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考虑旅游容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有责任感地对生态旅游地实行生态管理。以生态旅游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目的之一。

其次,通过立法将生态旅游的一部分收入用于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因此,在生态旅游的开发中,首先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明确保护第一始终是必须坚持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地方旅游环境保护立法;对旅游者、旅游地居民、旅游管理者进行生态保护意识的教育,保护好西藏这片净土的原生环境。同时,西藏生态旅游资源中神山圣湖占据一定的比例,这些山峰和湖泊在信仰者心目中具有非常神圣的地位,国内外的朝圣者云集这些区域,它们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是具有人文色彩、信仰内容的旅游资源,在这些资源的开发中必须考虑民族宗教的特殊性,尊重当地人的传统习俗,达到环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笔者在阿里调研时,发现一些景观的开发中,一味地考虑经济收益,对当地的民风民俗缺乏了解,造成生态旅游环境与某些旅游产品不相和谐,最终造成一些旅游产品的解体并影响了当地人对后续旅游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强旅游项目环境影响、社会影响评价制度,坚持开发过程中政府主导的同时,开发者、当地人、民族宗教及旅游管理专家、环境保护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决定旅游开发的类型和规模。明确旅游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推动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第三,西藏人文生态资源,以阿里为例,阿里地区216个旅游资源单体中自然资源64个,人文资源152个,人文资源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遗址遗迹和建筑与设施单体居多。[5]从西藏整体的生态旅游人文资源来看,人文资源丰富度优于自然资源。西藏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藏传佛教、苯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原始宗教崇拜都在西藏并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批历史悠久的宗教庙宇文化和神山圣湖文化。同时,西藏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由于高原地质地貌、气候的多样性,民俗文化也多姿多彩,民俗节日众多,民俗服饰种类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位居首位,民俗婚姻类型多样,民居文化在不同区域差异性显著,民间传说覆盖着高原的每一座山峰和每一条河流及湖泊。民间艺术底蕴显现在唐卡、佛像造艺、壁画之中,民间歌曲和舞蹈飘荡在村落和城市。所有这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浑然一体地构成西藏生态旅游的完整体系。因此,生态旅游发展必须把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人文环境作为完整的系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尊重生态旅游区居民的传统和习惯。纵观西藏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历史,几十年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产品单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传统的旅游景点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文景观热点主要集中在寺院、遗迹。但从表1中可以看出,动感的、体验式的民俗文化挖掘欠缺,虽然开发了乡村旅游(农家乐、牧家乐)、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日、民俗文化村、实景演出基地等,但开发的规模、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单从西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看,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这些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一宝藏是现有的文化资源,又是人类文化遗产中别具一格拥有强烈文化冲击力的内容,它的挖掘开发不仅丰富了西藏生态旅游人文资源的体验和交流,更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生态旅游体系完整性、人类文化多样性维护、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强调当地人的参与性并在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获得经济和其他社会利益。①当地人古朴的民俗生活和传统伦理习俗是人文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村落、城镇、民居、农田、牧场、音乐舞蹈、语言、习俗、寺院、服饰、饮食、价值观念等这些静态与动态的人文资源通过活生生的人这一主体来展现活力。当地人是生态旅游的完整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②生态旅游不仅包含人与自然的交流,也包含游客与目的地居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游客的旅游体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并在文化碰撞中提升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文化间相互尊重的认识,强调生态旅游对当地传统生活的补充和完善。③为当地人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通过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减少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依赖度,缓解自然环境的压力,把保护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发动力,增强环境和文化保护的自信心、自觉性和责任感。生态旅游的核心是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而当地人的参与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从西藏旅游局获悉,2013年的第一季度,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同比增长30.5%;实现旅游收入总计3亿余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1%。截至2013年底,全区已有1.4万户、5.8万多名农牧民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年总收入达到4.1亿元,户均收入达到2.93万元,人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就阿里地区来说,2013年农牧民群众参与旅游的达到2890人,与2012年相比增长54%,人均收入达到6200元。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我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牧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便利,由此乡村旅游逐渐成为我区农牧区增收致富的渠道之一。[6]

纵观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历程,虽然经济利益获利颇丰,但在协调发展与保护的过程中,没有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理念,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存在盲目开发问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资源的严重退化。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短暂,在未来的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下,应该借鉴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经验,完备生态旅游环境的立法和各类制度的建设,做到有法可依。遵循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伦理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造福旅游地民众的原则。研究国际社会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做到未雨绸缪,使西藏生态旅游不仅造福当代人,也让后代持续享受美丽西藏带来的甘露。

[1]CEBALLOS L,Hector.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1):13-14.

[2]Lee,DNB,Sne Penger DJ.An Eeotourism Assessment of Tortuero[J].Costa Riea,1992,19(2):367,370.

[3]MARTHA H.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who Owns paradise[M].Washington D C:island press,1999:25.

[4]郭鲁芳.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2):34-37.

[5]西藏阿里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2)[R].出版年度不详:31.

[6]何静.西藏星级家庭旅馆达300家 旅游辐射功能渐显[EB/OL].中国西藏新闻网,http://www.chinatibetnews.com/(2014-01-03).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西藏人文
都是西藏的“错”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神奇瑰丽的西藏
人文绍兴
一个人的西藏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西藏:存在与虚无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