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决策规律 做到为官有为

2014-06-09唐承沛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决策领导干部

唐承沛

把握决策规律 做到为官有为

唐承沛

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为官有为,需要把握决策规律,做到敢于决策、善于决策,切实提高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领导就是决策

古往今来,为官从政者都把多谋善断作为重要能力。毛泽东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邓小平也说过,“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这些都反映出领导决策的极端重要性。

决策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责。领导干部事务繁多,其中大量的任务是调研和决策。领导决策往往不是刻意的,而是面对问题的一种自然反映和必然过程,是长期积累的实践阅历和理性思维的释放。领导决策是一项经常性工作,涉及领导干部活动的各领域,贯穿于领导干部活动的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领导就是决策。

决策能力是领导干部能力的重要标志。当好一名领导干部,需要具备很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决策能力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特别是当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衡量领导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其能否及时发现问题,能否适时、有效决策。情况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对领导干部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效决策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决策规定着事业发展的方向,规定着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决策犹如下棋,“一着占先、全盘皆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领导干部的决策,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意志,影响面大,涉及范围广。决策失误和决策延误都会贻误事业,必须既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又要因时决策、果断决策、有效决策。

决策有规律可循

决策作为一门科学,是有原则和方法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决策特点,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常规决策不纠结。我们平时处理的大量事务都是日常工作,属于常规决策,领导干部要根据知识积累、阅历经验,迅速分析,提出意见。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具体、常规性的问题,需要紧急处理的一般事项,本应该大胆及时决策,但有的领导干部往往翻来覆去、纠结不已,给人感觉魄力不大、不敢担当,不能当主心骨。长此下去,不仅降低了决策效率,难以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也损失了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的时间。所以,常规决策重在提高效率。

其次,重大决策须审慎。重大决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全局和长远,效应是长期的,造成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讨论北京城建设方案时,梁思成等建筑专家保护旧城、另建新城的方案没有被采纳,最后拆除了城墙,也拆掉了北京很多的历史积淀,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启示我们,重大决策必须深思熟虑,瞻前顾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坚持民主集中制,不可固执己见。但在实践中,有的领导干部在重大决策时,认为又要论证又要公示,效率低、速度慢,总想一步到位,体现所谓“魄力”,习惯于“手一指、一条路,脚一跺、一栋楼”,很可能造成痛快一时、痛心一世的局面。有的同志干了不少事,也生了不少事,还要其他人帮助收拾摊子,给人以不稳重、很毛躁的印象,组织上也不敢大用。实际上,重大决策几上几下、反复论证,一时看效率似乎低,但由于决策经得起检验,长期效率反而高。因此,重大决策一定要充分考虑问题的复杂性、关联性、风险性,统筹考虑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积极稳妥,慎重周全,确保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第三,紧急决策要果断。很多案例表明,在紧急情况下,决策比不决策好,决断比犹豫好,即使是不太完美的决策,也远胜过犹豫不决。有的领导干部遇到紧急情况,一下子就懵了,手足无措,难以决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往往会失去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现实中,一些地方出现矛盾和问题后,由于领导干部犹豫不定、议而不决,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结果“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贵州瓮安事件,由一名中学生溺水死亡,最终引发严重的打砸抢烧群体性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决策犹豫迟缓。在面对突发问题、紧急事件时,领导干部需要迅速决策、果断拍板,为处理问题争取主动、赢得时间。当然,紧急决策包含着一定风险,但有些问题来得急,必须当机立断。紧急情况下即使决策不是很周全,也是可以谅解的,在执行过程中还可以适时调整和完善。

领导干部理应正视问题、直面矛盾,同时还要善于分清轻重缓急。如果把一般问题当成重大决策,就会优柔寡断;把重大问题当成常规事项,就会轻率不周;紧急情况下一味追求周全,往往又会贻误时机。因此,遇到决策事项时,迅速判别事件性质非常重要,这是对领导干部经验、学识的考验。

决策重在有效性

决策重在有效性,重在推动事物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决策的有效性,关键是要具备“三种素质”。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讲政治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也是决策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中央的方针政策,注重政策积累,牢牢把握决策的正确方向。但决策不能一般性地照搬照抄,而要把贯彻上级精神与本地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创造性决策,使决策既符合上级精神,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具备综合的思维素质。决策是综合性工作,缜密思维、立体思维至关重要。强化底线思维,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逐一制定应对措施,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强化理论思维,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观察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决策的核心和关键。强化比较思维,坚持自主决策、辅助决策相结合,注重听取不同意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提出优化的决策方案。

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在情绪不稳定时的决策,往往会留下隐患。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沉着冷静,临危不惧,从容应对,不能被问题牵着鼻子走。“为官避事平生耻”,面对问题要敢担当、勇负责,遇事不怕事、知难不畏难,抛开个人得失,积极主动作为,使自己的决策行为更加科学有效。

作者: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

(摘自2014年10月20日《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决策领导干部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信干部任免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