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陵:武则天命运的一缕侧影

2014-04-29杨辉

博览群书 2014年12期
关键词:长孙高祖杨氏

杨辉

顺陵的故事,说来话长。

这里安葬的,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生母杨氏。

杨氏的名讳,不见载于史籍。如今的说法,一为“真”,一为“牡丹”。孰是孰非,已难于考索。何况史家的兴趣,原不在这里。

大唐咸亨元年(670年)八月二日,92岁高龄的杨氏卒于九成宫。时武则天为皇后,参与政事,九月二十一日,“依王礼”葬其母于洪渎原(今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陈家村西南、龙枣村东北),并追封杨氏为“太原王妃”,其墓为“太原王妃墓”或“太原王妃园寝”。14年后,也即是高宗驾崩后的第二年(684年),武则天独掌大权,先后追封杨氏为“魏王妃”、“忠孝太后”,改“太原王妃墓”为“顺义陵”,并开始对陵墓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扩建。6年后,即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即皇帝位,改唐为周,追尊杨氏为“孝明高皇后”,改顺义陵为“顺陵”,并在内城陵墙外,列置石雕造像多对,且于南门神道外,建长方形乳阙两个,使顺陵形制更为完善。后来又在杨氏封号前加“无上”二字,为“无上孝明高皇后”,改顺陵为望凤台,故其碑又称为《望凤台碑》。从初建至最后完成,历经32载(670—702)。足见武则天在此事上,用情用心之深。

然而仅仅八年后,即景云元年(710年)七月一日,睿宗下诏废崇恩庙,去“顺陵”之名。次年五月虽又恢复,但不祥之端已开。果然,三年后,即先天二年(713年)正月,玄宗下诏再次削去杨氏皇后尊号及陵名,仍依旧称“太原王妃”,陵为“太原王妃墓”。

斯时,武则天已长眠乾陵八年矣。

顺陵与杨氏的遭遇,约略可看作武则天个人命运的侧影,往大里说,又何尝不是历史的真实面相之一种。

当然,如果不曾嫁与武士彠,并为武家生下一女名武曌者,弘农杨氏即便家世显赫,恐怕也不会在史籍中留下一笔。

武士彠能娶弘农杨氏,得感谢高祖李渊的极力撮合。

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武士彠的原配相里氏病故。相里氏先后为武士彠生下四个儿子。武德三年后,武士彠因统领井钺军,无暇顾家。其中除元庆、元爽外的两个儿子先后夭亡。相里氏之死,时间与儿子夭亡相去不远。相里氏病重之时,武士彠因军务繁忙,未尝归家探望。此事高祖知晓后,大为感动,下敕褒扬武士彠曰:“此人忠节有余,去年儿夭,今日妇丧,相去非遥,未尝言及,遗身徇国,举无与比!”或许这个时候,高祖就对武士彠的续弦问题,存了一份心思。

时隔不久,高祖心中就有了一个上佳人选。

此人便是弘农仙掌杨氏。

选择杨氏,高祖必定是动了一番心思的。

杨氏的父亲遂宁公杨达,是隋朝观王杨雄的弟弟。史书说他“少聪明,有学行。”隋朝时,历任黄门侍郎、吏部侍郎、内史侍郎、工部尚书及纳言(正三品)、右武卫将军等。隋大业八年(612年)病逝于征辽途中。杨达仅有一子一女。

虽说早在隋朝时,高祖李渊与杨雄、杨达同朝为臣,且有交往。但关陇李氏地位、声望均不及弘农杨氏,故两家并无秦晋之好。隋亡唐兴之后,通过婚姻关系拉拢杨氏,是李唐王朝初建之后较长时间内的基本方式。如果将杨氏说与武士彠,既可以安抚武士彠,又可以拉拢杨氏,可谓一举两得。

熟料,高祖将此事说与武士彠时,武士彠却并不热心。

这又是为何?

据《册府元龟》及《攀龙台碑》载,当日高祖对武士彠说道:“朕自为卿更择嘉偶。随时有纳言曰遂宁公杨达,英才冠绝,奕无亲贤。今有女,志行贤明,可以辅德。”

武士彠谢恩之后,却犹犹豫豫地表示:杨氏为高门大户,自己不过世代经商出身,只怕并不门当户对。

武士彠的担忧,也并非全然没有道理。

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极重门第,高门大姓既掌握社会资源,又有政治优势。婚姻自然讲究门当户对。杨氏为弘农仙掌人(今华阴县),出自周朝唐叔虞之后。属关中六大郡姓之一(其余五姓为韦、裴、柳、薛、杜),其门第之高,连出身陇西李氏的唐王室都无从相,又岂是贩卖木材起家的文水武氏所敢高攀?何况其时武士彠发妻相里氏故去不久,留有二子,条件实在不能算好。但身为皇帝的李渊亲自指婚,门户之见,自然算不得多大障碍。

武士彠不热心,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一年,待字闺中的杨氏,已年过四十。

武士彠倒不是嫌弃杨氏年老色衰,而是年过四十尚未婚配,必定是有特殊原因的。因为,依照隋唐之际的婚姻习惯,男十五,女十三,即可成婚。王公贵族,平民百姓,概莫能外。

杨氏年过四十尚未婚配,原因倒也简单。

杨氏弟弟杨缄,官位不显,也未主持家务。父亲死后,杨氏便依照儒家礼仪,为父守孝三年,斯时,婚姻大事自然无从顾及。何况作为豪门望族,择偶要门当户对,而生逢乱世,难度自然增加。加之杨氏并非庸碌之辈,“懿则垂于邦家,柔仪冠于今昔,曾于方寸具写千言,总游雾于毫端,穷偃波于笔杪。芝英云气,入魏帐而分辉,龙爪鱼形,映张池而散彩。”这样的女子,对自己的婚姻,应该是有着相当的要求的。以上种种,使得杨氏的婚姻问题一再延宕。后来礼佛甚笃的杨氏干脆做了居士,打定了主意一心事佛,不再他顾。若非高祖提及此事,只恐杨氏的一生,就要长伴青灯古佛旁了。

热心撮合武士彠与杨氏的唐高祖李渊,估计也没有想到,这边武士彠因顾及门户之见不大热心,那边遣人去征求杨氏的意见,得到的回复是十分干脆的拒绝。无奈之下,高祖只得动用皇权,“洎乎凤凰开繇,犹坚匪席之心;乌鹊成桥,果迫如纶之命。于是使桂阳公主为婚主,礼聘所须,并令官给”,强行促成此事。

嫁与武士彠后,杨氏过了十五年夫妻恩爱的幸福生活。

期间虽有与相里氏的两个儿子元庆、元爽的关系难于相处融洽的问题,但斯时并未影响到杨氏的生活。

如果说这一段时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只能是:杨氏未能为武士彠再添一个儿子。

杨氏为武士彠生下三个女儿,长女即后来的郑国夫人,三女嫁与郭孝慎,二女即武则天。

与二女武则天有关的一些事情,也令杨氏忧喜参半。

据说当年著名神相家袁天罡曾应武士彠之邀为其子女看相。时武则天尚在襁褓之中,乳母诳称男孩,袁天罡注视良久说:“倘是女子,其贵未可限量。”武士彠笑曰:“果是女子。”袁天罡连连说道:“贵不可言,贵不可言。”武士彠问道:“难道可做皇后?”袁天罡答:“皇后乃意中事,恐不止于此。”武士彠说:“莫非要做女皇帝不成?”袁天罡说:“女子有此相,当真可做皇帝。”

如果以上说法属实,那么,精通经史的杨氏自然不难测知,这女孩,日后的路不知要何等艰辛。身为母亲的杨氏,自此又怎能不为她的前途命运生出一份忧心?!

武士彠在世时,武则天的命运以及与元庆、元爽兄弟相处的难题倒是不怎么突出。一当武士彠离世,这些问题便很快摆在了杨氏面前,令杨氏应接不暇,恐怕也有些心力交瘁。

大唐太宗贞观八年秋,时为太上皇的李渊身染风疾,于次年五月驾崩。尚在荆州的武士彠闻讯悲不自胜,竟因此染疾,终至呕血而亡,享年五十有九岁。武士彠临终遗言:归葬文水,因山为坟,穿足容棺,不藏金宝。太宗知晓后大为感动,谥号为忠孝公。

武士彠暴病而亡,令杨氏悲不自胜。碑记曰:

高后哀深圯堞,誓切柏舟,悲一剑之先沉,怨双桐之半死。昔时宝镜,怆对孤鸾;旧日瑶琴,悲闻独鹤。衔怨茹痛,抚惠帐而增号;吊影伤魂,践孀闺而凝慕。

杨氏很快就发现,除了武士彠之死的悲痛外,她还得面对如何与元庆、元爽相处的问题。

武士彠去世当年的腊月,依照武士彠临终遗言,杨氏与几个儿女于严寒之中,护送武士彠灵柩归葬文水武氏祖坟。(今武陵村大陵屯)

安葬武士彠之后,依礼武则天姐妹须在家守孝三年,不料却遭到了武氏兄弟的百般刁难。没有儿子的问题,这时候方才显露无遗。

《新唐书》载:士彠卒后,诸子事杨不尽礼,衔之。

这里说的诸子,除元庆、元爽外,还得加上武士让之子武惟良。

无奈之下,杨氏只得在处理完荆州事务后,回到长安。

这个问题,史家虽一笔带过,但对杨氏母女而言,恐怕是由诸多生活细节渐次积累而成的生存之痛。

后世有史家猜测,这一段时间的遭遇,或许是理解武则天入宫之后种种行为的基础,并据此认为,武则天的人格,想必是病态的。她过分的出人头地的欲望,她后来的阴险毒辣、不择手段,或许都是少女时期体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练就的自我防御的手段。她后来的所作所为,也可以从这一段时间的诸般遭遇中,找到一些潜在的因素。

想来武氏诸子必定是伤透了杨氏母女的心,否则的话,武则天没必要在入主后宫之后不久,即上疏高宗,将武惟良出为检校始州刺史,元庆为龙州刺史,元爽由亳州刺史配流振州而死。武元庆到任之后不久,即惊

惧而死。武惟良及其兄弟武怀运后来也未能逃脱武则天的复仇之手,于乾封元年因罪被诛。这些人的死亡,尚不能平抚武则天内心的伤痛。在诛杀武惟良、武怀运之后,武则天还改其姓为“蝮氏”,蝮者,毒蛇也。这等恶谥,恐怕只有武则天这样的人才能想象得出。当然,退一步讲,武氏诸子,当年伤害杨氏母女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若是如此,就不能怪武则天心毒了。

武士彠死后,应国夫人杨氏过得必定不好。

武氏诸子的作为,已让她疲于应付。回到长安后不久,武则天的未来,则让她的心情更是起伏不定。

大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太宗听说武则天貌美,将她召入后宫,封为才人。这一年,武则天14岁。

据说武则天告别杨氏入宫之时,杨氏忍不住伤心落泪。武则天却安慰她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

听罢此说的应国夫人杨氏恐怕会想到多年前相士袁天罡关于此女会“为天下之主”的说法。只是是福是祸,孰能料定。

果不其然,太宗驾崩后,武则天随众妃至长安城朱雀街崇德坊的感业寺削发为尼。武则天时年二十有六岁。

这件事,恐怕让杨氏心怀忧虑,即便武则天后来有幸借机二次入宫,有了第一次的遭遇,杨氏的忧心,恐难轻易消除。

就这样,应国夫人杨氏迎来了她一生中为数不多的直接为其女的前途命运奔走的机会。

时间在武则天做了昭仪,觊觎后位之时。

其时,在李勣、许敬宗、李义府、袁公瑜等人的支持下,高宗已动了废王皇后立武氏为后的心思,怎奈群臣极力反对。而反对者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国舅长孙无忌。

或许出于“擒贼先擒王”的用心,武则天开始想法设法做长孙无忌的工作。

当时,长安令裴行俭坚持认为,如若废王立武,则“国家之祸必自此始”,于是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私议废立之事。袁公瑜听说此事后,立即将此事告知杨氏,当此紧要关头,杨氏只能很快将此事说与许敬宗,许敬宗又转告武则天。武则天此时便动了让其母杨氏游说长孙无忌的心思。

这个做法,也并非全无来由。

长孙无忌的父亲长孙晟,伯父长孙炽在隋时均为朝中大官,与武则天的外祖父杨达有同僚之谊。况且杨氏精通文史,也具备说服长孙无忌的基本条件。加之废王立武,本属帝王家事,杨氏的出面,既能表达皇帝及武昭仪,也有一定的私交性质,说话就比较方便。

这样的事情,杨氏没有理由不尽力而为。

但尽管杨氏多次拜访长孙无忌,请求其废王立武,但好话说尽,长孙无忌的态度却始终未变:坚决拒绝。

然而杨氏,必定是尽了心。

武则天成功入主后宫之后,还得感谢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许敬宗。

若非有许敬宗帮助,她们在被迫离开文水后,都不知将流落何处。在武则天入宫后的诸多事情上,许敬宗均多方奔走极力促成。

因是之故,一些无聊文人,为杨氏与许敬宗,编造出一些绯闻。

有唐一代,宫闱之事,虽屡遭后世诟病,但尚不至于全无法度。何况杨氏寡居之时,已年近六旬(56岁)。比他小十岁的许敬宗即便好色,似乎也不大可能与杨氏有染。世人好作街谈巷议,往往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捕风捉影,颠倒黑白,无端生出许多口舌是非。有关杨氏绯闻的说法,多半可能是武则天的敌人捏造之词,做不得数,也当不得真。

公元670年,杨氏在92岁高龄上与世长辞。死后葬于洪渎原。杨氏自然无从知晓,昔年相士袁天罡的预言会在20年后成真。也无从知晓,仅仅在自己死后40年间,其尊号陵名的数度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之于其女武则天的意义。

依武则天的意思,自然希望父母合葬。但杨氏临终遗言:“合葬非古,礼贵从宜,将追罔极之慈,愿在先茔之侧。”向来孝顺的武则天只好“谨遵遗旨”,葬杨氏于洪渎原杨达坟墓东侧。

据说,杨氏死后,武则天“以身齐霄极,礼阙晨昏”,“望长筵而下泣”,“瞻厚褥而衔悲”。高宗也“虑不胜哀”。杨氏虽以王礼下葬,但规格极高,有类国葬。其时,武则天“废朝三日,空山露泣”。对一个九十高龄而逝的人能悲伤至此,足以见出武则天与其母感情之深。即便如此,仍不能抚平武则天料想其父母“长悬两地之悲”,仅仅在安葬十日后,武则天便做出了“迎魂合葬”之事。因之后世也有将顺陵误作武士彠墓或武士彠与杨氏合葬墓。

在陵墓的建造上,武则天也极为用心。陵园“属以图书河洛,龟负凤衔”,极有特点。

大约四百年后,明人陈棐游览至顺陵,感慨之余,有《过唐武氏父顺陵》诗曰:

门楣端不羡封侯,眼底唐家已是周。

鹦鹉难回千载梦,麒麟空卧九原秋。

满朝当日多巾帼,三尺今时俱土丘。

独有恶名谁先洗,泾河依旧向东流。

猜你喜欢

长孙高祖杨氏
立足核心素养 发挥育人功能——执教《杨氏之子》之点滴思考
唐太宗托孤藏玄机
中华猕猴桃新品种‘杨氏金红50号’在河南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来自太傅的恶意
长孙家庭成功的秘诀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西安唐代长孙无傲夫妇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