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谭联望 花开天下暖

2014-05-02王锦平

创新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皮棉黄萎病枯萎病

文/王锦平

谭联望 花开天下暖

文/王锦平

有一种花,朴实无华,无香也无味。

此花,便是与我们肌肤相亲、温暖人心的棉花。古诗云:“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有一位不知疲倦的科学家,为了“天下暖”的心愿,在祖国广袤的棉田中,奉献了一生的心血,他就是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谭联望。

与棉花结下不解之缘

1990年12月7日,这一天使谭联望终生难忘。他走上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接受了李鹏总理亲自授予他的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证书。抚摸着红彤彤的证书,这位土家族棉花专家心中热浪滚滚。

1930年4月,他出生于湖北省巴东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境的贫寒,使得他从小就知道了人生的艰难,养成了勤俭刻苦、锲而不舍的品格。1960年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到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从事棉花抗病育种研究,从此与棉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63年8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棉花工作组,谭联望先后被选派到河北省临漳县和四川省射洪县国务院棉花工作组工作。1964年他出席了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他常说,自己的成长完全在于勤奋耕耘、而勤奋的源泉在于有毅力、动力和压力。毅力溯源于幼年时期的艰苦磨砺;动力来自20世纪60年代初两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及对棉花科学工作者的期望、支持和鼓励;压力产生于当年美国棉花品种当家,而作为“国家队”的棉花工作者,有责任、有志气、有能力培育出超美品种。

谭联望在棉花抗病育种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为了选育品种,他从不过星期天,经常早上班、晚下班和加班。参加工作30年,他仅回湖北老家探亲3次。为了总结“中棉12”的经验,撰写论文,他整整3个夏天查阅资料,到深夜就睡在办公室桌子上。正是靠着这种顽强拼搏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培育出像“中棉12”这样突破性的大品种。

科研魅力在创新

20世纪70至80年代,我国棉花枯萎病、黄萎病蔓延迅速,给棉花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全国每年估计损失皮棉近1亿公斤,面对这个严重的问题,一种新的科学探索提出来了:要选育一种高产、优质同时兼抗枯萎病、黄萎病两种病害的棉花新品种。

谭联望,勇敢地担起了主持“棉花抗病育种”这一艰难课题的重任。他以渊博的遗传学知识和丰富的育种经验,紧紧追踪着国际棉花育种发展的新趋势。

谭联望带领他的研究团队采取“各个击破,带动全局”的战略方针。首先从100多个较好的品种(系)中,选出品质优良的“乌干达4号”为母本与高产的“邢台6871”杂交,从中选出丰产优质结合得好的品系,再把他们种在枯萎病、黄萎病高菌量的病田中连续定向筛选,进而获得了兼抗枯萎病、黄萎病又丰产优质的若干优良品系,接着,他们再从这些品系中精益求精地选出8个综合性能最佳的品系,以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培育。1986年,梦寐以求的棉花新品种“中棉12”终于诞生了。

“中棉12”在试验中表现出综合性状突出特点:抗病性和丰产性均居全国棉花抗病区试首位。该品种先后通过8个省、自治区审定及国家审定,1986年至1997年全国累计推广约1.6亿亩,增产皮棉96万吨,增加产值71亿元,1990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至今我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广、使用年限最长的自育棉花品种。此外,“中棉12”还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状好的种质资源。截至2005年统计,各省用它作亲本,已育出96个新品种(系),其中通过省和国家审定的53个。

反复实践出真知

谭联望常说,选种需要长期系统观察,积累经验,不下地是育不出好品种的。他之所以育成“中棉12”这样优良的品种,靠的是反复观察和深入实践。有过细的观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棉花遗传变异的大千世界中鉴别出真正优异的植株。

对于育种家,室内称产量是材料取舍中最关键的一环,他都亲自参加。他说,田间管理不一致,任何高明的育种家也选不出好品种来。用米尺定点、定距、定量施基肥,亲自参加追肥、灌溉等关键农活。夏季暴雨后试验田积水,他穿上雨衣带把铁锹下田排水防淹。

初期的“中棉12”纤维不够洁白。为了改进色泽,他和助手选择了上千个单株,每株轧花后,他亲自观察皮棉和短绒色泽,最后发现种子短绒黄褐者,皮棉色泽暗白带黄;种子短绒白者,皮棉洁白。他据此选出了“中棉12”白系,使原种生产大有改进。

心系棉农做奉献

谭联望出身农家,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一个科技成果出来后,不是发表几篇论文、获得奖励就没事儿了,更重要的是推广应用,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他曾先后到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9省的50多个县,深入棉花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并经常给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棉农讲大课,传授农业技术。为了使农民尽快掌握关键技术,他经常到田间进行现场示范,夏天烈日炎炎,汗水常常湿透衣服,遇到下雨时,他就脱下鞋子,打着雨伞,赤脚下地,从不说苦。

“中棉12”培育成功的消息,经各大新闻媒体宣传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慕名前来参观和引种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星期天还是中午或下班后来访,他都热情接待。最初几年,每年有1000多封来信咨询和求助,大多数都由他亲自复函。

自1990年退休后,谭联望积极参加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内黄点”试验区工作,骑车到乡村上班,吃住都在村里。70岁时,他随中棉所青年同志深入河南、安徽、江苏3省的部分乡镇,调查研究推广品种存在的问题。近80岁时,他还到中棉所老基地河南省杞县、内黄县协助棉花生产科研工作,写出《北方棉区黄萎病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等3篇论文,继续为棉花科研生产贡献才智。

2011年,谭联望研究员不幸过世,但他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棉所人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

猜你喜欢

皮棉黄萎病枯萎病
瓜类枯萎病抗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棉花GhIQM1基因克隆及抗黄萎病功能分析
辣椒枯萎病生防木霉菌T21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黄瓜穴盘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及枯萎病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清理加工工序对新疆机采棉品质的影响
科学家发现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新型抗菌蛋白
不同生态环境下陆地棉株型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
一种新型皮棉加湿工艺的应用
棉花加工过程中回潮率对皮棉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