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困境分析

2014-06-09刘天平徐伍达孙前路孙自保毕卫忠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西藏农村教育

刘天平 徐伍达 孙前路 孙自保 毕卫忠

(①③④⑤西藏大学农牧学院 西藏林芝 860000)

(②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 西藏拉萨 850000)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和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1]西藏一直以来就是我国最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之一,通过几十年的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积累,西藏各方面有了巨大发展。但在谋求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今天,相对物质资本而言,人力资本短缺日益成为西藏农村反贫困和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2-7],而提升人力资本的需求日益迫切。舒尔茨认为,“人的能力与物质资本不相称,这种能力就成了经济增长中的限制性因素。”[8]本文在阐述西藏农村人力资本匮乏的基础之上,重点剖析当前人力资本投资的困境,最后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一、西藏农村人力资本匮乏的现实表现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西藏人力资本存量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同全国相比依然较低,尤其是西藏农村人力资本匮乏相当严重。

表1 2010年西藏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同全国和青海的比较(单位:%)

(一)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是西藏农村人力资本匮乏的集中体现。2010年,西藏农村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劳动力占48.2%,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比倒数第二的青海(20.5%)高约28个百分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仅占2.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4%),比青海(10.1%)低7.7个百分点;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更低,只占0.7%(见表1),突出反映了西藏农村劳动力低文化程度比重最大、而高文化程度比重最小的严峻现实。又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对300户1867名常住人口的贫困监测统计,2009年1132个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0.9%,小学占44.3%,两者合计超过了95%。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使农村人口接受各种知识的能力不强,科技培训成效比较微弱[9]。调查发现,广大农村听不懂汉语的农牧民很多,不会用汉语交流的农牧民则更多。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又出现了部分新的“功能性”文盲,如不懂科技、不会电脑的新型文盲。

(二)身体素质不容乐观

人均预期寿命是人口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由于各种原因,西藏人均预期寿命为全国最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突出反映了西藏人口身体素质较差。藏民族的传统体育也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但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识水平有限,参与度不高[11]。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差、营养知识缺乏等导致儿童营养不良严重[12],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最高。2010年西藏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比重为5.12%,高于全国(1.55%)3.57个百分点,同紧随其后的云南(3.56%)、青海(3.07%)的差距都在2个百分点以上;围生儿死亡率23.30‰,高于全国(7.02‰)16个千分点,比紧随其后的新疆(16.35‰)、青海(10.53‰)高约7个和13个千分点;孕产妇死亡率高达1.75‰,是紧随其后的青海(0.45‰)的近4倍。由于自然生存条件以及医疗技术条件差导致地方病比较严重,尤其是大骨节病涉及39个县113个乡镇,覆盖34.7万病区乡镇人口,大骨节病临床Ⅰ度及以上病人9470人,其中13岁以下病人6917人。[13]曾经蔓延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麻风病仍出现簇集性分布,主要在西藏东南部的昌都和林芝地区,虽然麻风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患病率和阶段发病率从未达到国家“基本消灭”的标准,传染源尚未控制,疾病还在传播,疫情处于中低流行状态[14]。个别地区由于麻风病导致的畸残率高达43.48%[15]。依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推算,2006年西藏有19.4万残疾人,其中肢体残疾5.6万人,听力残疾4.6万人,视力残疾4万人,多重残疾3.6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残疾和健康问题也构成了反贫困的极大障碍。根据《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1》显示,2010年西藏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687人,当年实际脱贫仅88人,脱贫率12.8%,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58.6%),在全国排名第31位[16],该数据突出地表明西藏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健康问题对贫困几乎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三)思想认识水平有限

由于西藏农牧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同时受制于西藏传统文化的制约,他们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各种狭隘思想比较普遍。一是小富即安思想。这是传统农业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的社会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思想十分普遍。另外,西藏农牧民在中央和各兄弟省市的支持下,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年纪比较大的农牧民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已经比较知足了,于是进取思想不足。二是故土难离观念。西藏农牧民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传统农牧业,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以土为命、故土难离”的观念,其路径依赖很难在短期内改变。这其实也是人们对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改变职业行业现状、离开居所迁移他处的风险与收益认识不清、信心不足的表现。三是宗教观念束缚。藏传佛教有很多积极的思想,但是也有不少消极思想限制了人的认识能力。他们认为疾病、贫困等是前世的业果,是上天的惩罚,需要坦然面对,实际上放弃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他们重视宗教道义、人生哲学等人文科学,而忽视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导致现代技术尤其是农业技术难以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使得物质财富的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不杀生与放生是善举,有利于保护环境,但一味强调保护而不合理利用动植物资源容易造成“家有牦牛千只,人无口粮半粒”的假贫困真救济现象。四是等靠要思想。个别农村居民更多强调客观条件差,等政府给政策、靠政府教办法、向政府要资金、等社会来捐助,主观努力不够,缺乏自力更生和自主发展的毅力和勇气。在西藏全面开展的定点扶贫工作中,很多扶贫点的干部认为贫困人口的“等、靠、要”依赖思想比较严重,不愿苦干宁愿苦熬。

二、西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困境剖析

在西藏农村人力资本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却存在诸多困境,严重制约着人力资本提升的效率和速度。

(一)办学思路错位,学非所用与用非所学并存

西藏农村拥有全区约80%的人口和85%的学龄儿童[17],可以说,西藏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因此,如何把西藏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农村的持续发展乃至整个西藏的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西藏农村教育的办学思路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纠正,办学思路的内地化倾向和城市化倾向依然比较严重[18]。这些几乎脱离西藏农村实际的办学思路,较少考虑西藏农村学校布局分散、硬件设施奇缺、师资队伍落后等方面的原因,其办学效果和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升学率一直很低就是最直观的表现。另一种表现就是,由于小学基础不牢,导致初中阶段补习小学知识、高中阶段补习初中知识、大学阶段补习中学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19],也使高等教育和中专教育的不少学生无法合格毕业。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每一个阶段的教学质量都不高,学生所学知识一知半解,无法应用于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农牧民对教育的收益期望降低,送子女上学的意愿降低,读书无用论由此滋生。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西藏自治区自1991年开始就布局发展职业教育,一直以来也在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但是西藏的职业学校基本由中专学校改制而成,而中专学校沿袭学历教育模式,仍然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和高学历的倾向,甚至把中专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把专科学校升格为大学,中等专业学校的数量由20世纪90年代的16所减少到本世纪初的10所,再到如今的6所,以及当前试行的“3+2”教育模式[20]似乎也体现了追求高学历的倾向。根据调查,即便现有的职业学校也是文化课占比偏高,而技术课偏低,完全背离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精神。与此同时,农村成人培训缺乏主客体的积极参与,实践性培训偏少等,导致成人培训效果不够理想。

上述人力资本投资模式基本印证了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原援藏干部的结论:“农牧区教育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农牧民生活和农牧业生产的需要。”[21]

(二)教育投资观念偏差,观念转变困难重重

西藏教育投资观念问题具有不容回避的历史原因和宗教原因。一是西藏民间缺乏重视教育的深厚文化传统,人们往往把教育当作追求功名(主要是当干部)的急功近利的跳板。一旦教育投资不能带来现实利益或实惠时,家长们就会很轻易地要求子女放弃求学[22]。长期以来读书当官、读书当干部的狭隘思想一直存在,不仅存在于学生和家长中,甚至在部分教育工作者中也存在。二是鄙视职业教育的观念在西藏历史上根深蒂固。如以铁匠为主的部分手工艺人处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这种封建影响至今仍然严重束缚着职业教育的普及[23]。由此,西藏农村居民倾向于让孩子上大学接受普通教育,而不是接受职业教育。三是宗教文化不利于教育投资观念的形成。重视精神修炼和轻视物质享受的宗教文化重文轻理、忽视工商业、忽视自然科学,无益于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无益于教育投资观念的形成。这种负面影响已经植根于西藏民众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中,必将长期存在,隐藏于无形,影响于无声,这种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尤其在教育投资收益率十分低下的现实背景下更难改变。四是西藏现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社会主义文化及西藏传统宗教文化的双重背景上的,西藏传统宗教文化通过非正式的组织、途径、渠道,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对西藏社会主义现代教育进行包围、渗透、影响,致使正规化的西藏现代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受到减弱。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办学的指导思想、办学方针、管理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等各方面都是社会主义的,但是,许多家庭教育的思想、内容、方法却是传统的,有较强的宗教文化色彩[24]。

(三)师资队伍整体落后,教育质量长期不高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主管部门对西藏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对专业人才的科学化管理重视不够,导致西藏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从普通教育来说,农村学校仍然存在比较多的不合格教师,即便合格教师同内地教师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同时,中小学教师改行比较严重[25]。通过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去充实中小学教师队伍仅仅只是提高学历队伍,不一定提高能力水平。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加之很多汉族教师不会藏语,不了解西藏的历史文化、宗教习俗,很难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材施教。2008年能够胜任“双语”的小学教师不足20%。从职业教育来说,西藏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仍有部分教师学历未达标,懂理论而实践能力差的现象比较普遍,“双师型”专业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另外,文化课教师占44.44%,专业、实习课教师占48.84%,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理比例4∶6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职业学校如同普通学校一样追求升学率和高学历,而不是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四)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薄弱,健康知识普及严重不足

改善人口的健康状况也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西藏农村的健康投资面临着不同于内地农村、也不同于西藏城市的巨大困境。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按照行政区划设立,导致在地广人稀的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服务半径比较大而服务规模却很小,出诊和巡诊的时间成本非常高,在激励机制扭曲的情况下,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同时,乡镇卫生院的硬件投入和人员培训常常被忽略,往往是县级医院优先,导致乡镇卫生院要么有设备无人会使用、要么有人会使用却缺乏设备,更多的情况是两者都不具备,部分乡镇卫生院的房屋还是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十分破旧,而且“排队上岗”的制度挫伤了医疗卫生人员医术精进的动力[26]。村级卫生室的境况就更差了,5261个行政村只有1134个行政村有村卫生室,另有乡卫生院设点的村卫生室1781个,乡村联合办村卫生室179个,仍然有31.4%的行政村没有村卫生室[27]。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点稀疏、硬件设施奇缺、医疗卫生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低下的情况下,西藏农村人口健康服务的及时性、可靠性和便捷性都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其健康风险无疑高于西藏城镇、高于内地农村。

西藏农村人口的健康投资还受农民自身认知能力的影响,尤其是妇女认知能力的影响。妇女的健康状况和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影响着妇女自身的健康投资意识,而且影响着下一代人力资本存量。文化程度越低,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越深,加之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致使很多地区的人口特别是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淡薄,仍存在禁谈生理卫生问题的禁忌心理。许多妇女即使患了妇科病也不及时到医院就诊,至于产后自我检测子宫复位和做产后恢复操等就更是闻所未闻。西藏育龄妇女产前、产后检查次数不多,特别是产后检查几乎没有。产前、产后检查率和医院分娩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科学保健意识缺乏,且不敢去医院作检查治疗,这使许多妇女除了默默承受身体的病痛之外,还要承受无言的心理负担[28]。针对拉萨市城关区孕产妇和儿童家长的问卷调查发现,47.06%的人不懂饮食营养,13.53%的不知道饮食卫生,10.73%的不知道高危孕妇不住院分娩的危险性,10.58%的不知道孕期营养。同时发现,农牧民群众对儿童早期教育、青春期教育、饮食营养知晓率非常低[29]。传授健康知识的目的是使人们实现“知、信、行”的转变。在传播健康教育的众多媒体中,虽然电视拥有率最高,但妇女对电视传播的卫生信息兴趣不大。据调查,92.4%的妇女家庭拥有电视机,59.3%的妇女经常看电视,31.1%的妇女偶尔看卫生科普类节目,仅有6.3%的妇女经常看卫生科普节目[30]。

三、西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人口多且素质低,对西藏农业、农村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已经形成了严重制约,由以物质资本投资为主转向以人力资本投资为主,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优化教育发展结构[31]

西藏农村教育必须同“三农”结合起来,调整现有教育结构形成特殊的教育培训模式成为西藏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即摒弃以升学为唯一导向,转向“升学有基础,就业有技能,致富有能力”的办学目标,逐步建立以9年义务教育为基础、职业技能教育为主体、成人综合培训为辅助的新型教育结构,基本打破农村教育沿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以服务农民、农业和农村为最终目的。总体模式就是把9年义务教育调整为“9+2”型的“基础教育+农业教育”模式,即在校学生通过6年小学和3年初中学习后,针对升学无望或者不愿升学的学生,再学习2年的农村适用技术。其具体操作模式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完善。普通高中主要以升学为主,推行“3+1”模式,即升学无望的学生(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镇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高中强制接受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在于增强其就业技能。职业高中以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为主,接受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可根据基础不同分班授课,学制可以设为1-3年。

(二)突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一是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和布局。根据西藏教育发展结构的要求,需要缓解城乡师资实力不均衡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动员部分教师由城镇转向农村,需要有序地把部分普通师资转型为职教师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最终使师资队伍向农村倾斜、向9年义务教育倾斜、向职业技术教育倾斜。二是调整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待遇。为保证农村师资、职教师资留得下、用得上,需要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和精神追求,充分考虑他们的社会融入问题和各种机会成本;需要通过引进、培训、考察等多种途径提升他们的能力;需要建立淘汰、换岗机制,让合适的人工作在合适的岗位上,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优秀者奖励,不合格者淘汰。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主要用于师资队伍的转向、转型和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支出,为最终提高农村师资队伍、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强成人培训力度

农民的教育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可以利用小学(或教学点)场地对农民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类培训甚至扫盲教育,利用初中资源对农民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利用职业高中的优势对农民进行专项技能培训。特别利用政府身份的特殊性加强对农民思想观念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用工单位应该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岗位培训和安全培训。由于劳动力培训具有正外部经济效应,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给予企业培训资金补偿等方式激励本地企业有效开展在岗培训。另外,农民个人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培训,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

(四)关注妇女儿童健康

为降低疾病发生率,尽量防止轻伤小病因拖延治疗转化成重伤大病,应把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作为基层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第一,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供给能力。除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善贫困乡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外,更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励医务人员提高业务素质,激励其履行定点巡诊、体检和健康教育。卫生行政部门有必要通过援藏、红十字会等多种方式培训乡镇医务人员,为每个村庄至少培养1名兼职卫生员,能够承担疾病预防和健康知识传播的任务,尤其是女性卫生员的培养。同时有限开放农村医疗服务市场,对本土个体乡村医生行医采取资格认证等鼓励政策,将财政支持下的村级公共卫生服务与个体乡村医生的巡回医疗服务相结合[32]。第二,在目标管理上覆盖农村所有妇女儿童,并为农村孕产妇提供免费保健服务,为偏远地区孕产妇提供额外的交通补助。将产前体检、胎儿健康等纳入考核目标,对期望生育的妇女实行传染病筛查以预防性病、结核和肝炎等疾病的代际传染,对孕妇补充叶酸以预防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对孕妇补碘以预防儿童先天痴呆症,对罹患贫血症的孕妇补铁以预防胎儿低体重甚至死亡[33]。第三,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要制定可行的宣传计划,加强妇女儿童健康教育宣传,努力提高群众的妇幼保健意识和知识水平。把健康教育同卫生知识、医疗服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做到卫生服务和健康教育同步进乡村。第四,将西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融入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增强儿童锻炼身体的科学性、趣味性、竞技性和民族性。

[1]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G]//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集(第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8.

[2]次仁卓嘎.西藏农牧民素质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西藏科技,2004(1):21-25.

[3]黄梅.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上海市、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63-66.

[4]何景熙,王文川,马红莉.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与西藏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中国藏学,2006(3):25-34.

[5]张艳红,李晓燕.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0(3):39-43.

[6]洁安娜姆.西藏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对策分析[J].西藏研究,2011(2):96-103.

[7]沈开艳,徐美芳.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5):3-12.

[8]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40.

[9]刘天平,张敏,杨晓梅.关于西藏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教育培训[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5-7.

[10]1990年、2000年、2010年西藏平均预期寿命为59.64岁、64.37岁、68.17岁,同期全国为68.55岁、71.40岁、74.83岁,西藏比全国水平分别小8.9岁、7.0岁、6.7岁,虽然差距在缩小,但平均预期寿命始终处于全国最后一位。(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11]丁玲辉.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及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6):113-119.

[12]荫士安.中国妇女的营养与健康状况(育龄妇女、孕妇和乳母)——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3][27]国家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14]桑珠.西藏山南地区3县历年麻风患者畸残情况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1):22.

[15]次旺.2005年西藏自治区麻风病流行情况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9):752.

[16]数据来源于《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11》中表9-19农村贫困残疾人扶持情况,排序中包括33个单位,即31个省(市、区)以及新疆兵团和黑龙江农垦。

[17]根据《西藏自治区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一册)》显示,西藏乡村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为77.33%,农业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比重为85.23%;全区5-14岁的人口485387人,其中乡村411874人,占84.85%。由于学龄儿童一般是指小学和初中年龄段的儿童,因此用5-14岁的人口代表此处的学龄儿童比较合适。

[18][21][22][24][25][32]吴德刚.西藏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23,353,32,418-419,249.

[19]调查中发现,林芝某高中内部自编了初高中衔接教材,就是对初中知识的补课。笔者在上课中为了本门课程的需要也常常给大学生复习初中或高中的部分知识。

[20]所谓“3+2”就是把中等职业学校一个专业班级整体升入大学学习2年,最终获得大专文凭。

[23]洁安娜姆.西藏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藏发展论坛,2010(4):35-37.

[26]朱玲.农牧人口的健康风险和健康服务[J].管理世界,2005(2):41-56.

[28]《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妇女社会地位变迁研究》课题组.西藏农区生育习俗与妇女健康[J].西藏研究,2011(3):114-120.

[29]魏翠兰.拉萨市城关区妇幼保健教育需求调查[J].新西藏,2011(11):27-28.

[30]次仁央宗.西藏妇女生育健康生育意愿的现状调查[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25.

[31]刘天平.提升西藏农牧区人力资本的途径[N].中国民族报,2012-10-12(06).

[33]朱玲.在生命的起点阻止贫穷的代际传递[J].中国人口科学,2008(1):30-36.

猜你喜欢

西藏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都是西藏的“错”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