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4-05-05孔彩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审题错误习惯

孔彩艳

(云南省富源县第二中学,云南 富源 655508)

谈高中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孔彩艳

(云南省富源县第二中学,云南 富源 655508)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给人们的回报是成功,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在数学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的习惯;课堂学习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反思的习惯

培养高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高中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呢?

一、提前预习的习惯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提前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研究新知识的要点重点,发现疑难,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去练,从而可以在课堂内重点解决,掌握听课的主动权,使听课具有针对性。

二、“听、想、记、说”相结合的课堂学习习惯

每个学生都应该认真听讲,在课堂上主动交流,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老师的引导和分析下,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这是学生自己看书无法比拟的。所以,课堂教学是老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一条最简捷的路,必须狠抓课堂主阵地——养成学生“听、记、想、说”相结合的课堂学习习惯。

1.认真听讲。这就要求学生听课时应尽量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始终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不能开小差。如果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的空白处记下来,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或请教老师和同学。跟着老师转,目的在于把老师讲课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搞清楚,学习老师是如何进行周密科学思考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同时,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有的学生偏重于记忆老师的推导而总结出来的公式或结论,不注意老师讲课中呈现出的思路与方法,这样掌握的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死知识。这种死知识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忘得快,更谈不上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2.积极思考。很多学生上课时只是习惯于被动接受,并不喜欢主动思考。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听课时可以尝试在老师没有给出结论之前,试作判断、试下结论。看看自己想的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找出对与不对的原因。如果在思考中出现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要及时举手提出问题。如果课堂上老师没有时间解答你的问题,应先将问题记下来,继续听老师的讲解,课后再去请教老师,而不应该与同学讨论或放弃听讲自行研究。

3.做好笔记。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不需要做笔记,在初中没有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所以上数学课时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补充的内容或是重要的思想方法根本没做记录。高中阶段课堂容量大,信息多,为了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补充内容和方法很多,仅凭大脑来记忆是完全不够的,所以这部分内容一旦遗忘,无从复习巩固,困难重重。何况在做笔记和整理过程中,自己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了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力,既训练了规范,也记录了课堂的思维及学习的轨迹。记笔记应以不能影响听课、思考、理解的效果为前提。有些同学认为,不管懂不懂,先记下来,等课后再慢慢思考理解、消化吸收。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听课的效率就会完全失去,成为一台复印机,势必影响学习成绩和智力的发展。

4.积极发言。进入高中之后,学生不太喜欢举手发言,会与不会只能靠老师猜,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的。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典型问题,同学们应善于合作,各抒己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也可主动与老师交流,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老师的点拨中,他的思想方法会对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只有不断交流,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高表达能力。

三、养成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认真改错的习惯

1.课后复习是课堂学习的继续,是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消化的过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会有80%的内容遗忘。复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它有温故、知新的双重作用。很多学生往往害怕复习,因为觉得所学知识太多,无从下手。其实,复习可按以下层次进行:(1)不定时滚动复习。学生把平时出错的题目和一些典型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上,平时利用零碎时间经常翻看,教师进行适时抽查,这样能使学生及时的巩固所学知识,也不至于积少成多,导致最后老鼠啃天无从下口。(2)阶段复习。阶段复习的目的主要是使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因此在每章节末学生应列出本章知识的详细的知识树,进行知识的归类,把握重点,弄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时要注意养成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能力上一个台阶。

2.课外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对待作业不但要重视知识内容是否正确,还必须注意书面是否工整和按时独立完成,书面乱、脏,没按时完成作业,不但导致不良习惯形成,而且必然要影响学习质量。为此做作业要态度认真、格式规范,独立完成,按时交本,决不能一边做题一边看笔记或看公式,更不应遇到难题时急于看答案或问其他同学的,要先想后问。同时,还要培养自己能从作业,考试中发现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的能力。

3.整理错题,记录“错误病历”,彻底诊治自己的错误。学习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同一个问题,犯不止一次的错误。这就体现出学生在解决问题后不能很好的进行解题的反思,没有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加深、强化。“错误病历”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改错不是简单地将错题重做一遍,重要的是要有错因分析、方法小结,并尽可能再选择一些相关问题来练习,以便做到触类旁通。要在改错本上写旁批与反思,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他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记录错误病例的好处,从心理学来看,一是可以对头脑中错误的认知联系(结构)进行重组,建立知识间的“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防止理解的片面性;二是可以强化对相关知识(结构)的理解和记忆,防止知识模棱两可,从根本上破除自己不正确的思考方式,有利于错误的纠正。这比单纯地订正错误或大量反复模仿雷同的练习要经济、有效得多。

四、测试仔细审题,练后认真反思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有时观察到有的学生甚至连题目都没读完或者要求都不看就开始做了,不错才怪呢!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解题时自觉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调动自己所有学习过的知识解题,并在多种方法中择优,要书写整洁,格式规范。

练后反思也很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需要重复,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足够的耐心,不气馁,不放弃;要有全方位的细心,细心审题,细致做题,细心研究;以及一颗持之以恒的心。那么,让我们从今天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情做起,在生活和学习中培养自己一个又一个好习惯,让好习惯伴随我们终身,成为我们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一个又一个五彩的阶梯!

G632.0

A

1674-9324(2014)17-0272-02

猜你喜欢

审题错误习惯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