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以生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2014-05-05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交流老师课堂

李 浩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广东 梅州 514087)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以生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李 浩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广东 梅州 514087)

本文探讨在生本理念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创造“以生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敢于探究质疑,允许“冒尖”的生本课堂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阵地”;转变教师角色,使课堂成为孕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暖房”。

生本理念;学习氛围;探究质疑;小组合作;教师角色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已经进入了以培养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只有激活主体的原动力,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形成独立的创新人格。审视和反思当前教学现状,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仍存在重教法轻学法、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等不良现象,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自主学习参与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学习负担太重,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

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的教学路子,早已成为我们这些小学教师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因此,我们依托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研究,旨在通过对现实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协商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运用意识、创新意识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创造“以生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生本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课堂能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中都学有兴趣、学有所得、学得快乐、学出意义。它与师本化、灌注式教学相对立,对它们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1.建立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走向成功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应热爱尊重和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平等、宽容和友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应多给学生信任和鼓励,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我真行”、“我一定行”的学习自信心,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实,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学习者。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只要是他们喜欢做的事情,好像不用教,他们就可以很快地学会。例如:婴儿学走路,只要牵着孩子的胳膊,他自然就会迈步走,不需要家长抓住孩子的脚,一步一步地教他怎样走;如玩电脑,几乎所有的孩子玩电脑游戏都不是家长教会的,他们个个都“自学成才,无师自通”。所以说,学习是孩子们的天性,每个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具有这种学习的欲望。我想,如果学校的教育学习能成为孩子们眼中喜欢做的事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记得以前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为了使学生熟练地计算,不是每天听算就是叫学生把算式全部背熟。现在想想,像这些重复的机械式的训练,究竟会有多少的学生喜欢?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如何提高?而“生本”教学,把“10以内的加减法”设计成了“游戏的王国”:如“手指游戏”——第一人边说边伸出手指:“我出3。”第二人同样做着说:“我出5。”第三四人可以抢答说出和是多少,先说对答案者为胜,记一面小旗。“快乐的加六点”——准备1~9的扑克牌4副,四人一组,每人发两张牌,两张牌的和刚好是6为胜者,如果和没有6的情况下,看谁的小于6且最接近6的为胜者,若和超过6,则为“臭蛋”,胜者记一面小旗,发牌和记录员可以轮换。“钓鱼”——准备1~9的扑克牌4副,可以设计成2人或4人小组进行游戏。先每人发牌若干张做“鱼竿”,其他的牌放在中间散开做“鱼”,一人拿出自己的一张牌说:“小鱼小鱼在哪里?”另一人说:“小鱼小鱼在这里。”然后从中间的“鱼堆”里找出与第一人的牌加起来和是10的牌,如果第二人找对则两张牌归他,如果不对则把牌放回中间当“鱼”,最后看谁钓的“鱼”多为胜。还有抓花生、小记录员、先求和后凑10、找加数、10元游玩方案……学生通过各种游戏、不同的玩法,既熟记了10以内的加法,又学会了在游戏中怎样与同学合作交流。一节课下来,好多学生还玩得不亦乐乎,余兴未了。你说,这样的课堂,孩子能不喜欢吗?

2.敢于探究质疑,允许“冒尖”的生本课堂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它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帮学者。反思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地坐在那里听。学生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课堂要求学生从课前预习入手,让学生在课前感受新的知识,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使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积累“问题意识”。课堂上,在学习小组里展示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或提出疑惑,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帮助慢学的同学,那种喜悦之情、成功之感溢于言表。老师是学生讨论交流中的“帮学者”,课堂是搭建给孩子们表演的“舞台”,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地交流、展示、质疑、合作。实践证明,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和自信心,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记得在教学“毫米的认识”这节课时,我把课前预习的最后一题设计成一道既开放又有挑战性的问题:你还想研究毫米与哪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课堂上,简直就成了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互化的“天地”,学生们有津津有味讲述1厘米=( )毫米,也有研究1米=( )毫米,甚至还有研究1千米=( )毫米,他们精彩的分析,大胆的质疑,不亚于一场辩论会。那时的我,真的有点像在聆听“花开的声音”。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阵地”。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说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它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引起思维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生本课堂也非常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是生本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学习收获得到验证,学习信心得到加强,学习兴趣更是得到提高。只要我们根据学习需要营造不同层次、多种资源的“多向互动”课堂交流氛围,使小组汇报成为全班的学习经历,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交流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4.转变教师角色,使课堂成为孕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暖房。”郭思乐教授给荆志强老师的《幸福地做教师》序中有一句话:“荆志强老师的奉献与别人的区别就是,你们教书,他教人;你们教人,他把教人转变为帮人学;你们帮人学,他给人最大的信任与依靠地帮,他把学生组织起来,理清头绪,进入自主和自为。”他还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引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在生本课堂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去交流课前的感知、发现和思考,然后给他们搭建交流的平台,这时,学生会有许多“惊喜”送给老师。因为学生们能想出五花八门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而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又会有不同的方法。如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把我们大家认为是最好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教给学生,学生也就不会有过多的想法了,这实际上就剥夺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机会。如今,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思路更加开阔,他们不再是等待教师下结论,而是主动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有时,他们想到的方法也许在成人看来是不太高明的,甚至是有点荒谬的,这时,作为教师应该珍惜他们的“成果”,保护他们的创造性意识,这样才不至于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刚开始上“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些什么不该说些什么,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多说话。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地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当孩子交流走“偏”时,老师“导”一把;当孩子交流到“点”时,老师“赞”一把;当孩子交流“打架”时,老师“劝”一把。当能做到帮学的最高境界“相信学生,不帮而帮”时,就真的是幸福了。

生本的课堂不是老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展示的舞台。创造“以生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不仅是对“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的展示,更是对“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好的诠释。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荆志强.幸福地做教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G622.0

A

1674-9324(2014)17-0129-02

猜你喜欢

交流老师课堂
如此交流,太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六·一放假么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