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华山庙会音乐探析

2014-06-01辛思洁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法事九华山傩戏

辛思洁

(池州学院 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安徽 池州 247000;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音乐系,安徽 合肥230601)

庙会是在宗教祭祀或庆典节日时,在佛寺道观及其附近进行的一种祭祀、贸易、游乐为一体,由众多群众参加的盛会。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与当地人民的风俗、文化和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

1 九华山庙会及庙会音乐概况

1.1 庙会概况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方圆120平方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342米,环绕着九十九座形态不同的山峰,自唐开元(719)年间,新罗国国王金乔觉上山开为地藏菩萨道场后,寺庙兴建,僧尼达到四千多,香火旺盛,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九华山庙会是九华山宗教节庆活动中的一项,是集佛事、娱乐和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宗教节庆活动,早在九十年代,就被国家旅游局定为全国重要旅游节庆活动;2007年,“九华山庙会”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九华山庙会起源于唐代,又称 “地藏法会”,相传唐开元末年,新罗国(今韩国)高僧金乔觉来九华山,苦行禅修七十五载,在农历七月三十日圆寂,终年九十九岁。有记载称:“遗体置缸三年后,全身不坏,容貌如生,撼其骨节有金锁般响声。依佛经所说,金锁骸鸣,乃是菩萨应世,因而弟子们视其为地藏菩萨转世,尊其为金地藏,遂在九华山神光岭建肉身塔供奉”。此后九华山僧俗两界在每年这一天前后以不同的方式自发举行纪念法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被禁止,到1978年后九华山佛教协会才恢复“地藏法会”或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自1983年庙会制度恢复,至1989年共举办7届。1989年庙会为期1个月,举办各种活动12项。九华山庙会中,演出队伍很多,但都不是专门献演的专业队伍,都是来自乡镇的普通老百姓,庙会规模大,时间持续长。在此之后,九华山管理处(现管委会)和九华山佛教协会每年定期举办融佛事活动、文娱活动、旅游、商贸项目于一体的庙会,并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节庆,四方的信徒和香客云集于九华朝山进香、拜塔、朝拜天台,许多山民和手工艺者趁此机会互做买卖,民间艺人也趁此献艺。

2007年,“九华山庙会”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1.2 庙会音乐

期间佛教广泛传播,梵呗和佛曲非常兴盛,寺院客观上成为了容纳、保存、培养、传播音乐的场所。尤其在隋唐时期,庙会音乐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在增强宗教仪式的神圣性和效果上,起到重要作用。

九华山庙会起源于唐代流传至今,宗教祭祀礼俗传统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相伴随的庙会音乐也得到不断丰富,其中不仅包括九华山佛教音乐,还一直保存着傩戏、文南这类古老戏曲的民俗传统献演活动。

1.2.1九华山佛教音乐 九华山佛教音乐是九华山庙会音乐主要内容之一,每届庙会期间,周围大大小小的寺庙僧人汇聚于九华山,在主要的几个寺庙做佛事活动,九华山佛教音乐作为供佛养佛的作用,萦绕在众人的耳中。

谈到中国佛教音乐的历史源流和发展,一定要说到梵呗。梵呗是中国佛教音乐的鼻祖,用来供佛和养佛,是佛教修行的法门,包括声乐唱诵、器乐演奏、手印、仪式等一系列的宗教规矩。当梵呗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由于“梵音重复,汉语单奇”的矛盾,陈思王曹植通过临摹印度五明之声明曲调,用汉语来唱诵佛经,创立了“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的鱼山梵呗。之后,鱼山梵呗传播到各地,不断本土化。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梵呗更加兴盛。清明之后,梵呗中渐渐融入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音乐元素、方言,逐渐演变为现在的 “佛教音乐”。 永悟禅师编著的《鱼山梵呗声明集》中关于梵呗发展的总结指出:“梵呗在中国以佛教各宗派的法统和宗统传承应该是——鱼山梵呗-梵呗-念唱-朝暮课诵与音声佛事法会-佛曲-佛教音乐”[1]。所以现在谈的佛教音乐已经不单单指梵呗,更多的是指与民间传统音乐相融合的佛教音乐了。

九华山佛乐按表演方式分为声乐类和器乐类,按内容分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1.2.1.1 仪轨音乐 梵呗是佛教音乐的最初形式,通过伴随佛教仪轨来实现供佛养佛的功效。九华山佛教音乐在各种法事仪轨中使用,在特定的场合,举行特定的仪式,是古老的梵呗,严肃的音乐,也称仪轨音乐。

包括有赞、偈、咒、诵等多种形式,其中赞是佛乐文体最常见的一种,音乐舒缓、典雅,用来赞颂佛、法、僧三宝,体裁有大赞和小赞之分,小赞称为六句赞,如《戒定真香》和《炉香赞》都是六句赞,《戒定真香》是佛教僧侣做早晚课时吟唱的赞,属于六句赞,在法事开始时和拈香时唱。大赞称为八句赞,《三宝赞》和《十地赞》。演唱形式是由维那举腔领唱,然后众僧合之。

还有各类经咒的念诵和佛号的转读类的音乐则旋律性不强,具有说唱性质,常常以一个旋律短句作链接反复。如文(佛教音乐文体中的一种),音乐性不强的念诵,在放焰口法事中的十二则召请文《伏以文》;另外佛号,是用音乐腔体演唱念佛的名号,也是以一个旋律短句反复,如称佛号《南无地藏王菩萨》。

佛教从春秋时期传入九华山,梵呗和佛曲也随之流传过来,肥沃的佛教文化土壤孕育了特色的九华山佛教音乐,千百年来,其佛教音乐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兼容并包,音乐曲调既保留了我国古代音乐的大量宝贵信息,同时又吸取地方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极具古老气息和本土化的曲调风格,融宗教、民俗于一身,温和、典雅、恬静、纯朴。

佛事活动是九华山庙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解庙会的基本状况,整理了最近6届九华山庙会中进行的佛事活动,见表1。

表1 24-29届九华山庙会佛事活动统计表

表1记录了6届庙会的佛事安排,24-29届的佛事有50种活动,一共举行218场,其中24届的佛事活动共有17场,到29届的佛事活动就多达60场,大体呈上升趋势。从横向来看,最频繁的佛事活动应该是诵经法会、普佛法会和水陆法会、放焰口、盂兰盆会。

表1记载涵盖了九华山这几年来的所有佛事活动,大体分为修行法事、纪念法事、普济法事三类。修行法事是僧徒自我修持的活动,也是寺院最基本的日常活动,课诵、念佛仪、讲经仪和各种忏法都是日常修行法事;纪念法事主要是纪念释迦牟尼、阿弥陀、观音等佛菩萨的诞生、出家、成道、涅槃(去世)的节日所举行的法事。明清时期就有资料记载,在佛诞节(农历四月初八)、自恣日(农历7月15)、地藏诞日(农历 7月 30)都举行“浴佛法会”、“盂兰盆会”、“大愿法会”,民间和寺院还共同举办“阴骘大会”(农历 10 月 15);“地藏法会”、“佛像开光”为九华山佛教所特有的法事仪式。普济法事是专为已逝故人举行的祭祀法事,据说为了救赎死者的灵魂,免受“六道”之苦,如图表一中的水陆法会和放焰口均为普济法事。

1.2.1.2 世俗佛乐佛曲 “所谓佛曲,其实均来之各地的民间音乐,除了那些专供佛事的赞、颂、偈、咒之类梵呗是缘佛经而创制外,其余都是民间音乐。因此可以认为,梵呗出自寺院(佛经),佛曲本自民间。”“梵呗与佛教音乐是不同的,虽然同为佛教所用,但性质有差别。佛曲后来居上,不断丰富发展,融入了各地的民间音乐”[2]。

九华山世俗佛乐佛曲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与九华山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在发展中,除了口传心授的佛曲之外,不仅与各地佛乐相互交流,还受到地方民俗和传统戏曲的影响,不断相互融入整合,九华山佛乐变得更民间通俗化。

如古曲曲牌“挂金锁”是《戒定真香》六句赞的曲调,古曲曲牌“柳含烟”是《三宝赞》和《十地赞》八句赞的曲调;也有用流行音乐曲调进行填词,如“拜愿”时,使用的曲调是李娜的《青藏高原》,黄安的《样样红》中的一段旋律素材被改编为九华山佛学院校歌《吉祥偈》;在应赴佛事中,地方戏种黄梅戏唱腔“十二月调”中“孟姜女”调也作为素材被引入。凡是被认为适合、旋律优美的曲调都可以被引入到佛经唱诵中。

在演奏佛乐的乐器上,据佛经记载有几十种,在进行佛教法事活动时以敲击乐器 (法器)如钟、鼓、引磬、木鱼为主,配合以铃、铛子为辅。目前全国各地的寺院使用的乐器大同小异,但在九华山佛乐的“瑜伽焰口”“水陆法会”内坛中演奏佛乐时,有管乐器的加入,民间音乐的加入,让音乐变得与众不同起来。如在水陆法会仪轨中,内坛的音乐乐器伴奏除了法器之外,还加入笛子、二胡、琵琶、唢呐等民族乐器。

九华山佛教音乐旋律简单流畅,调式较为丰富,多“变徵”的五声音阶,偏音少,节奏平缓,节拍以4/4为主,音乐规律、平和、简洁、肃穆,衬托出法事仪轨的严肃,体现了佛教的稳重、大气、清净的特点。保存的音乐曲目有 《九华苍松》、《寒山僧踪》、《梵海云僧》等40多首,是我国宗教音乐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民俗传统戏剧音乐之一 ——“中国戏曲音乐活化石”池州傩戏

民俗传统音乐和戏剧是九华山庙会另一个主要内容,内容含有被誉为“中国戏曲音乐活化石”的池州傩戏,还包括池州文南戏,青阳腔,高腔,黄梅戏等。限于篇幅,现在只对池州傩戏进行阐述梳理。

傩,是古代为了逐疫驱邪祈求平安的一种仪典,《论语》《礼记》《后汉书》等均有所记载,是巫术的一种,当我们祖先对大自然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敬畏,当祖先无法抗拒时,希望通过神和巫能帮助自己免除疫病、灾祸,带来平安和吉祥, 傩戏是傩的进一步的发展形式,是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

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到十五日,池州原有请神祭祖、搬演傩戏的民间习俗,祭拜当地的保护神,被尊为“鬼神师”的梁朝太子萧统,以及二郎神、关索等诸神和祖先。这一民间信仰和祭拜仪式,不但寄托了纯朴乡民们的良好愿望,还成为他们期盼了一年的重大节日和娱乐活动。在傩戏演出前后,一般先行请神仪式,再行祭神仪式、搬演摊戏、娱神娱人。仪式过程包括:请神下架、揩脸子、请阳神、送神上架、祭滩神、行摊、游摊、朝青山庙等祭仪活动。整个仪式下来,才算真正进行完整了一次祭祀活动。

池州摊戏的演出没有职业班社和专门艺人.演出时,以某一氏族为单位,在本族祠堂里,由本族喜爱摊舞、摊戏表演,熟悉唱腔的男子演出。有逢单日演出且演出四、五夜的,如姚氏宗族;有单日、双日都演且一连演出八、九夜的。

演出节目按顺序分为傩舞、正戏、吉祥词三部分,傩舞有纯舞蹈,在傩舞中间常呼喊与舞蹈有关的词语,叫喊断。吉祥词为祈福祝年的虔诚之类的话语,如《新年斋》,是整场演出活动的核心部分。驱鬼的舞蹈是整场演出的结束部分,如《关公斩妖》《判官捉小鬼》等。

池州摊戏使用的音乐由唢呐曲、傩腔、高腔和伴奏锣鼓等几部分组成。乐器包括:堂鼓、大锣、小锣、饶钱、筛金、板鼓、牙子(扎板)、项呐等;鼓最为重要,起指挥乐队作用。声腔包括傩腔和高腔,傩腔用真声演唱,主要以当地民歌和小曲为主,包括采茶、山歌、莲花落等,歌唱部分通常由二乐句和四乐句组成,歌词常反复多遍,无固定音高,节拍、节奏,具有较强的即兴性。一般以五声调式的羽调式为主,也有微、商、角调式的运用,偶有变宫、变徵出现,主要起装饰作用。旋律平稳、结构单一,较多运用虚字、衬字和装饰音。唱词部分以六言、七言为主,音韵采用十三辙。

高腔是用真假声结合演唱,晚于傩腔,音乐特点高亢、激昂、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跳进较多,节奏自由、变化多端,板式运用极其丰富多彩。常用调式以中国五声调式中的商、羽调式为主,间或有清角、变宫、变徵的运用。刘街乡太和章演出的(和蕃记)(实为刘文龙的故事)则是用高腔演唱的,为曲牌体。2006年也被列为非遗项目。

傩戏的演唱艺术的传授,与其他的民俗传统音乐的传授方式一样,以“口传心授”的民间传袭方式,父子相传和宗族师承。于2006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

表2是第25届九华山庙会地方文艺献演活动的节目单,以便对当地民俗传统戏剧和音乐有一个了解和参考。

表2 第25届九华山庙会地方文艺表演节目列表

节目单中 《孟姜女·洗澡结配》《章文显·赶考》《刘文龙·分别》《舞回回》, 傩舞 《醉胡滕》《开天辟地》《打赤鸟》,均是贵池傩戏常演出的节目,贵池傩戏音乐吸收了民间劳动号子、民歌小调等曲调,如《刘文龙赶考》(刘文龙【生】唱段)的旋律就是来自当地采茶歌的曲调,节奏自由,轻松活泼,富有浓郁的劳动生活气息。《孟姜女》船夫【老生】唱的旋律中,源于贵池当地的一首民歌,演唱形式都是一唱众和;当然也有从宫廷流入民间的舞蹈节目,如《舞回回》。

2 庙会音乐特点

2.1 传统文化和地方民俗以及民间音乐,是主要艺术源泉

任何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庙会音乐在民间的土壤中生长成熟。九华山佛教音乐与各地佛教乐曲相互交融的曲调,各寺院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及自己创作的佛曲之外,只要是被认为适宜的、好听的曲调都可以被用来为唱佛经所用。在“拜愿”时,使用的曲调是流行歌曲《青藏高原》;《吉祥偈》是九华山佛学院的佛教校歌,旋律选用了黄安《样样红》的其中一句旋律进行创编。九华山庙会音乐与民俗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表演者都是本地农民,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创作的音乐和舞蹈都来自民间,如佛教音乐的应赴佛事,还有如傩戏的五色神伞和高跷上的舞蹈。

庙会音乐也经历了逐渐演变发展的过程,如傩戏一开始是民间的祭祀活动,后来与民间“社火”结合,到如今已经被搬上了国际的舞台,成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2.2 艺术形式与宗教仪轨紧密结合,艺术表达多样

我们在评价一场西方歌剧的成功与否时,以戏剧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作为其中一个评价标准,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戏曲,同样是用音乐和剧情来展开故事情节,故事有头有尾,情节委婉曲折,音乐的风格与情节要求完美贴切。与法事仪轨相结合的仪轨音乐,它的“悠、和、淡、静”渲染和加强了佛教仪式的气氛和效果,体现佛教文化和仪式本身的庄严肃穆,同时又反过来衬托出仪轨音乐的风格。曾经有学者比喻:“一场法事仪轨的音乐结构就是一部清唱剧”。

一场傩戏,音乐舞蹈和仪式的紧密结合,包括舞蹈中傩面具和五色神伞的展示,音乐中的乐器声响,通过丰富的民间民俗的古老艺术形式,都向神和佛诉说着期盼吉祥、丰收的美好意愿。可见庙会音乐的艺术形式和宗教仪轨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不能分割。

2.3 祭祀礼俗活动,搭起了人与神沟通的桥梁

远古时期,人们与神的交流是通过神灵祭祀活动来进行的,并形成了以音乐、舞蹈为重要祭祀手段的礼俗传统。《吕氏春秋·古乐篇》中“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就有古代庙会歌舞的表现。庙会祭祀及民间乐舞的献演活动从宋代开始,形成和发展与佛教寺庙的产生有着直接关系。

九华山庙会音乐,搭建起了人与神沟通的桥梁,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满足了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的群众的需求。

3 客观看待宗教音乐是引导九华山庙会音乐更好发展的方式

我国的宗教音乐是为宗教服务的,九华山佛教音乐和民俗音乐,也均是为佛教生活服务的,而音乐曲调绝大部分来源于民间音乐,哪怕专用于佛教内部的仪式歌曲,都是如此;另一部分是曲调,经过寺院方面长期的为它所用,但依然存在未消失民间生活情调与宗教生活情调之间的矛盾。宗教在音乐上,却不能独立创作出能够吸引人民的宗教音乐,只有到民间吸收现成的音乐加以利用。这充分确立了劳动人民对于音乐的创作权,驳斥了宗教走在劳动人民前面、为劳动人民创造了音乐文化的谬论。由此,宗教音乐是经常受到劳动人民的美学观点支配的[3]。

如今的九华山庙会音乐既有世代延续经久不衰的传世经典,又增添了时尚的气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满足了不同年龄和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九华山庙会音乐寻找到了与现代社会生活较好的契合点,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

我们要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庙会音乐和庙会文化。九华山庙会融汇了地域特色、民俗气息,以及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庙会音乐本身也拥有修身养性、劝善惩恶的精华,也有装神弄鬼、骗财骗色的糟粕。在目连戏的《目连救母》中,描述目连母被打入地狱,受到各种磨难、报应,目连不避艰险,遍游地狱寻母,求佛救母,宣扬了封建孝道、因果报应,但同时又宣扬宗教迷信。还有民间部分骗子为了敛财,打着宗教的幌子,实为巫术来骗取钱财,捉弄迷信的、无知的人群,宣称一些宗教仪式能驱妖除魔,宗教音乐能通灵等。

佛法并不是迷信,真正的宗教不需要装神弄鬼,对待我国的宗教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老祖宗宣扬的孝道、善良、因果报应等道德思想保留住,抛弃愚昧的鬼神迷信思想。从全局出发,批判的看待我国宗教音乐,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客观对待、批判和利用历史上留存下来的音乐,积极引导发展庙会音乐,还需要我们自己不懈的努力。

[1]永悟禅师.鱼山梵呗声明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

[2]林培安.佛教梵呗传入东土后的华化和演变[J].音乐艺术,1998(3):5-6.

[3]杨荫浏.如何对待我国的宗教音乐[N].文汇报,1961-05-10(3).

猜你喜欢

法事九华山傩戏
九华山地质资源与地域文化的渊源
苗族东部方言民间信仰“巴狄扎”研究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日本“网购法事”受欢迎
苗族“巴岱”吃猪祀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