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质量 鼓励创新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美国“再工业化”及德国、日本发展制造业对我国的启示

2014-06-05张丽虹

质量与标准化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化产品质量竞争力

文/张丽虹

重视质量 鼓励创新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美国“再工业化”及德国、日本发展制造业对我国的启示

文/张丽虹

制造业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来源和基础。自1786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的200多年以来,制造业就一直以不可替代的角色推动着每次产业革命。美国、德国、日本先后通过强大的制造业实力,一举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经济中奠定了领先地位。当前,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积极推行“再工业化”,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大力布局新兴产业,试图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制高点。我国虽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总体上大而不强。借鉴美国推行“再工业化”的发展路径及德国、日本发展制造业的经验,对尚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积极参与新一轮产业革命、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根据1985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关于竞争力的报告》,所谓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以比它们国内和国外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国际竞争力最终体现在产业竞争力上。

产业竞争力是一国某一产业与他国同类产业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构成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价格因素,二是非价格因素。质量是非价格因素中的主要方面,是国际贸易中的决定性因素。

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撰写的《国家竞争优势》于1990年出版,根据对美、日、英、德等10个国家上百个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提出著名的“钻石”理论,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四个基本因素:一是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等;二是需求条件,包括市场需求的量和质;三是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的状况;四是企业策略、结构与竞争对手。此外,包括政府、机遇两个外生的影响因素。这六个因素彼此互动,组成一个模型,又称“钻石模型”。钻石模型揭示出一国某一特定领域中影响生产率增长的各个因素,对系统地研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框架。

美国、德国、日本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举措

美国曾经是个工业化高度发达的国家,1860年美国工业制成品位居世界第四。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并占据全球经济领先地位;70年代伴随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美国开始“去工业化”的进程,将主要精力转向发展金融、房地产等服务业;进入80年代,美国制造业“产业空心化”现象日益凸显,美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份额日趋下降,1990年下降至21.5%,到2010年,该份额跌至19.4%,略低于我国的19.8%,从而丧失了百年来世界制造业产值头号大国的地位。

①重新认识制造业的价值。过低的制造业比重无法长期支撑虚拟经济,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美国衰落趋势相对突显、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全球影响力日趋突出。为重夺国际制造业竞争主导权、重塑美国制造业竞争优势,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再工业化的目的是重振制造业,实现经济复苏,这并非是简单地重归工业化,而是通过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向高端制造、先进制造发展,实质上是产业升级。

②通过立法振兴制造业。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重振制造业措施频繁。2009年12月公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0年8月颁布《制造业促进法案》;2011年6月和2012年 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合作伙伴”计划》与《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1年12月专门成立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以协调各政府部门之间制造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推动美国制造业复苏和出口。

③通过法律手段加强质量监管和促进质量提升。一方面通过颁布《食品与药品法案》、《保护儿童和保证玩具安全法案》、《汽车运输安全法案》等一系列法案,要求企业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1987年8月颁布《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改进法》,设立国家质量奖,通过激励来引起人们对质量的重视、促进美国经济复苏。该奖实施20多年来,对提升全美质量意识、改进产品质量实践、促进美国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④鼓励制造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美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美国,几乎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与制造业有密切的关系,美国专利总量的90%源于制造业。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并未因此减少研发投入,而是追加投入;2010年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主体的研发拨款按照十年内翻番的目标稳步递增,以重振美国的科研实力与提高劳动生产率。2011年2月,美国发布《创新战略:保障经济增长和繁荣》,强调制造业技术创新是未来经济增长与传统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基础,要通过创新继续保持制造业技术领先。

⑤坚持创新的民族文化。在商业文化极度成熟的美国,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发展之本、竞争之魂。美国公司普遍以创新与变革为核心价值观,鼓励员工进行大大小小的变革。如微软、GE、朗讯等知名的美国公司都将持续性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和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据统计,1790~1800年期间,美国经政府颁布的专利有276项;1850~1860年期间,专利数增至25 200项;1890~1900年期间,专利数达到23万项以上。美国正是基于这些源源不断的发明创造,在工业化近100年的时间里突飞猛进,迅速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德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大国。但“德国制造”曾经是低价劣质的代名词,1887年8月全球工业霸主英国通过侮辱性的《商标法》,规定所有从德国出口到英国的产品都须注明“德国制造”,以区分产品优劣,“德国制造”由此得名。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德国制造”已成了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德国位处欧洲中部,既无地缘优势,也无资源禀赋,却能在100余年的时间里数度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并在本世纪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坚持实业立国道路及质量为先。

①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国。德国在1830年开始工业革命之际,即确立了制造业在国家经济中的核心地位。100多年来,无论是战争、战后重建,还是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德国制造业始终是国家振兴的中流砥柱。即使是在西方其他国家竞相发展金融创新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的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上,使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

②坚持质量为先。德国产品质量享誉世界成为其保持强劲国际竞争力的保障。德国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做法包括: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标准、认证等制度体系;形成产品质量事前管理、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的一整套程序;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通过企业自我检测、独立中介机构检验检测、政府检验检测层层把关;建立配套的标准、检测、认证中介服务体系,提供公平、公正的服务等。

③坚持创新。德国政府和企业界对自身的比较优势有较清醒的认识,在研发、创新方面始终处于高水平,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完备的、鼓励创新的法律环境,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激励和必要的约束。研发投入占国内产值的2.5%,企业研发投入中近95%来自制造业,其中研发投入最多的正是德国国际竞争力最强的领域。65%的中小企业参与研发活动,40%的中小企业有专门的研发部门,比例均为欧洲最高。积极促进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使技术创新向产业转化。

④独特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双轨制职业教育即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培训中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结束后通过考试即成为工业、商业和手工业需要的合格技工。德国通过大规模、系统化的“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创造了质量型的人口红利优势,培养了庞大的高素质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和工程师队伍。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制造业产品质量优良的根本保证。

⑤坚持专注、精益求精的民族文化。德国制造具有安全可靠、精良制造的美名,体现着德国人专注、踏实可靠的民族文化及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德国制造业者可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某一产品领域,力求在此领域做到最强。德国很多中小企业为百年老店,占据着细分行业50%甚至90%的市场份额。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并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心目之中。如大众公司在企业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西门子公司“以新取胜,以质取胜”的理念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制造业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石。二战前“日本制造”也曾经是价廉质次的代名词。战后日本以制造业的恢复和发展为起点,通过多年努力,到上世纪80年代初,制造业已全面超过欧洲、赶上美国,成为制造强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并奠定了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即使当前日本经济衰退,其许多工业制成品的产量仍居世界前列,国际竞争力依然强大。日本发展制造业的措施包括:

①颁布法规奠定制造业的战略地位。日本于1956年和1957年分别制定了《日本机械工业振兴法》和《日本电子工业振兴法》,1977年制定了《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振兴法》,1978年制定了《特定机械情报产业振兴法》,这些法规在产业方向上加以指导、在政策上加以鼓励、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对调动企业积极性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实施前两个法令的15年内,日本制造业生产总值增长了17倍。1999年3月日本制定了《制造基础技术振兴基本法》,2000年8月颁布了《产业技术竞争力强化法》,均体现了发展制造业的努力。

②引进先进技术、重视创新与研发。资源小国的特点使日本十分注重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把功夫花在引进和制造上。战后十年的恢复期,日本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等方面广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引进的同时还加强创新与研发,不断实现技术突破与革新,并迅速运用于生产,劳动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制造业发展迅猛。2007年日本正式通过《创新25战略》,强化推进研发体制创新,提出“产业集群计划”等,以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③重视质量,提出质量救国。日本能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同其产品质量优良密不可分。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产品质量的恶劣口碑成为日本产品进军国际市场的最大障碍,为此日本着手实施质量变革。1950年美国学者戴明向日本企业推行“统计质量管理”理念与方法,日本掀起了质量管理热潮,每年的11月被定为“质量管理月”。1951年日本设立代表国家质量最高荣誉的“戴明奖”。60年代日本提出质量救国,1962年成立第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质量控制(QC)小组。日本质量革命最终推动日本产品质量迅速提升,70年代追上西方发达国家,80年代日本的质量奇迹开始震惊世界,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强劲的质量竞争力。

④培养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从一定意义上说,制造业的竞争就是人的竞争。日本在发展制造业方面一直强调“企业的成败,关键在于人”的思想,在培养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较高的职工队伍方面,企业不遗余力。日本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也促进了企业培训,使企业培养出掌握多种技能且适应能力强的职工,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多年来,日本制造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熟悉精益生产的产业工人,使很多领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成为行业第一。

⑤坚持认真勤奋的民族文化。日本能够实现经济起飞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本的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民族文化是认真、勤奋、学习、服从、精益求精等,而制造业成功的基本要素是质量、管理、成本、技术、规则、标准等,鲜明的文化特征支持了制造业在日本的发展。如丰田公司创造的“精益生产”体系,在日本许多公司得到推广应用;松下公司提出四个“千方百计”、以满足用户要求为准则等,都促进了日本制造业的发展。(未完待续)

(作者: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猜你喜欢

工业化产品质量竞争力
质量鉴定中产品质量特性及重要度确认的重要性
航天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方法研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