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4-03-20方梅

文教资料 2014年23期
关键词:口译英语专业教材

方梅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方梅

(黄山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目前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口译教学主要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教材选择不合理和师资力量薄弱三方面的问题,要提高口译课程教学质量,必须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

地方高校 口译课程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翻译方向(专业)的设置和各地区对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口译课程,以期培养出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口译人才,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所做的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地方高校的口译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都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达不到培养翻译人才的目的,甚至连课程都无法顺利开展。本文尝试分析地方高校口译教学现存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可行对策。

二、存在问题

1.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刘和平提出国内许多高校 “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市场需求”[1]就盲目以培养专业的同传口译人才为目标开设口译课程甚至口译专业,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和教师压力过大。刘和平把口译市场需求比喻成一个金字塔,如下图所示:

“塔的底部是大量从事日常翻译工作(交传)并兼做其他工作的人员,腰间以上部分为水平较高,熟悉各领域主题的交替传译职业译员,塔尖部分是少量水平高超的、能做交传和同传的会议译员”[1]。口译课程的设计应该按照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市场而设计,以培养该市场所需层次的口译人员为目标,而不能罔顾市场需求和规律,均以培养顶尖的同传人才为目的。根据市场需求和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只有像北、上、广这些有条件的专业外语院校才应该承担培养塔尖人才的责任,其他大部分高校应以培养中部和底部翻译人才为主要目标。根据笔者了解地方院校的口译课程一般在第六、七学期,一般一周2课时,一学期16或者18周,即使开设两个学期的课程,总课时数也不会超过76节。并且学生多面临毕业、就业、论文等问题,很多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教学时间短,学生不投入,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口译教学和训练难以进行。地方性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总体水平制约教学目标的制定。口译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中英两种语言,有很好的知识储备。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表示虽然经过了两至三年的专业语言训练,但仍然缺乏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在听力、语音语调、口语、语言综合知识和知识面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对于口译课,他们自然感觉力不从心。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这些地方高校仍以训练专业的口译技能和培养专业的口译人才为教学目标,那么便是不合理的。

2.教材选择不合理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好的教材能给教师提供正确的教学思路和有效的教学资料,亦能成为学生手中的好学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可以说,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和学的内容和方式,对教学进程和效果有很大的影响”[2]。近些年来,各类口译教材日渐增多,“教师和学生在选择教材时也是眼花缭乱、无从下手”[3]。目前市面上的口译教材主要分为“综合类、行业类、技巧类和考试类”[4]。地方高校大多选用综合类的口译教程。这类口译教材内容广泛,包括口译理论和技巧介绍及口译练习材料;在内容编排上一般是口译技巧介绍和口译练习材料相结合,所选的口译练习主要来自“国际性会议、报刊、内外网站文章及我国对外宣传的英文材料等”[4]。然而,这些教材主要编写自国内一些专业的外语院校,针对的是他们的学生。很多地方高校在使用过程中反映教材难度太大、内容太专业化、篇幅过长、与学生实际语言水平不相符,导致教学过程很难顺利开展。并且大部分口译材料都选自重大场合使用的资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高科技等方面,很少选用生活会话等题材,一方面,对地方院校学生而言难度过大,另一方面,对大多毕业后选择从事用英语进行日常工作的学生而言,意义不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师资力量薄弱

要培养合格的口译人才关键是优秀的口译教师。目前地方高校的口译教学大多存在师资数量不够和教师实战经验缺乏两方面的问题。目前地方高校大多没有专业的口译教师,一般选择口语表达好的老师从事口译教学,他们大多缺乏口译实战经验,有些教师甚至从未做过口译工作。口译课程带有极强的实践性,口译过程和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现场压力、双方语速、口音、离题甚至出错等。除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应对高压环境和各种紧急情况的能力。然而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战经验,对这些状况没有预期,不了解他们的重要性,或者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好这些紧急情况,如何能够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由于地方高校教师数量有限,教师的课时任务往往比较重,再加上培训资源有限,现有地方高校从事口译课程的老师大多没有经过比较正规和系统的口译课程培训和训练,缺乏对口译课程教学和口译理论的研究,很多时候都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何来胜任口译课程教学之说?

由于师资数量有限,目前地方高校的口译课程班级学生数过多是造成口译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口译课程实践性极强,需要学生做大量练习,并且在初学阶段往往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训练和讲解,如果班级人数过多,就必然影响教学质量。以笔者所在的院校为例,一般英语专业班级学生数30人左右,口译课程的教学班以行政班为单位,也就是一个口译班的人数亦为30人,每周两个课时,每个课时50分钟,总共只有100分钟,即使将这100分钟全部拿来让学生做练习,一对一的时间也只能是每位学生每周三分钟,况且还要除去教师讲解的时间。如此就使得学生很难通过一对一的练习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能通过笼统的教学和练习教授课程,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建议和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针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首先地方高校开设口译课程必须明确市场定位,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各地区和城市更应该从当地市场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口译人才的培养”[1]。鉴于地方高校口译课程课时数少,学生基础不够好,以及教师缺乏口译实战经验等问题,这些院校应该集中培养金字塔底的人才,也就是基本功扎实的从事联络口译的人才。联络口译或陪同口译指以双向交流为形式,交替进行的一种短交传口译。与高级口译相比,联络口译的专业性、职业性相对较低,但亦要求译者有浓厚的双语听说功底、一定的知识面和积极的态度。地方高校口译课程应该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进行口译基本技巧和方法的培养及一定量的针对训练,提高学生的双语反应能力、听说能力和基本口译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从事基础层面的联络口译工作。地方高校口译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应与当地市场需求相结合,尽量为地方培养所需的外语人才。如笔者所在的院校位于旅游区,外语专业教学偏向旅游方向,很多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会选择从事和涉外旅游相关的工作,学校开设口译课程时应以培养合格的涉外导游和涉外旅游工作人员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过理论学习、技巧培养和旅游相关材料口译练习,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涉外旅游工作。

其次,在教材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自行编撰教材。如前所述,现有的教材主要针对专业院校学生编写,内容偏难,并且没有针对性,不适合地方高校,与其教学目标不相符。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可集众教材之长,帮助学生学习口译理论知识,训练学生的口译技巧;多加入基础的联络口译练习,而不是国际会议、论坛等级别较高的练习材料。在练习内容的选择上,笔者认为应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资源,并且根据专业方向有所侧重。如笔者所在的高校位于旅游区,教材中可多选用与当地旅游资源相关的材料,如对当地市情市貌、风俗人情等的介绍。同时可按照特定的场景设计练习内容,如可安排学生模拟迎来送往、饭店进餐、入住宾馆、景点讲解等场景的联络口译现场。在难度方面,考虑地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教授基本的口译技能,进行口译训练。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口译课程的信心,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形式方面,口译教材可以是书面文字材料配套所需的录音,亦可以是影像资料,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

针对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给口译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和实践机会。优秀的口译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口译理论功底,同时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鉴于地方高校口译教师大多并非口译专业科班出身的现状,首先应该加大该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一些有实力的高校可以开展口译课程和师资培训,邀请地方高校口译老师参加。这样这些老师不仅可以从这些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业口译教师和口译员那里学习经验、技巧和理论,而且各地的地方高校口译教师有机会聚集,交流口译课程教学经验,从而取长补短。其次,地方政府、地方高校应尽可能地给地方高校口译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地方政府外事部门可以聘请当地高校的口译教师参与一些大型会议、来访接待等口译服务;高校外事办公室或国际交流中心更多地为本校教师提供这样的机会;教师本人多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口译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口译实战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如此,口译教师可以锻炼口译能力,将自身的实战经验运用到口译课堂上,传授经验。口译课程培训和口译实践能大大提高教师能力,强化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地方高校口译教学的开展必须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并依此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编排实用的教材,加强师资培训,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联络口译人才。诚然,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口译课程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远不止本文提出的这么多。笔者提出较为突出的问题和建议,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口译教师能关注此问题,共同提高地方高校口译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刘和平.口译培训的定位与专业建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3):8-11.

[2]杨眉.论地方高校口译教材改革[J].丽水学院学报,2010(4):94-97.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文军,张瑜清.国内口译教材(1988-2008)研究[J].上海翻译,2009(2):48-52.

黄山学院校级项目(2014xsk014)。

猜你喜欢

口译英语专业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