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笔化写作”引入作文教学

2014-06-07姚淑琪

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作文情境同学

■姚淑琪

“随笔化写作”引入作文教学

■姚淑琪

“随笔化写作”是一种随时随地、随感随记、随读随议、随改随展的写作教学方式。它重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开发学生写作的潜能,让师生在读写交流中,共同感受写作的快乐,切实提高写作教学效益。本文就将“随笔化写作”引入小学作文教学,对以“情境随笔课”为基础、随笔与论文相结合、激励学生写作等实践策略做出初步探索。

“随笔化写作”理念

随笔化写作并不是一种新事物。早在1978年,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介绍了写作教学的雏形:“我又曾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

在以叶圣陶为代表的现代语文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今天的“随笔化写作”中的随笔,则另有一番含义:随笔是散文体裁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也可以评论。“随笔化写作”教学即学生随时随地、随感随记、随读随议,教师随改随展。无论字数多少,篇幅长短,只要是随手下笔而成的文字都是“随笔”。课下随意地写,课上有序地读、评、改,如此一来,学生的日常写作实现了“随笔化”;在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下,学生又把那些随意而写的文字“化”成像样的文章。所以将“随笔化写作”引进小学作文教学,解决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问题,达到写得愉快、教得轻松,实现生命写作和存在写作的理想目标。

引入作文教学实践

随笔化写作的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丰富和发展语言生命。所以,在实施“随笔化写作”教学时,应以顺应养护学生的原意,以教师的指导为辅,形成“先写后导、先写后读、读写互助”的教学程序。

以“情境随笔课”为基础情境随笔课是“随笔化写作”教学的基础课程。在“随笔化写作”教学之初,可以通过“情境随笔课”来提供写作前提,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

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将心比心》这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生活中,你遇到过或是听到过将心比心的事吗?仿照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一段话。面对这样的题目,许多同学可能会无从下笔。如果老师在课堂上提供一些情景,如①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位老奶奶步履蹒跚地走上了公交车;②人来人往的超市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奶奶满头大汗地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③校园里,同学摔倒了;④走在路上,捡到了一个装满各种证件的包……这样,脑海里有了熟悉的画面,学生写作业有了思路,写作也就变得简单易行。在情境的帮助下,有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早上,我在公交车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站在我身边。车开得很快,老奶奶够不到扶手,摇摇晃晃,差点摔倒。我赶紧起身给她让座。她感激地说:“谢谢你,小朋友。”我笑了笑说:“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

随笔与作文是相结合的。学生一般都写过日记或者随笔,也都在写作文。但随笔归随笔,作文归作文,两者“互不相干”。其实写随笔不仅是为了练笔,还是为了积累素材。随笔也就变成了一部素材集,它好比一个资料库,学生写作时,可以轻松地打开它,进行筛选、整理、加工,然后修改成文。庆祝“三八妇女节”时,可以在班上布置一项作业“为母亲或者奶奶做一件事”。对此,很多学生都有话可说。有的同学选择了给妈妈或者奶奶洗脚,有的选择了帮妈妈洗碗或者洗衣服,有的学生动手给妈妈做了一张贺卡或者送去一束花等,并且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看似这项练笔是孤立的,可是在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的习作“说说我的心里话”,有许多同学将这次练笔的素材运用到了作文之中,将随笔与作文完美结合在了一起。如笔者所在班杨嘉凯同学的一篇随笔:“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有好多的话想跟妈妈说。我想说,谢谢您这么多年对我的照顾,告诉您,其实尽管我调皮叛逆,可是我也爱您的。有好多次‘我爱您’三个字涌到嘴边,我又咽了下去,不好意思开口。今天是您的节日,我想为您洗洗脚,表达一下我的爱,希望您能接受、感受到这份情感……”

以先写后导为主,先导后写为辅。先写意味着做,后导意味着收,先放后收,益于发散,实现言语生命的多姿多彩。这样做并不是完全排斥写前指导。在了解学生随笔写作基础上,适时地进行必要的引导点拨,可以使学生少走弯路,以提高写作的教学效率。简单易懂的作文可以让学生写完后,老师再进行指导。不好理解的作文,老师可以进行指导,学生再进行练习。作文《帮妈妈做的一件事》非常简单,可以写拖地、刷碗、洗衣服、做卡片等。这些事情大多数同学都会做,简单易行,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写。但如果让小学生写一篇关于“生命”的文章,这也许就有点难了。这时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故事,点拨引导学生把观察、感受铺叙开来。被抓的小蜗牛一次又一次地爬到杯子的边缘想逃走,可是被无情的“我”一次又一次地送回到杯底。这个现象学生在课间来观察, “求生的欲望”“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等关键词一起涌上学生心头,感受很深。进行这样的指导之后,学生再写作就变得简单易行,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素材加工与作品欣赏。随笔化写作讲究激动时下笔,冷静时修改。激动时所下之笔,往往是想到哪写到哪,不讲章法。在一次随笔交流课上,身为班长的姚婧伊展示了自己的两篇随笔,写的是在回收牛奶盒评比“优秀环保中队”时,班级没有取得好名次,内心十分郁闷,最后把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做好宣传监督上来。另一篇写的是班级在全校“三跳”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同学们动作规范、相互帮助,纪律严明,那种自豪感跃然纸上。这两篇貌似孤立的随笔都是生活的真实记录,但是如何才能使这些零散的素材找到相同的主题,以更好地打动读者,启迪智慧呢?此后的修改加工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大家的七嘴八舌中,一篇《团结的四(2)班》诞生了,文章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撷取了“国旗下颁奖”、“三跳比赛场面”两个镜头,加上结尾:“多严峻的挑战我们也不会丢脸,回顾过去,我们曾失败过。可是今天,当奖状高高挂起,我相信只要团结一致,总有一天会到达幸福的彼岸!”改后的文章拿出去公开发表也许达不到标准,但是四(2)班“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风貌却油然而生。

通过激励机制,给写作注入持久的动力。写作靠的是书面语感,这种书面语感是在大量的练笔活动中形成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天天坚持写随笔。情境随笔课可以让师生振奋,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如果偶尔为之,则不过是短暂的冲动而已,不会有持久的动力。如果想让写作变得自然,成为一种需要和习惯,将课上的“激动”转化成为有形的文字,必须通过一些奖励机制。使用积分法,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即对学生的要求是每天都要动手,哪怕写一句话也可以,这样的要求不可能有人达不到。等学生稍稍入轨后,制定最低标准:每天至少50字。这样的标准只要努力也都可以达到,字数达到50字以上可以记1分,超过100字就可以记2分,依此类推,还可以展开积分竞赛,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积累与“发表”相结合。定期上“随笔展示课”,在课上学生读自己的随笔,会有一种自豪感。特别好的可以在“随笔成文课”上修改成作文,投出去发表。让学生把随笔本当做一本书来看,他的“书”和作品集可以在班级展出或者推荐在杂志上发表,学生会产生特别的成就感,也就更喜欢写作了。

随笔化教学的意义

随笔化写作遵循“随心落笔,修改成文”的理念,对作文的理念和实践都是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笔化作文的出现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思维。

“随笔化写作”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随笔化写作”中的随笔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随笔的特点,如表现形式灵活,它还有自身特点:随时随地、随感随记,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可以尽情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解决虚假作文和僵化作文的问题,让学生言语归真,实现言语人格的重塑。“情境随笔课”让学生心动手动,师生喜闻乐见的日记随笔成为常态作业。解决情感态度冷漠问题,使学生亲近母语,喜欢语文。“随笔化写作”让教师的“教”变得有序、轻松,解决教师批改作文疲惫不堪、劳而无功的问题,实现读、写、评、改一体化,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促进专业成长。那些围绕随笔素材加工进行的文章,进入作文本的文章就是一个可供人欣赏的作品,教师不必再精批细改,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在学生乐于互评互改的同时,解放了教师,成就了教学。“随笔化写作”还解决了学生写作素养得不到提高的问题,激发和释放学生的写作潜能,使学生的言语生命得以健康成长,写作表达水平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当每个同学都能兴奋而忘我地投入写作,人人都可以亲历或目睹一个个“丑小鸭”是如何变成“白天鹅”的。

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笔化写作使学生在生活的天地里尽可能多地获取营养,又使其言语生命得以最大可能的成长。如同非洲草原上那种开始长得很矮的尖毛草,它悄无声息地往地下扎极深的根,一旦雨季来临,它的茎叶瞬间就可以得到极大的舒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文渊小学)

猜你喜欢

作文情境同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