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感性与理性策略

2014-05-05谭淑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感性研究性校本

谭淑平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党中心小学,江苏 镇江 212000)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感性与理性策略

谭淑平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党中心小学,江苏 镇江 212000)

综合实践研究活动校本化实施,已成为打造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满足师生长远发展的特色性教育活动。在其校本化实施过程中,理性审视课程教育思想,让学生进行感性体验,并在感性与理性的基础上进行归并统一,倡导以人为本的活动理念。

综合实践;理性感知;感性体验;以人为本

综合实践活动是促进学校课程整合的有效手段,它完善了学校课程教育的深层次拓展理念,成为打造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立足师生的长远发展的特色性教育活动。在综合实践研究性活动校本化实施之路上,有必要对其进行理性认知,感性体验,归并统一,满足当前学校教育中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多层次需求。

一、理性审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教育的思想

国家教育部在综合实施活动指导纲要中从理论层面进行了顶层设计,旨在引导学校教育在方向性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特色性、个性化活动开展。根据纲要的阐述,我们知道综合实践在活动内容上是综合的,涵盖了社会生活动各个层面。其次,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取向。它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获取新知;通过多途径获取信息;学会分析处理信息、表述思想、交流成果;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精神,获得体验;培养与人合作、交往的精神和能力;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

二、感性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实践即教育的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它与以知识信息的接受为主的学习活动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它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实际应用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生活方式或生存方式。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生活性等特点。

三、归并统一:综合实践主导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由传统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个性特长,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用学校教育远景规划的眼光来看待“学校的一切工作是为了师生的发展服务。”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传统意义上的各学科教育让儿童以学的间接经验为主,教学内容远离儿童的生活,致使儿童失去了天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也常常不在课堂里表现出来。综合实践活动使儿童随时随地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为研究学习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学习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个人意义”地学(主动地学),而不是老师要他们学(被动地学),这将还原出他们探索生活的美好的天性。

四、“综合+实践”,满足学校教育发展的多层次需求

1.课程活动综合化。“课程综合”是指多学科内容、方式方法、能力的综合,不是传统教育中单一学科内的知识综合;“活动综合”是指的主动参与、内容探究、行为动手的实践活动,不包括心理活动;“课程实施”意味着我们要构建与实施的是作为课程的活动,要具有系统性、主体性、生成性的特点。

2.实施策略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上,主要指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充分利用本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针对地区、学校、教师、学生差异性,着眼于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也有利于满足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起补充的课程。

3.过程方法的亲历化。在过程中,实践是中心,是学生成长教育的主体。学生在用行动去体验成长历程,感受到已有经验的价值和生成新的经验的快乐,从而获得继续学习动力。在实践中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远远胜过于空洞的说教。

4.实践内容的生活化。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中,求知欲是天生的,而最能激起这种求知欲的内容和材料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的、鲜活的事物。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必须坚持“生活为源,实践为本,自主为枝”,生活化的实践内容是给人愉悦、引人入胜的。

5.研究性成果的价值化。我们应该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社会原貌展示给学生,而不是割裂成片段介绍给学生。换句话说,教育开始于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内容,为了进行深度研究而出现了分科教学,但回到生活实践中时又需要“综合”的展现,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这也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价值——实现“综合”知识的价值。师生们根据自己所喜欢研究的问题进行实践探究,在成果的反思总结中,完成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提升,实现学科知识的交融、互通,达到情感、技能、方法的提升,为后续的研究性活动奠定更为有效的理论与能力基础,实现活动价值的有效体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每一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其间都离不开学生个体的自主参与,同时它也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参与的活动。正因如此,这门课程能保证学生群体的共同成长和提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同龄人和同伴那里获得的影响,要比他们从长者和师者那里获得的影响作用更大、更持久、更愉悦。在几个、几十个、成百上千个学生的共同活动中,通过观察、模仿、评价其他学生(同伴),提高了对自我的认识,并在同伴互动的影响下获得了成长的效益。这样,学生群体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和水平提高了,学生群体的素质提高了,就会产生群体共生效益,就能实现感性与理性并存,个性与共性互长。

参考文献:

[1]胡卫军.理性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J]文学教育(下),2008,(7).

[2]陈少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

[3]乐素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实施层面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1):48-50.

[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若干问题及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04,(2):39-43.

G627

A

1674-9324(2014)17-0164-02

猜你喜欢

感性研究性校本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