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来源

2014-05-10胡丹

新课程·中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教材思维

胡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数学问题包含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相互联系。能提出问题,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能解决问题就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激情。对于枯燥的数学,作为农村中学的教师,必须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下工夫。为此,我粗浅地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的来源,只有把握好这一途径,农村中学的孩子们才能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问题必须围绕教材,引导学生充分地利用教材,让数学问题源于教材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科书作为常规媒体之一,是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客观依据,是数学教学信息的主要载体。教材中的“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等不可忽视。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试一试”可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七年级数学“绝对值”这一节的习题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对a选取不同的值试一试,从这些不同的结果中去想、去探索、去归纳;二是从绝对值的概念出发,利用数轴求有多少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等于|a|。在尝试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愿意去想、去试、去探索。“想一想”能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时,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此时教师要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想,不要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测量物体高度中,我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测量学校旗杆的长度,要求学生至少用三种方法,并说出哪一种方法误差最大,是如何造成的。这样的“做一做”活动,既触及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如何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对实物与图形的认识能力,同时在学生动手操作中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

二、数学问题必须源于学生的认知规律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有层次的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在课前充分研究学生的已有数学知识经验,通过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境引入,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一步意会和感悟。在新授环节中,教师要把教材提供的有效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猜测、试验和验证,分层次地指导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自主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掌握科学的认知规律,运用合理的方法、科学的认知规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必须源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

我们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在,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现在农村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那么怎样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知不觉地感悟数学的真谛呢?这一直是广大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好的实际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很熟悉,数学知识离我们很近。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是数学教师不要忽视的环节。例如,在学习圆中“过三点的圆”一节时,教师拿着一块残缺不全的圆镜走上讲台时,同学们开始都很纳闷,当听到老师说:“同学们,我把别人的镜子打破了,谁能帮我想办法,怎样‘破镜重圆呢?”这时,同学们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但没有人能提出大家都认可的方法,此时,笔者就抓住机会说:“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过三点的圆这一节,看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会大大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总之,数学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数学问题是数学课堂互动的关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是挖掘学生内在学习能力的渠道,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问题就是矛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总是能够创造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作者单位 贵州省兴义市安龙县戈塘镇戈塘中学)

编辑 乔建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教材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