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

2014-05-05李加树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审题题目文本

李加树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江苏 苏州 215028)

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

李加树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江苏 苏州 215028)

和朋友聊天时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把题目读给他听,立刻就明白了。怎么自己做就不对了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孩子每次做数学作业都不认真看题目(要求)。”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呢?他们都期望我能指点迷津,说说家庭教育的良方。而这些困惑,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习惯问题,更涉及到孩子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与教学的问题。

儿童视角;解读文本;教师

一、儿童视角对解读文本的误区

1.题目内容与儿童识字量有限的矛盾。正确读题需要认识相应的文字。在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一共安排认识255个生字,其中129个要求会写。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28页第4题:

学生审题不清答错的情况有:(1)第3盆有3朵花;(2)它左边的一盆有3朵。按照教学进度,此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过16个汉字,而这道题共出现了11个不同的汉字,并且没有一个和学生认识的16个汉字相同。很明显,识字量太少阻碍了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2.情境图与儿童读图经验欠缺的矛盾。教材注重以情境图呈现问题,但情境图以静态的方式呈现,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读图经验或生活经验,往往对情境图发生误读。

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水平的矛盾。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只要会列式、计算就可以了,至于字不认识、题目读不通顺、读题时添字漏字等都是语文教学的事情。由于学生识字量少,教师帮助读题是可以的,但长此以往,学生不想审题,不会审题也就不足为怪了。

教学是师生双方交往互动的过程。解读文本要关注四个主体:编者、作者、教师与学生,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促进儿童学习。因此解读文本和教学要从儿童立场出发,其重点应放在对教学内容的儿童化处理上,要尊重儿童经验,开展探究教学。

二、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不具备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条件,因此,遇到一些新的题型教师就急于讲解。部分教师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也许这道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后能举一反三地进行思考,但过多的讲解就可能将变式题演变成基本题,从而使学生失去加深理解的机会;也许这道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意在使学生思维得到磨炼,但由于过早的提示,使问题的挑战性大大地削弱了。普劳图斯说过,习惯是在习惯中养成的。如果长期缺乏读题、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会习惯被动等待。因此,要把解读文本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三、把握相关的教学要求和内涵

纵观时下的数学教学,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与数学学科不和谐的现象,需要教师准确把握相关教学要求的本质内涵。

1.重视对数学信息的把握。一道题目出现后,经常听到老师问“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或“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一年级的学生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哪些信息是重要的数学信息,哪些信息是次要的非数学信息,往往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看到的甚至想到的信息都说出来。此时如果教师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而是一味地表扬,就可能使学生迷失在与数学本身没有太大关系的非数学信息中,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数学的关键。因此,只有让学生明白信息与数学信息的联系与区别,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选择数学信息,才能逐步提高审题能力。

2.重视用数学语言表达。文本解读是师生这一主体借助文本这一客体,实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审题的过程是将文本的叙述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过程,是将数学语言变成生活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能自觉地、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清晰准确地进行表达,有的学生只能用日常的生活语言进行描述。数学课堂需要生活语言的帮助,生活语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解读文本。但一味地停留于生活化,不能及时地加以提升,就不利于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也就难以提高。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思考和交流。

3.重视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教材中经常出现“写出你喜欢的算式”、“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等这样的要求。有的教师认为,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就要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多议,最好每道题目都能出现不同的算式或方法,不管这些方法或算式是否合理,只要想法不同,就值得鼓励。应该看到,由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差异,不能“一刀切”,应该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允许甚至鼓励学生一直停滞在自己的认识中,而缺乏主动思考,进而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如果教师忽视了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进行比较,那学生的认识可能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层次,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没有充分显现,数学教学的价值也就被削弱了。因此,数学教学要鼓励并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但也要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理性地选择和扬弃。

4.重视提供具有现场感的数学活动线索。通过呈现清晰和具有现场感的活动线索,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方式,并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实实在在的启示,是苏教版教材的基本特色之一。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现场感的活动情境,精心设计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提示或对话,促使各种不同的思路、见解,乃至疑问、困惑真正显露出来,从而为形成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创造条件。通过动态演示让情境图动起来,使原本静态的情境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数学知识的过程得以彰显。让学生经历情境图所描述的全过程,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G622.0

A

1674-9324(2014)17-0132-01

猜你喜欢

审题题目文本
关于题目的要求
“三招”学会审题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追根求源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