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经管专业“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与实践*

2014-05-25陈纪平宋丽红

关键词:宏观经济实训实验教学

孙 畅,陈纪平,宋丽红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重庆 400067)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经管专业“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与实践*

孙 畅,陈纪平,宋丽红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重庆 400067)

随着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宏观经济分析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宏观经济分析能力成为高校实验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结合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实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视角,从教学目标、设计框架、教学模式、考核办法等方面构建课程体系,为经管类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经管类专业;职业能力;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

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主要集中于实务操作层面,例如会计流程作业、银行业务流程、公司经营模拟、公司国际贸易业务流程等。在抽象程度较高的经济类专业理论课方面,实验教学环节严重不足。就宏观经济分析来讲,目前主要集中在科研人员的研究活动中,并未进入本科学生及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不能有效利用实验手段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虽然在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进行一部分宏观经济专题的回归和相关性分析,但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计量经济学工具的使用和练习。因此,有必要开发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层面的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实验系统[1],以此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进行分析及结果表述的“面向职业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

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由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牵头,于2007年成立了“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小组”,经过6年建设和运行,建立了集宏观经济原理、计量经济分析、团队合作实践、报告写作、成果汇报等诸多环节于一体的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体系。

1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开设的跨专业校内综合实训,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宏观经济学原理、统计分析工具以及各种统计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综合能力。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面向职业的综合能力,不仅需要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原理,熟练应用原理进行经济分析,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现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经济分析“工作”,提高组织行为能力。具体来讲包括4个方面:

1.1 培养宏观经济思想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视角分析经济现象的,着眼于一定经济系统的总体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和变动规律。尽管宏观经济学自从产生就有大量经济学家试图给这种整体分析框架寻找个体主义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础,然而迄今为止,具有政策指导意义的还是凯恩斯创始时奠定的整体经济变量的变化与作用规律。因此,通过宏观经济原理的实践应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宏观思维能力。

1.2 提高宏观经济分析技能

宏观经济思想是对经济实践经验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一方面必须在实际当中获得验证,另一方面必须应用于分析、预测、指导宏观经济运行,这些都离不开对现实宏观经济的分析技能。这些技能包括数据的搜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技术、计量经济分析以及逻辑推断等。

1.3 获得团队合作能力

以集体概念定义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其本质上却是个体的,每个人的团队合作方式特征需要在个人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实训项目的完成强调团队作业,每个实训小组需要自行解决组织机构、技术分工和组员的激励与监督问题,在教师指导与控制下提供团队合作经验并提高合作能力。

1.4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种类繁多,特征各异,然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交际语言和文本写作能力的要求,前者体现在频繁的交流和管理活动当中,后者则是现代管理与商业活动的基本要求。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4方面能力的同时获得是本实训课程设置的根本目标,因此从根本上不同于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实验课程,也不同于职业教育中的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可用图1表示。

图1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教学目标体系图

2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设计的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宏观经济分析综合能力,因此,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程序,并以此为依据构建课程框架。实训项目的完成,要求学生经历一个从现实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现实的过程,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程序,并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运用相关软件实现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课程设计应体现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要求。首先,需要以一定的框架构建整体逻辑过程,从而区别于“就事论事”的非专业方式;其次,是对宏观经济理论、原理在具体条件下的应用,也就不同于一般漫谈;最后,是针对某个经济现象或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指标计算。课程设计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框架2

基于课程性质及培养目标的综合性,课程的设计应注重目标的综合性、学生的主导性、项目的开放性和考核的系统性。

2.1 课程实训目标体现综合性

本实训课程的设置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根本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经济思维的培养、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注重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组织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课程运行模式、组织安排、项目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均以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2],以此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

2.2 实训模式凸显学生主导性

实训项目指导更多是关于实施方法的原则性规定,对于具体的实施进程和细节,并不像常规实验课程那样有着详细的要求。常规实验中,学生只要按照指导书的操作规程进行,就可以完成实验并获得相应的结果,学生完成此类实验更多地是获得对知识、原理的理解。本实训课程的实验项目更主要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决定如何完成分析工作、报告与汇报。其中,项目实施方案、分工等组织工作由学生自行决策,这是本实训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

2.3 实训项目设计突出开放性

教材给出的实训项目,是经过课程组教师论证、宏观经济分析中常规的宏观经济专题,仅供各实训小组选择和参考。实训小组进行分析的宏观经济专题可以由小组根据经济现实和兴趣自行选择,由指导教师论证后确定。

2.4 实训考核方式注重系统性

由于本实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从根本上不同于单纯的实验教学,不能仅仅通过“平时成绩+实训报告(或心得体会)”的方式进行简单的考核,课程考核方式的设计必须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3]。基于此,应设计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考核。

3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3.1 课程组织安排

课程的组织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6~8人,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宏观经济专题的分析,最终完成分析报告并进行成果发布。实训项目的选择,一般应在教材给出的16个项目中选择;实训报告的撰写要求按照规范格式进行;实训成果发布需要制作PowerPoint文件,每个小组成果发布的口头汇报成员由教师随机选定,因此每个成员均要准备。

整个实训过程原则上要求学生在实训实验室完成。如有资料搜集、数据查询和专家咨询等事宜需要,经指导教师批准后可以外出实施。

实训项目均以我国宏观经济现实为基础,要求学生就具体实训内容要求完成书面实训报告。一般要求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相关性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等,鼓励学生使用图和表的形式表述分析过程与结论。

3.2 课程运行模式

课程采取集中实训方式,实训周期为一周,一般从周一开始,周五结束,共计40学时。其中课堂集中讲授时间为8学时,实训成果汇报时间4学时,其余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完成实训项目。整个实训过程主要包括项目的启动、实施、汇报、完善修改4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实训项目。首先由指导教师进行讲授,包括课程性质与目标、实训纪律要求以及实训过程和方式介绍,最后宣布分组;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商讨组织形式,确定小组组长,并在一天内解决选题、技术路线和成员分工等事宜,并将组织方案和技术路线交予指导教师,经同意后开始实施。

第二阶段:实施实训项目。按照事先组织方案和技术路线,完成实训内容要求,并撰写实训报告和成果发布的PowerPoint文件,各小组成员准备成果发布的口头汇报。

第三阶段:成果发布。小组完成实训项目的分析和报告撰写之后,将以口头汇报的形式进行成果发布,由指导教师随即抽取一名小组成员以PowerPoint为背景,汇报小组工作的过程及成果。一般情况下,所有实训小组的成果发布统一进行。

第四阶段:完善实训报告。根据指导教师对实训报告和PowerPoint文件的意见,进行最后的完善与修改,并按时交给指导教师。

4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4.1 考核原则

鉴于实训课程的实践特征和能力培养目标,一方面鼓励学生发挥自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体现公平原则,课程考核遵循以下原则:

(1)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教师通过考勤和课堂情况控制实训的基本进程,保证学生参与这一基本条件,而成绩主要是由对实训的两个成果:书面实训报告和成果汇报的考察构成。

(2)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本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组成团队自行完成项目的研究工作,因此小组成员很容易表现出“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为了防止该情况的发生,采取学生相互之间打分并影响各自成绩的形式进行控制。

(3)学术与职业能力综合考察。重在考察学生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的职业能力表现,具体包括团队合作态度与能力、沟通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报告撰写能力。

4.2 考核方式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3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原始成绩由指导教师给出,学生自评分由学生针对本小组成员在整个实训中的贡献与表现进行打分而形成,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

(1)原始成绩构成比例。实训综合成绩由考勤、课堂表现、书面实训报告以及最终的成果汇报4部分组成。考勤分占总成绩的20%,由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掌握,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学生所有考勤都属缺课,则视为放弃实训课程,总成绩记为零分;课堂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纪律和表现,占总成绩的10%;实训报告是全部实训过程的最终文献,对其质量的考查占总成绩的40%,实训报告的分数重在考察工作量、创新水平、文档结构和语言文字;最后一个环节是成果汇报成绩,其整体表现占总成绩的30%。

(2)学生自评分。实训结束前,每个学生针对自己所在小组中各个组员在整个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对整个实训项目完成的贡献进行评价,以100分为满分打分。自评成绩由每个学生独自给出并自行交给指导教师。

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评分,每个实训小组形成一份“小组自评成绩表”,如表1所示。

表1 小组自评成绩表

加权分的计算。汇总所有自评成绩后,计算每个同学的平均得分,然后去除其中平均分最低(或所有不及格同学)的评分后,再计算各自学生的加权分。如表1中,学生E平均分最低,则去除他给其他同学的成绩,然后计算相应的平均分,学生A、B、C、D、E和F的平均分数分别为80.75分、91.5分、75.75分、90.25分、50.2分和81.5分,以此作为实训报告和成果汇报成绩的加权分数。

(3)最终成绩计算。以表1中学生A为例,如果考勤、课堂表现成绩分别为90分和91分,其所在小组实训报告和成果汇报成绩为88分和96分,则其最终成绩的为:

最终成绩=考勤×20%+课堂×10%+(实训报告×40%+成果汇报×30%)×加权分/100= 90×20%+91×10%+(88×40%+96×30%)×80.75%=78.8(分)

5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宏观经济分析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宏观经济分析能力成为高校实验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经过6年的建设和运行,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模式。课程以小组形式组织运行,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个宏观经济专题的分析,最终形成分析报告并进行成果发布。实训过程中,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通过数据搜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技术、计量经济分析等对当前我国实际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宏观经济分析职业能力的目的。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结合现实宏观经济情况、经济热点问题及自身的专业特长自主选择实训项目,面对的是当前我国实际的宏观经济现象与问题,通过对宏观经济原理的实践及应用,培养宏观思维能力;在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数据搜集与处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及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应用到解决方案当中,提高学生的宏观分析技能;实训项目的完成强调团队合作,实训小组需要自行解决组织机构、技术分工和组员的激励与监督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整个实训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不断的交流与磨合,共同完成实训报告的撰写和成果汇报,在报告撰写以及最后成果汇报环节,学生需要不断的修改和演练。通过这些环节的设计,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宏观经济思想,提升宏观经济分析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目的,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训效果明显。

但同时,也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起步晚,特别是跨学科综合实训课程的建设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教学运行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瓶颈因素的制约,在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改革上仍需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1]刘幼昕,骆东奇,范贵麟,等.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2):44-46

[2]陈纪平,熊维勤,孙建,等.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吕和荣.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改革思考[J].成人教育,2011(10):42-43

[4]程金林,吴斌,靳晓枝,等.高校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4):76-78

[5]周泽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3,15(1):98-101

Design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Comprehensive Practice and Training in Macroeconomic Analysis”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ased on Profess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SUN Chang,CHEN Ji-ping,SONG Li-hong
(Experiment Teaching Center f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requirement for macroeconomic analysis ability of the talent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y the society,how to effectively promote macroeconomic analysis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rough practical teachin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faced by experiment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ourse system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goal,design framework,teaching model,examining methods and so on,based on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of“comprehensive practice and training of macroeconomic analysis”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and from the angle of profess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practice and training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 majored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major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professional ability;macroeconomic analysis;comprehensive practice and training

F019;G420

A

1672-058X(2014)01-0107-05

责任编辑:李翠薇

2013-09-05;

2013-10-13.

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130251).

孙畅(1983-),女,辽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经济学实验教学工作和研究.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实训实验教学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全球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两条主线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