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相逆变器新型双闭环控制算法的研究

2014-05-28董钊王跃龙林琼斌

电气开关 2014年3期
关键词:闭环控制内环单相

董钊,王跃龙,林琼斌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1 引言

逆变器是UPS、感应电源、交流调速等电力电子装置的核心部分[1],这些交流电源要求逆变器具有输出波形质量好,动态响应快。抗扰能力强等特点[2]。由于逆变器输出波形是中、低频正弦波,所以控制算法不能保证系统无静差[3]。

为了使逆变器的动稳态输出特性较好,专家学者相继提出了单周期控制、无差拍控制、智能控制等算法。本文研究了一种应用在单相逆变器控制中的新型双闭环控制算法,内环采用无差拍控制方法,可以大大改善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使被控对象的动态响应快、动态性能变得极佳[4-8];外环采用三输入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算法,该算法不仅可以使输出电压稳定在设定值上,同时还可以抑制输出电压的畸变。这两种控制算法的结合,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互补不足,使系统得到更好的控制效果。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中建模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2 新型双闭环控制策略

一般而言,双闭环控制策略是内环控制电流,外环控制电压[9]。电流内环能够扩大逆变器控制系统的带宽,使逆变器动态响应加快,输出电压的谐波含量减小[10]。电压外环能够稳定输出电压,将负载输出电压与给定电压误差缩小为零。单相逆变器等效电路及其控制策略图如图1所示,取负载的输出电压反馈信号与参考电压进行比较,通过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模块,将其处理为电流内环的参考信号,再与输出电感电流反馈信号相比较,得到误差信号,经无差拍控制模块,最终得到PWM的给定信号。

3 双环控制系统建模

基于LC滤波的单相离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其中为iL电感电流,iC为电容电流,io为负载电流,uo为输出电压;R为逆变器负载电阻,ui为逆变桥侧的输出电压,Ud为逆变桥输入直流电。

图1 逆变器等效电路及其控制策略图

图2 单相离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图

针对电流内环反馈,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可列出连续时域系统中的电路方程如下:

在一个采样周期内,将式(1)进行离散化,可得:

式中,T为离散采样时间。

电流内环采用无差拍控制策略,需要实现系统在第K+1时刻跟踪上参考电流,则令

其中,iref为参考电流,即电压外环的输出信号。

电压外环采用改进的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器,该控制器是传统PID控制器与神经网络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改进型控制方法,是通过对加权系数的调整来实现自适应、自组织功能[11]。通过有监督的Hebb学习规则来实现权系数的更新。三输入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的结构如图3所示。

图中,yref为逆变器负载的参考电压,y为逆变器负载的输出电压。通过转换器后获得单神经元的输入信息为:

x1(k)=yref(k)-y(k)=e(k)

图3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的结构图

改进型的单神经元自适应控制算法及学习算法为:

式中,nI、nP、nD分别为积分、比例、微分的学习速率,K为神经元的比例系数,K>0。该PID控制器学习算法的运行效果与可调参数nI、nP、nD、K等的选取关系密切。准确参数通过参阅文献[12],以及大量实例仿真和实控结果得出,这里不再赘述。

根据以上分析,最终得到的逆变器开关管占空比为:

4 算法Simulink建模仿真分析

运用Matlab/Simulink实现仿真和代码生成。逆变直流侧电压取250V,阻性负载取R=55Ω,载波频率fC=20kHz,逆变器有效输出110V/50Hz。根据相关计算,取采样时间 T为0.1ms,LC滤波器参数为 L=1.2mH,C=3 ×10-5F,nI取 1,nP取 1000,nD取 10,K值取0.75。利用Matlab/Simulink搭建该控制算法的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如图4所示。

首先对系统的静态模型进行了研究。当变换接不同负载时,则得到如图5~7所示的负载输出电压和输出电压FFT分析图波形。

图4 阻容性负载时,控制算法的模型图

图5

图6

图7

由图5~7的仿真波形可知,在接纯阻性负载时,输出电压的THD为0.25%;接阻感性负载时,输出电压的THD为0.35%;接阻容性负载时,输出电压的THD为0.36%。可见,该控制算法下的逆变器的静态性能较好,输出电压的失真度较小。随后对逆变器的动态特性进行仿真研究。当接纯阻性负载时,在0.02s时阻性值由55突然减少一半,到0.04s时,再由一般阻值突变到55。此时负载两端电压波形和FFT分析图如图8所示(为了便于输出电压与负载电流易于比较,使输出电压缩小10倍)。

图8 突变时,负载两端电压波形和电流比较图

图9 突变时,3个周期内的负载两端电压FFT分析图

可见,在该控制算法下,当阻性负载突变时,调节时间几乎为0,且在突变的3个周期内,输出电压的THD为0.19%,说明该算法具有很好的动态响应性能。

显然,通过对该逆变器新型双环控制算法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下的建模仿真,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满足相关要求。

5 结论

研究了新型数字双闭环控制算法在单相逆变器控制中的应用。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新型双闭环控制算法的逆变器具有优良的动静态性能,并且算法结构简单,编程易于实现。

[1]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王川川,朱长青,顾闯.逆变器双环控制算法仿真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4):78 -81.

[3]梁超辉,刘邦银,段善旭.基于滤波电容电流补偿的并网逆变器控制[J].电力电子技术,2008,42(8):13 -15.

[4]谢力华,苏彦民.正弦波逆变电源的数字控制技术[J].电力电子技术,2001,35(6):52 -55.

[5]Malesani L,Mattavelli P,Buso S.Robust dead-beat current control for PWM rectifiers and active filters[J].IEEE Trans lnd Applieat,1999,35(3):613-620.

[6]Kawabata T,Miyashita T,Amamoto Y.Dead beat control of three phase PWM inverter[J].IEEE Tram Power Electron,1990,6(5):2l- 28.

[7]Loannou P A,Sun J.Robust adaptive control[M].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 Hall,1996.

[8]李桂梅,戴瑜兴,易龙强.无差拍控制策略在数字化UPS逆变系统中的应用[J].控制工程,2009,16(2):159 -161.

[9]杨会敏,宋建成.基于双环控制的单相电压型PWM逆变器建模与仿真[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9,31(1):15 -18.

[10]陈瑞,周梁,韦忠朝.基于双环控制的PWM逆变器的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06,23(1):19 -21.

[11]洪巧文,蔡逢煌,戴永辉,等.光伏发电系统的新型双闭环控制算法研究[J].电源学报,2012.

[12]张学燕,张建峡.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器的研究及其MATLAB 仿真[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7,26(9):52-53.

猜你喜欢

闭环控制内环单相
基于LMI的过渡态主控回路闭环控制律优化设计
基于弓状下缘的腹腔镜内环网塞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斜疝的效果观察
单孔腹腔镜治疗儿童巨大腹股沟斜疝
智能车竞赛中的闭环控制算法应用分析
光伏单相接入对低压配网的网损影响分析
经脐两孔法腹腔镜腹股沟疝内环高位结扎加脐外侧襞加强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附108例报告)
经脐微型腹腔镜内环高位结扎术联合包皮环套术的临床应用
单相组合式同相供电系统及运行方式研究
风力发电系统网侧逆变器双闭环控制策略研究
基于PI+重复控制的单相逆变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