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华山地质资源与地域文化的渊源

2022-11-23章寅虎

安徽地质 2022年1期
关键词:九华山莲花佛教

章寅虎

(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安徽九华山 242809)

0 引言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国家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长久以来享有盛名,有“东南第一山”、“莲花佛国”等美誉。九华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以清晰、壮观、美丽的花岗岩复式岩体、大型花岗岩断块地貌与独有的富流体花岗岩结晶构造,拔地而起的山峰与丘陵、盆地地貌,并融合上千年的宗教景观与社区文化遗产,享誉世界。同时还积淀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晋唐以来,陶渊明、李白、金地藏等雅士、高僧游历于此,留下了诸多神奇瑰丽的文化遗迹与物证。近年来,九华山依托总量丰富、禀赋优良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旅游收入逐年提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九华山正成为自然景观与宗教文化有机融合的典范。

人类的文化活动必然产生、发展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必然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化的产物,在深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同时,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驱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开展九华山地域文化与地质地貌关系的研究与普及,将全力推动九华山文化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九华山地区经济和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同时,通过拓展九华山地理与文化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从九华山地质地貌与地域文化表征和九华山地域文化与空间意义结构这两个维度出发,研究九华山地域文化与地质地貌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探究九华山地质地貌与其自然景观、佛教文化、文学艺术、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等地域文化表征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九华山从自然山岳经过人文活动转变成信仰山岳、文学山岳来探究九华山地域文化与空间意义结构的关系。分析九华山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九华山地域文化生成的影响,以及九华山居民基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文化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与改造,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并深入地认识九华山。

1 九华山地质地貌与地域文化表征

地质地貌与自然景观。九华山地形起伏较大,切割较深,总体南北向,中间高,四周低,海拔高度在50~1344m之间。九华山主体为花岗岩地貌,总体呈近南北向长条形,主要地貌类型为中高山、中低山、丘陵及其中的山间盆地、峰丛、沟谷、洞室、瀑布等。在自然力量作用下,形成了锥、柱、脊、穹、箱等不同形态峰丛、怪石、洞室、盆地和峡谷等,以及九华山地质公园第四纪冰川、瀑、泉、池、潭、涧等地质遗迹资源,云海、日出、雾(雨)凇和佛光等绚丽的时景,这些共同构成了九华山集山、水、洞、石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1]。

地质运动塑造自然景观。当今九华山地貌的形成经历了花岗质岩浆侵位、花岗岩体抬升、围岩顶盖侵蚀和花岗岩山地的形成几个阶段。其中新构造运动地壳的抬升为九华山地貌的形成提供了条件,造就了九华山现今高山深谷陡壁的独特地貌,也形成了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九华山崖壁直立,山峰陡峭而高耸,在广泛发育的垂直节理控制下,形成了柱峰、塔峰、屏峰等各种山峰,并不同程度的受到水平节理的衬托,当垂直节理与水平节理、斜节理相互切割时,则形成了箱状峰。此外,岩石中节理的发育,也为一切外力作用的进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岩石与空气和水的接触面积增大,加速了岩石风化作用的进行,并控制了地面沟谷的延伸方向和区域沟谷网的平面图形,形成了九华山的河谷、山涧和池潭等水文景观。另外,花岗岩球形风化的发育,更是造就了九华山多处独特的石柱、石锥、石蛋地貌。在节理密集发育的地方,风化作用加强,并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山谷相间的地貌以及独特的一线天地貌景观。风化作用剥蚀的花岗岩岩块崩塌堆积后,则形成了一系列的滚石、洞穴地貌[2]。在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奇特的景观,这些景观为九华山增添了一份自然之美。

自然景观构成文化意象。九华山钟灵毓秀,峰形奇峭,绝壁危崖环绕,人们通过对这些自然景观进行意象解读而赋予了其不同的意义内涵[3],这使得自然生成的地质地貌具备了文化意义,无疑体现了文化对地质地貌的影响。

九华山以名峰、奇松、怪石、云海和丰富的水景等自然景观为主,它们的相互组合表现了九华山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天然和谐。对于九华山的奇秀风景,李白言“灵秀”、王安石则曰“雄奇”,自古便有灵秀九华的美誉,使得多少人为之鞠躬折腰,流连忘返。对于九华山存在的一些奇特的自然景观,人们往往会给以独特的意象解读,一方面是从外在的形态出发,另一方面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内在影响,彰显莲花佛国的特色。九华山古有“九十九峰”之说,现依普查资料实录71座,多为海拔700m以上山峰,最高峰为十王峰,海拔1344.4m,另外还有钵盂峰、蜡烛峰、罗汉峰、弥勒峰和文殊峰等。松是九华山最奇特的景观,如凤凰松、黑虎松、鸵鸟松、长臂松和迎客松等,它们干曲枝虬,百态千姿。这些意象大多是根据松树的形态赋予。在九华山的峰海中,争相崛起的怪石,好似无数明珠撒落其间,把九华山点缀得分外绮丽、动人,如乌龟石、大象石、棋盘石、大鹏听经、猴子拜观音和定海神针等。这些意象在石头形态基础上又赋予其佛教文化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九华山“莲花佛国”的体现[4]。

2 九华山地质地貌与佛教文化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地藏王菩萨道场,以其风光旖旎而独领风骚,又以“香火甲天下”和“东南第一山”的双重桂冠而名扬天下,是善男信女们的朝拜圣地。“天下名山僧道多”,九华山孕育的宗教主要是佛教和道教。最早在这里进行宗教活动的是道教,九华山曾被列入道教的“七十二福地”之内,居第三十九位。西汉中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窦伯玉为陵阳县令,人称“陵阳子明”,居陵阳达几十年。从此九华山(属陵阳山区)始有道家活动。到了晋代,道教在全国范围得到较大规模的传播。至唐代,道教处于兴盛时期,开元观、仙坛宫等著名道观皆在此时建立。两宋时期,由于佛教在九华山有了较大规模的发展,道教便退居次位。明清时期道教势力日趋衰微,建国后道教在九华山逐渐消失,有的道观留存下来,已经改为佛教寺院。

九华山佛教文化从唐朝开始传承到现在,有兴有衰,甚至有惨遭打击的历史,但一直绵延不断。九华山宗教以佛教为突出代表,地藏佛教在此选址、兴起和发展都与地质地貌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3 九华山地质地貌与金地藏选址的关系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吴地丹阳郡(指今安徽东南部)沿江一带,东晋时期始传九华山区。东晋至隋唐,虽有少量僧人到九华山修行,传播佛教,但影响甚微,未成气候。唐开元末,新罗僧金乔觉渡海来华,至九子山(九华山)中,在此苦行修持,此后信众香客纷至沓来,九华山佛教自此兴起。金地藏来自新罗,在江浙沿海一带周游多年,并未选辟道场,最后溯江而上来到安徽,才最终选中了九华山作为地藏道场。其地质地貌方面的原因在于:第一,相较处于同一地域的黄山,九华山的地理位置更加靠近长江沿岸,金地藏溯江而上时能够清晰、直观地观察到山体整体状况。第二,据进士费冠卿的作品《九华山化城寺记》记载,九华山有盆地,土壤肥美,动植物资源丰富,水源好,空气新鲜。早期佛教苦修向往山林,金地藏选中九华山便是因为此地地质地貌独特,高山险峰和盆地兼有,自然条件好,景观优美,适宜长期修行。第三,九华山花岗岩地貌特色鲜明,多有花岗岩洞穴,早期僧人尚无居所便可住在岩洞内,如道神洞、古佛洞、莲花洞都曾作为僧人的休憩和修禅场所。

4 九华山地质地貌与寺院分布的关系

九华山现存寺庙共104座,各庙宇的海拔分布呈现两个集中趋势,分别是50~270m和540~810m,其中27座寺庙修建在山峰,大多集中在天台景区,如百岁宫和华严海慧寺;另外77座寺庙修建在盆地,主要集中在九华街盆地和中闵园盆地,如化城寺、海会寺、大觉寺等。

寺庙选址山峰的原因分析。首先,山峰之上绿林环绕,环境清幽,视野辽阔,意境悠远,有助于僧众感悟山水,保持心境旷远,参禅修行。其次,出家人在对建筑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有独到见解,建筑在山峰之上的寺庙借助山势,尽量不毁坏树木,不开凿石头,而是依势而建,巧妙利用地形,不破坏自然,体现了寺庙建筑融入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之美,体现了佛教珍爱自然,圆融无碍,众生平等的思想,这也是九华山寺庙建筑的特色所在。

寺庙选址盆地的原因分析。首先,相比山地,盆地之中土壤更为丰富,海拔较高的台地面积较小且不连续,而盆地则具有较为连续、完整的土壤规模,能够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例如九华街盆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寺庙聚集地,就是因为地理位置背风向阳,地势较为平缓,土壤资源丰富。盆地为农业种植提供基础条件,与汉传佛教“农禅并重”的传统极为契合。其次,汉传佛教倡导人间佛教,认为佛教要为活人服务,与世俗社会紧密联系。这一理念恰与地藏菩萨的大愿精神合一。九华山盆地适宜居住,人烟较为繁盛,僧侣与山民接触的机会较多,促进了与山民之间的交流,有助于将佛法在民众间传播。“成佛在人间,人成佛成”,九华山因此形成了“僧俗共处”的和谐景象[5]。

5 九华山地质地貌与佛教发展的关系

九华山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同样离不开地质地貌的培育和孵化。首先,自然环境与地质地貌奠定了九华山佛教“农禅并重”的基础,九华山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僧众能够居清静之中,感天地灵气,于洁净处潜心修炼。九华山尖峰深谷兼而有之,高地格局错落有致,寺庙建筑能够依山就势、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天人合一”和“顺其自然”的境界为僧众参禅悟道提供了极佳的环境和氛围。其次,早期的高僧大德不以信众供养为主要生活来源,而是充分利用九华山的土壤环境,在此开山垦田。不同于黄山缺乏土壤的情况,九华山台地较多,山前山后的泥洼中,竹林里面,可种庄稼和佛茶。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地质地貌状况,为早期佛教僧众供养提供了良好条件。最后,九华山花岗岩地貌特色鲜明,多奇峰怪石,锥状峰、脊状峰、穹状峰、柱状峰、箱状峰皆有,富于联想意趣,能够与佛教意象产生关联。佛指峰、波鱼峰、宁化峰、弥勒峰、大鹏听经石、观音望佛国、花台佛祖峰、定海神针柱状峰、玉兔拜佛等,都是在九华山奇峰怪石的外在形态基础上,产生与佛教相关的联想而命名,地质地貌特点与宗教文化紧密结合,使九华山的佛教氛围更加浓厚。

6 九华山地质地貌与“莲花佛国”“地藏”的关系

九华山被称为“莲花佛国”,整个山区共120多平方千米,被认为是莲花宝藏,是佛教的重要珍宝。“莲花佛国”得名与九华山独特的地质地貌关系密切。首先,俯视九华山,可见层峦叠峰,群峰竞秀,整个山体构成宛如一朵朵的莲花,因形似故有“莲花佛国”之称。其次,莲花在佛教中的含义是理想圣地,象征佛教的教义纯洁高尚,是洗尽欲念的纯真,给人以圣洁的启示。因此九华山是佛教徒向往的最高境界。一个人经过禅修,达到所要追求的境界,修成正果就登上了莲花宝座。九华山的清修环境得益于诸多因素:一方面是由于佛教浓厚的人文氛围,自唐代金地藏到九华山修行以来,历代不乏高僧大德驻山修持,有据可查的肉身菩萨就达14尊,现存的仍有9尊,吸引了无数佛教信众前来朝山礼拜。另一方面是由于九华山独特的地质地貌等地理环境,其绿林茂密,水文丰富,四季气候适宜,形成了清幽雅静的环境。再次,“地藏”承载和滋养的是地上的万物,人、飞禽走兽、昆虫植物都在其中。“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是“地藏”一名的由来,地藏因而有两重含义:一是安然不动,沉稳安和,这与九华山莲花般的外形和其地质的稳定性相合。二是地藏生万物、护万物、载万物。它滋生了万物,保护了万物,承载了万物。九华山多台地,且在崇山峻岭中,在坚硬的山岩下,仍蕴含着丰厚的土壤,孕育了九华山丰富的物产资源,为僧众修持悟禅和山民居住、生活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形成了九华山僧俗共处的和谐景象,这正是“地藏”所蕴含的意味。

7 结语

总而言之,九华山之形因地质地貌而起,造就了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佛教因九华山形而立,九华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为佛教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九华山因佛教而兴,僧尼的生活修行对九华山的地质地貌亦具有塑造作用,佛教赋予了九华山文化内涵和生命灵气。九华山的佛教文化与地质地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猜你喜欢

九华山莲花佛教
李白与佛教思想关系再探讨
佛教艺术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花莲的那朵莲花
九华山景区的市场营销推广策略研究
莲花汤匙
莲花岛再见
前身寄予流水,几世修到莲花?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