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专注力差的成因及对策

2014-05-05邵浩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7期
关键词:注意力文言文课文

邵浩军

(浙江省建德市航头初级中学,浙江 建德 311612)

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专注力差的成因及对策

邵浩军

(浙江省建德市航头初级中学,浙江 建德 311612)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并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学生而言简直是“天书”。相信不少教师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些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或只能短暂时间集中,对文言文中的内容学生兴趣不高,被动接受。不愿意读传统文化著作,甚至偶尔提到的历史文化名人,也是在网络游戏中接触到的,与传统文化精神传承大相径庭。原本应当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可以说,学生学习成绩是与专注力成正比关系的。但是这种现象并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也就缺少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就针对文言文教学中的这类现象作了成因分析,并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方面来探讨提升策略。

文言文;课堂教学;专注力;注意集中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章已经增至两篇,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再加上课外古诗词及必读必背的古文名篇,文言文作品在初中教科书的比例高达35%以上,《课改纲要》中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基础课程改的重要目标之一;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华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目标。在网络国学竞赛的推动下,社会上甚至掀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文言文教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形势大为喜人。课堂教学中实现了由“灌注”到“引导”的转变。教师们不再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化地强调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再注重作业的量化、细化,而是把生词注释、课文诵读、难句讲解、内容理解及主旨把握作为重点。

二、文言文课堂影响学生专注力的几点因素

1.文本的原因。虽然新课标只要求学生能“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不管是实词、虚词和句例只要掌握最常见的百十个,及它们常用的部分意义和用法。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它的字词、句子、体裁都有它们独特的结构体系。以字词为例:文言文字的教学重点在学习汉字的“源流”变化,而不是数量。如果对汉字演变规律注意不够,就会觉得,文言词语变化多端,让人感到神秘莫测。字义的一再引申出现的一词多义让学生难以招架;六书造字法中字形字义的复杂性又打乱了学生原有的文字知识系统;原本词语词义变化后形成的古今异义词更增加了学习难度;而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词语组全得松散自由更是让学生不胜其扰。

2.教师的原因。首先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掣肘,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还是停留在学生学会的层面,这和教师评价体制改革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在这种应试目标的期望目光下,产生厌倦情绪就不难想象了。另外,老师自己只有半桶水,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也是让课堂教学难以引人入胜的一个原因。现在中学的一线教师大多数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的猛增,对知识的淡忘。进修院校的培训又都是走过场的样子。在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对中外文化论著、圣哲名言,很难做到信手拈来,课堂中往往捉襟见肘。还有在教学方法上为了避免唱独脚戏,有的老师就主张采用谈话法,搞启发式,结果课堂虽然热闹了,但光靠谈话,缺读少练,学生技能得不到培养,久而久之自然跟不上教学目标,兴趣不佳了。

3.学生的原因。学生起步晚,学习基础差。现在学习文言文,是初中学一点,高中重点学。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体系,当然是记忆力最好精力最旺盛的时间学最好,但我们连英语都在小学阶段设为主要课程了,文言文在小学里只有高段才有几篇,还是近年课改的成果。当然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除此以外,学习文言无用论也是导致学习兴趣缺乏的主要因素,有的学生甚至说:“学了英文,是为了出国。学了文言,难道去穿越?”

三、提升学生专注力的策略

注意力的集中作为一种特殊的素质和能力,需要通过训练来获得。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训练自己注意力,提高自己专心致志素质呢?下面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方面来探讨。

(一)有的放矢,让学生明确在活动中自己该做什么

学生之所以难以集中注意力是因为怕学、厌学。怕学是因为学不懂,信心不足,厌学是因为内容繁杂,望山止步。这时候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当学生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要自觉提高自己注意力和专心能力的目标时,集中注意力这种能力才会有迅速的发展和变化。所以设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化繁就简,明确定位重心。语文教学的臃肿主要源于目标的不明确,它管了太多的事。有人在教《孙权劝学》这一课时定了如下的目标:(1)知识目标。①熟读并背诵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②掌握关键词句,积累成语,翻译课文。(2)能力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②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孙权劝学》与《伤仲永》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后天学习的重大作用,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掌握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人需要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的道理。

2.“言”“文”并重,避免练习单一。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意识经验的整体性是至为重要的。它是直觉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所以,虽然初中阶段是初步接触文言文的时期,积累字词至关重要。但是,文章的整体性才是传统文学的精粹。离开文章内容单独地进行实词、虚词、句子的练习,破坏了融合在一篇文章中的格式塔质,肢解了整体美感,影响学生阅读中的品味、感悟。如教《陋室铭》这篇文章,我们固然要积累“铭、鸿儒、白丁、丝竹、案牍”等实词,“则、之”等虚词,还有句式“何陋之有”,但如果过多地注意字词及语法,“只见言不见文”,课堂上学生没机会诵读、品味、感悟。课堂就会缺少生气,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若能从文本出发,从“陋室”与“不陋”这个矛盾出发引导学生去体悟诵读。

(二)巧设过程,抓住学生的眼球

目标是引领学生专注力提升的先决条件,能否让学生不分心,用心于课堂,关键还是要看过程的设置。

1.巧设导入语,帮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语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堂课的关注热情,好的导入语能帮助学生快速地完成注意的转移,长期训练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①故事导入。故事有一种封闭式的游戏氛围,所以导入时如果能设置一个精彩的故事,一定能捕获学生游散的思绪。对故事性强的课文,如《童趣》、《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木兰诗》、《陈涉世家》、《隆中对》可复述其情节。如在教《童趣》时,先让同学合上书本,给大家讲讲小时候的事,讲完要求同学复述。学生们的激情马上被点燃了,当有的同学叫出这些事正是文本的内容时,学生们的注意成功地转移到对文本的了解上来了。对故事情节不强的课文,如《陋室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承天寺夜游》同样可以用知县三难刘郎、孟母三迁、乌台诗案等故事来导入,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又带领学生领略了文本的美感,还成功地组织了课堂的导入。②成语导入。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到文本中来主要是对于陌生的不了解的知识的漠视。而文言文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如“明察秋毫”、“一鼓作气”、“豁然开朗”、“亲贤远佞”等成语,利用这些成语来导入,一定能让学生与课文拉近距离,点燃求知的欲望。③精美的句段导入。我们的文言文教材选的都是名篇,其中不乏精彩的句段,或长于记叙,或优于描写,或善于议论,我们不妨拿这些精彩部分出来给学生欣赏,先让他们尝尝“甜头”。如教学《湖心亭看雪》先让学生就“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诵读、赏析、体会,并草画印象图讲解设计重点,再与课文插图对照。相信定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重张驰之道,稳定学习热情。青少年的注意集中不易,源头是多方面的,要想稳定这种注意力就更困难了,假如长期处于某项训练的兴奋状态,很容易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劳。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会对这项内容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下次注意力的集中。比如:晨读课时笔者让学生先定目标,一遍理清读音生词,不会便查工具书;第二遍,口译全文,有疑难问题作好标注;第三遍,体会情感,做好节奏处理;第四遍,模拟角色,体会历史情境,体验朗诵;第五遍,分好层次,标记领句的词语,方便背诵。实施了一段时间发现,学生自学能力,诵读的语感有了很大提高。再也不会只能读一阵子书便偃旗息鼓了。

3.清教室环境,防止学习干扰。注意力的分散与环境的干扰肯定是有关系的。但我们又不能完全把学生和周围环境隔绝开来。所以我们应当设法把周边的干扰降到最低。首先是课桌上的东西要整齐简单,每节课上课之前要强调本节要用的教材有哪些,其他的东西要收起来。并在教室中检查一圈。其次是排除干扰源。对于新鲜的事物,每个人都有好奇心。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好奇心引导到课文的教学中来。有一次,在上课时教室飞进了一只麻雀,叽叽喳喳飞不出去,一堂课眼看要被扰了,当时正在上《核舟记》,笔者就让同学们仔细观察麻雀并用文言来说说它的外貌。

(三)强化“生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指导学法,让学生自发行动。教学论认为:教法和学法两者应是有机的统一体,“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教学的实质是不在于教学生读懂教材中的几篇文言文,而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课堂教学应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自己去理解研读课文。为此我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研讨笔译课文,并进行竞赛。小组合作要求有:(1)通读课文;(2)借助工具书讨论翻译,可请教老师,不准抄译文;(3)总结文言中的特别之处。挑战组出的题目及答案不完整时教师作适当补充,得分由推选的裁判判定。其他小组的题目及答案交老师批阅。这样子学生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了。

2.强调诵读,培养语感。语文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所以学习文言文中读是至关重要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的功用在于培养语感。只有学生对古文读出语感后,才能扩大注意的范围,去关注语义、语法,及文学意境,思想情感,才能增强注意分配的能力,同时关照文本、现实生活的经验、阅读的感悟。自小就能背诵《孟子》的物理学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就曾说对他影响最深的不是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的孟子的思想。这就是诵读古文得实益的最佳例子。学习中笔者要求学生课前熟读,长文三遍以上,短的提倡先背,课间抽察。上课时引导学生开口,英语教学中强调学生张口问题。同作为语言学科,文言文课堂的开口也是学习的关键。我们可以采取集体诵读、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认知默读、激情诵读、猜读、分角色读、比赛竞读等方法来达到训练效果。

(四)重视评价,尊重学生个人情感体验

1.珍视亮点,建立信心。千万不要受自己和他人的不良暗示。有的家长从小就这样说孩子: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在很多场合都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有的同学自己可能也这样认为。不要这样认为,因为这种状态可以改变。新课标说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比如在教《湖心亭赏雪》这一课,了解了内容后有个同学叫到:“这个人是个傻瓜,大雪天跑湖中间去看雪景。”好多同学都笑了,我却说到:“这位同学很是敏感,真正做到了与课文的对话,读懂了文本。”然后引导大家用“痴”来代替“傻瓜”,让大家体味作者痴情山水,痴情于自然风光的闲情雅趣。

2.忽略难点,减少挫败感。学习过程中不理解,不能解释的地方肯定是有的。这时候千万不能钻牛角尖,放大学生的缺点。而应引导大家主动忽略这些点,学学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只要对领悟主题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可先行放过。记得《桃花源记》中有个“志”字,“处处志之”解释为“做标记”,“寻向所志”解释为“标记”。有的学生第一堂课老是混淆,问我怎么区分。我说等你这篇文章会背时自然明白了,不用去记。过了一天学生来说,我明白了,前一句在句中说怎么做当动词,后一句是寻的对象所以是名词标记。我想这问题虽然简单,如果我当时告诉了他,他那种挫败感就再也抹不掉了。

四、结语

不管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哪个环节,只要深入文本,心怀学生,就一定及时实现注意的迁移,发展注意的分配能力,拓宽注意的广度,提升注意集中的品,能带领学生进入传统文化的殿堂。只要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学生就能驾轻就熟,习惯好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相信,那时候他们就会专注于学习而乐不思“蜀”的。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国家教育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修订版)[EB/OL].百度文库,2011.

[3]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G632.0

A

1674-9324(2014)17-0114-03

猜你喜欢

注意力文言文课文
让注意力“飞”回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