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影响

2014-05-26王琳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

王琳

摘 要:作为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赫尔巴特为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806年发表《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一书,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他提出的“教师中心说”对后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赫尔巴特传统的教学观入手,从教师、教材、课堂三方面反思传统教学观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接受主体;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48-01

一、前言

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以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一书的发表为标志,他明确地提出构建教育学的科学体系。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要把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前提,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所以,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是赫尔巴特的教学观沿用至今,不免出现一些固化,本文需要反思的侧重点便是赫尔巴特传统教育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消极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广大受教育者,是高校的学生,传统教学观的影响,首先应该体现在对高校学生的挑战上。

1、教师中心:接受主体的被动接受和单向灌输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分为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它是主体有选择性地价值比较的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往往是被动接受的过程,通过教育者的外部灌输,受教育者才会接受知识。当然,我们不否认思想政治教育被动灌输的特点,也明白在当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理论的重要作用。人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往往受个体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局限,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旧的道德规范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约束力,而适应当下时代发展要求的规范体系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需要接受主体的被动性。

然而,我们决不能只一味强调被动性,也要看到主体能动性的巨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被动接受已经和当代教育产生了碰撞与矛盾。其一,被动接受压抑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学生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激情,不能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从而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足轻重,只是形式主义,影响其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师中心的单向教育模式也是一种桎梏,单向教育方式由来已久,从而倾向强制教学的单向性和封闭性,忽略了教育的双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从教育过程来看,传统教育历来强调教育者的灌输和决策,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2、课堂中心:接受主体走出课堂从来都只是空话

“课堂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目前课堂教学呈现出超负荷的状态,然而,课堂功能是有限的。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看,课堂只能传播简约化、系统化的知识,生活化、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在课堂上难以存活;从教育手段来看,课堂教学只能一概而论,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泛泛而谈,因材施教以及实习体验等方式只能在课堂之外。

非制度化教育就推崇教育应该超越学校的围墙范围,伊里奇就是最早主张彻底改革学校的代表人物,他的《非学校化社会论集》的发表吹响了“非学校化社会” 思潮与运动的号角。伊里奇在本书的导言中说:“通过学校的普遍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对现存的学校形式进行彻底的改变,它才有可能实现。它的实现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改变,不在于教育者的责任心的增加,更不在于对教育的硬件与软件的增加,新的教育必须把颠倒过去的组织化学校教育再颠倒过来”。他认为,由于学校中潜在课程的组织化和仪式化,就是最好的教师也无法使学生免受其影响,学校本身也因此具有组织化的压制性和破坏性。我们虽然不会那么极端地否认学校教育或是要求废除学校教育,却非常认可走出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就是不拘泥于课堂传授知识,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感受、认可并且主动接受知识。

3、教材中心:以本为本,何以为本

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国内外有许多不盲目迷信书本的例子,哥白尼创立日心说,打破了《圣经》千年来地心说的权威论断;罗巴切夫斯基,俄国天才数学家、喀山大学教授,是非欧几何学创始人之一,他推翻传统几何学的论据;清朝王清任不迷信历代医家的论述,著《医林改错》。有那么多例子,打破书本的权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必盲目地以本为本,应该鼓励大学生不再拘泥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书本上的知识,多多参加实践,扩展阅读,丰富人生,用心领会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广泛认可和接受。

三、结束语

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教育,2014年的“两会”报告中也提出要关注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发展。那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理应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观的三个中心,可以说对高校甚至全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深刻影响,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间范围内在高校继续发挥作用,而随着我们对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三个中心观点已经严重桎梏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

参考文献:

[1] 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P165)

[2] 潘 健.炮轰传统教学的最后一座城堡——课堂中心[J],观察思考,2006

[3] 王福胜.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单向灌输型角色预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4]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反思与探索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性研究
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探索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e教育: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