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挖掘文本合理运用策略

2014-05-09沈权

教师·下 2014年3期
关键词:雾凇雾气说明文

沈权

《雾凇》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描写和介绍自然景观的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简洁明了地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

1.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也因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关于《雾凇》一文的文体向来有争议,而且至今争论不休,尚无定论。虽然教参上定为写景的散文,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本文属于说明文,因为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少,只是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分别用寥寥数词写出雾凇的颜色和姿态美丽动人,大部分篇幅是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的。而且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文课后习题第五题要求学生“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而本单元中下一课《春联》的文体是说明文中的科学小品文,所以,本文似乎更贴近说明文。

我一直在思考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情感浓烈、富于美感而且饶有韵味,虽然文章重点是介绍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但是内容丝毫不冷冰生硬,而是用语文的方式,诗情画意地道来,因此,我更愿意把它界定为散文。但是由于本文又肩负着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认知目标,所以,也不能完全用教学散文的方式来确立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我认为不仅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看图想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美,还要通过读、析、悟、说,使学生明白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努力使学生在景美、情美、语言美等层层美感的体验和熏陶中,了解雾凇形成的科学知识。

2.确立教学思路

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两个成语交代了雾凇出现的季节,给人一种凝练、厚重、大气磅礴之感,接着以“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缀满枝头”告诉了我们雾凇的地点和雾凇之壮观,“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寥寥两词一语再现了雾凇的美丽神韵,有惜墨如金之妙。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雾凇的壮观之美、晶莹之美,同时还要领悟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之美。用“奇观”一词收尾本段,又引领全篇,使人产生无限神往同时也引发人们的好奇: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就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二段雾凇成因和形成过程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层次清楚,条理有序。作者先简而言之,用科学的方式概括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让读者对雾凇的成因有一定了解,明白雾凇形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然后作者用语文的方式具体描述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使人真实可感。首先,丰满水库的水排出时达到4摄氏度,流经市区时与市区的低气温造成温差而形成雾气,这就满足了第一个条件——饱和的水汽。“弥漫、随风飘荡、涌、笼罩、淹没”这些诗意的词语写出了浓浓雾气随气流飘涌两岸的动态奇观,读来如徜徉其中,深感大自然的神奇。夜幕降临时,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些飘散的雾气遇冷凝结,这就满足了第二个条件。作者运用了“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等人性化的语言,描写了由雾气变成雾凇的美妙动人的过程。

3.课件突破难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对雾凇形成的科学原理无知识储备,因此第二段的教学是个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突破。在自主探究和充分朗读之后,抓住以上两点再结合雾凇形成的动态视频来体会,学生应该不难介绍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再利用给视频配解说词为手段,激发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体悟文中的美景,内化文中的语言。

教师在教学这一段尤要注意的是在了解雾凇形成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抓重点词句解读。如:“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条,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段中“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从颜色、数量、光泽几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这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美丽动人,抒发了作者对吉林雾凇的赞美之情。引导学生感受雾凇形成之奇之美,感受作者言语魅力,并通过朗读背诵和言语训练,帮助学生内化语言,形成语言积累,这样,课堂才会充满语文味。

第三自然段写早上人们漫步松花江畔观赏雾凇的感受。这是对上一段最后一句的承接,是人们在了解了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之后的深情欣赏和尽情享受。引用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人们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在一夜之间惊现的赞叹,是奇美视觉刺激后的自然流露,是对大自然神奇美妙的由衷抒怀。同时它也呼应了开头,首尾衔接,浑然一体。

综上所述,教师要深度挖掘文本,合理运用策略。俗话说:“目标不对工夫白费!” 对文本的教学解读,要合理运用策略,从解读出来的内容中精心选择符合教学需要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很好地了解学情,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悟美景、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雾凇雾气说明文
雾气一样的摆渡船
说明文阅读专练
山中雾气
雾凇奇观
雾凇岛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美哉,兴凯湖雾凇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