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ECM模型的英语口译认知探索

2014-05-04

文教资料 2014年23期
关键词:口译语言学言语

严 峻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文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到另外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流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梅德明,2003:1-2),是一个复杂的大脑运转过程,犹如黑匣子难以分析。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认知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在此基础上得以迅速发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的是用有限的方法解释众多的语言现象,从而成为研究口译的有用工具。国外一些认知语言学家曾提出许多语言解释理论模型,但基本上存在以下三个问题:(1)分析层面单一;(2)侧重动态场景;(3)主要针对句法(王寅,2005:17)。 认知语言学中提出的事件域认知模型ECM是一种有较强解释力的认知方式,它符合人们的正常认知规律,可用来解释概念结构的形成和句法构造的基础,又可部分弥补上述三点不足之处,还可以此解释语义和交际层面中诸多现象(王寅,2005:17)。

本文将运用这一模型,从词汇、句法、语义、语篇及语用等方面对英语口译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英语口译过程,从而促进英语口译教学的发展。

一、ECM模型介绍

ECM,即“Event-domain Cognition Model”(事件域认知模型)。王寅教授认为,人们是以“事件域”为单位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储存于大脑中,这完全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人们在对许多事件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逐步概括出事件的抽象概念结构,并逐步形成语言的种种表达现象。

王寅教授在《认知语言学》著作中对ECM进行了解释:一个基本事件域EVENT主要包括两大核心要素:行为(Action)和事体(Being)。一个行为(包括动态性行为和静态性行为)是由很多具体的子行为或动作构成的(如图中的A1,A2…An);一个事体是由很多个体构成的(如图中的B1,B2…Bn)构成的,事体可包括人、事物、工具等实体,也可包括抽象或虚拟的概念。一个动作或一个事体可分别带有很多典型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D或C。这样,一个事件域就可能包括若干要素,而不仅仅是施事者、受事者、作用力、场景等要素,且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层级性关系。

二、基于ECM模型的英语口译认知探索

(一)ECM模型对口译中词义转变现象的解释。

1.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实际上就是词义由表示下层概念转变为表示上层概念,表示部分概念变为表示整体概念的变化。从上图可见,即用Being表示B,人们认知事体的范围变大,认知的视角上移。例如:“person”。 原指 “body”,现在表示“ individuals”。

2.词义缩小

词义缩小指词义由普通的意义缩小为特定的意义,由“类”的概念缩小为指“种”的概念,也就是说,原来的上义用法转变为下义用法,整体转移用来表示局部,即上图中用B表示Being,人们认知事体的范围变狭,认知的视角下移。例如:从历时性看,古英语“wife”并不只指married woman(结了婚的妇女),而是泛指woman(女人); “girl”原先是指all the young people(年轻人),但现在只用来指 the young people of female Sex(年轻女性)。

ECM认知模式的层级结构为英语口译水平提高提供了理论依据。基本等级词使用频率高,构成合成词的概率的频率就较高,人们在基础范畴的基础上处理自然的事物最有效、成功、容易掌握。因此,在口译学习和训练中可将单词分类,按词汇的有用性和使用频率教学,逐步扩大词汇量,先使用基本词汇,将同一范畴特点的词归为一类,将同类词罗列出来,提供相关的例句,以便激活头脑中的相关图式。

(二)ECM模型对口译中句法成因的解释。

事体可包括人、事物、工具等实体,也可包括抽象和虚拟的概念。一个动作或一个事体可分别带有很多典型的特征性或分类性信息D或C,这样一个事件域就可能包括若干要素,而不仅是施事者、受事者、作用力、场景等要素,而且这些要素之间存在层级性关系(王寅,2007:240)。只要有动作,就会涉及动作的发出者和接受者,BAB(事体+动作+事体)就构成了一个事件域E的基本成分,基于此,语言就可形成各种基本句法结构。

在进行英语口译学习和实践时,通过ECM提供的层次分析法,可以更有效和快速地抓住句子的主干,选用合适的语法结构进行翻译。例如:“September the 11th,2001,will always be a fixed point in the life of America.”句子中的事体是“September the11th,2001”,动作是“be a fixed point”。在头脑中首先形成这样的句子 “2001年9月11日是一个定点时刻”,然后看附加成分“in the life of America”,翻译成美国人生活中,再看成分“will always”,表明句子的时态。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句子很快就圆满地翻译出来:“2001年9月11日将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定点时刻。”(陶友兰,鲍晓英,2008:97)

(三)ECM模型对口译中语义省略现象的解释。

人们在正常言语交际中,不可能将所有信息都和盘托出,言语所表达的信息要少于对应的实际情景所包含的信息,缺省信息在现实交际中在所难免(王寅,2007:246)。现象学大师Husserl(胡塞尔)和他的学生Heidegger(海德格尔)认为,语篇意义应是言外的背景知识和言内的语篇信息的结合(Cook 1994:53)。从ECM模型可以看出,一个事件可包含很多行为要素和事体要素。我们仅仅用其中一个要素和几个要素就可表达整个事件。不同的人可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层次来认识一个整体事件,这时就得依靠缺省信息手段。因此通过ECM事件域模型,能很好地理解缺省信息,从而更有效和准确地翻译。例如:

(1)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What Ifear mostistheso—called merry death,which is absolutely painless and full of bustle and excitement,even with a hue of the spectacle of a hero’s death.(王晓农,常波,2009(3):107 )(陆文夫《快乐的死亡》)

(2)Sorry,I’m late—I got stuck behind a Sunday driver!抱歉,我来晚了——前面那个司机就像在星期天兜风似的。(冯素芳,2010:95)

(四)ECM模型对口译中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王寅(2005)指出,人们在认识静态事体时,会涉及感知、视角、观察、认知等心智性行为,命名时会涉及人的主观识解因素。这些心智行为难以从动态视角解释,而事件域认知模型可以从事件本身的多层次性中的任何一点出发认识事件。反映在语言上,事件域认知模型不仅可以对语篇中的静态现象作出解释,还可以对语篇做出动态解释:在对事件某一层次中的某一环节认识时,人们必然调动大脑中存储的相关知识,这就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相关环节的认识,对一个环节、层次的认识,必然会引发对与之相关层次和环节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关系必然相关,这就形成了语篇连贯。例如翻译:“这个问题啊,在广东来讲,要惩治腐败,要建设廉洁的政府。这个和全国的任务是一样的。我认为,并不因为广东省是处在我们国家的边缘或者在门口而更严重一些。我不认为这样。但是呢,我认为我们决不能小看这项工作。这要两方面来看,情况并不认为我们这里一定那么严重,但这项工作我们和全国一样都在重视。”这是一段结构非常松散的语篇,出现了大量的重复、冗余信息,口译时应该以语篇为单位,抓住说话人表达的主要信息,重新组织语言。译文如下:“We are doing the same task as the rest of China of punishing corruption and building a clean and uptight government.I do not believe the problem in this province is more serious than other parts of China although we are the gateway of China,and but,we would never slacken our efforts.And in fact,we should pay due attention to the settlement of such problem.” (郭歌,2007:128)

(五)ECM模型对口译中语用间接言语行为现象的解释。

ECM模型可用来很好地解释间接言语行为现象。人们可用事件域中的某一子动作A表示整体行动Action或整个事件域E,或替代另一子动作A2,这就用一个言语行为表达另一个言语行为(王寅,2007:248)。因此,该模型也可为间接言语行为做出清晰而又合理的解释。例如:某些场合下由于礼貌和沟通的需要,要用某一动作来表达另一动作。甲说:“下午一起去逛街吧?”乙的回答是:“下午有部韩剧大结局。”这里乙并没有直接回答去或不去,但甲可以从乙的话语中解读出乙拒绝了甲。用句子的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之间的不一致解释语言的间接性具有广泛的意义。从言语行为看,Searle认为间接言语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的实施一种行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意义,更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图,同时根据不同的交际情景、文化传统、社会条件、思维方式、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有的放矢,以译出精品佳作。

三、结语

ECM模型具有强大的分析力,本文运用这一模型,从词汇、句法、语义、语篇及语用几方面对英语口译过程进行认知角度的分析。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深入,ECM模型的不断完善,以及口译过程的认识程度不断强化,我们期望建立英语口译模型,从而更好地促进英语口译教学的发展。由于认知语言学发展的阶段性,还未能从语音等方面进行分析,期待这一领域的专家们有更多的研究和进展。

[1]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2.

[2]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广州:现代外语,2005(2):17.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40,248.

[4]陶友兰,鲍晓英.高级英语口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97,119.

[5]Cook,Guy.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Oxford: OUP,1994:53.

[6]王晓农,常波.“从认知语言学语篇观看汉英翻译补偿”[J].烟台:鲁东大学学报,2009(3):107.

[7]冯素芳.“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J].运城:运城学院学报,2010(6):95.

[8]郭歌.“英汉语篇口译中的衔接与连贯”[J].洛阳: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128.

猜你喜欢

口译语言学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关于冬天
社会语言学名词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