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上市公司影响力研究

2014-04-29安青松

中国市场 2014年23期
关键词: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影响力

摘要:在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数量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的结构和质量进行了分析,进而展开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的经济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出结论为我国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已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基本代表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上市公司可以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引擎。

关键词:上市公司;影响力;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276

一、序言

公司转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上市公司由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使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并购机制、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具备了先进的制度优势和优越的发展环境。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发展,上市公司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断改善,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和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截至2011年 12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达到 2342 家,总资产 102.89 万亿元,营业收入23.32万亿元,占 GDP 的 49%,利润总额2.61 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8%;上市公司缴纳的所得税占全国企业所得税的 34%,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 6068 亿元,比 2010 年的 4996 亿元增加 21%;总市值 21.48 万亿元,排名由2005 年的全球第13位跃居第3 位。

本文以1990-2010 年为比较研究期间,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进行多维度实证分析。

第一,数量分析表明,上市公司控股性质数量情况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基础状况;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数量情况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趋势,上市公司区域分布数量情况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市场化程度。

第二,结构分析表明,上市公司资产、营业收入、利润和市值等指标的市场集中度状况,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规模化、龙头化发展趋势。总体来看,就市值水平而言,我国资本市场已出现上万亿元市值的超大型上市公司,市值在百亿元、千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说明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和效率已取得重大进步,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代表性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第三,质量分析表明,从 1990 年以来上市公司的资产增长、盈利能力、融资能力看,我国上市公司表现出较强的成长性和发展优势,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促进资源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

2006 年后各项指标增长全面提速,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龙头地位进一步确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这一时期,金融类上市公司、央企上市公司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骨干力量。

第四,经济相关性分析表明,上市公司与国民经济具有较为强烈的相关性,一方面是通过对上市公司市值增长率、市盈率曲线与M2 CPI 的关联度分析,反映出资产价格与流动性的相关性关系,揭示出股票价格变动传导的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对比上市公司与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企业) 的经济效益状况,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微观运行状况,上市公司的发展优势和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

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数量上已具有支柱企业的代表性,在结构上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在质量上已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经济相关性上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在市场导向、发展导向的中国经济改革中,资本市场可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上市公司可以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战略引擎。

二、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数量分析

截至2010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增加到2062 家,对比1990 年股票市场初创时期增长约257倍,其中,沪市上市公司893 家,深市主板上市公司485 家,中小板上市公司531 家,创业板上市公司153家。1990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数量增长情况如图1 所示。

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变化情况,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第一,上市公司控股性质数量变化情况基本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基础状况。通过对2062 家上市公司上市时间及实际控制人情况数据采集和集成分析,上市公司控股性质数量变化情况反映出资本市场20 年大致经历了初期支持股份制试点、中期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服务、近期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上市公司大体保持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截至2010 年底,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共计1008 家,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48.91%,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共计898 家,约占上市公司总数的43.57%。随着中小板、创业板的快速成长,截至2011 年4 月30日,2141 家上市公司控股性质就家数而言国有控股与民营控股已大致持平。

第二,我国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数量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我国三大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11.3%、48.6%和40.1%。截至2010 年底,我国上市公司按照三大产业划分的市值比重分别为0.69%、57.24%和42.07%,二者大致吻合,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已初步显现。

我国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数量变化情况基本反映了20 年来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趋势,产业结构调整历经了由工业、商业和综合类为主,转向以钢铁、冶金、港口、化工、电子、汽车、电力、能源等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为主导的新格局。

截至2010 年底,拥有最多上市公司数量的行业是机器、设备、仪表,石油、化学、塑胶、塑料,金属、非金属以及信息技术业,即泛制造业。上述四大行业分别拥有357 家、214 家、164 家和160 家上市公司,合计占全部上市公司的43.43%。上市公司行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总体反映了现阶段我国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第三,我国上市公司地理分布数量情况,基本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按照行政大区分布,1990 年以来每年新上市公司地理分布情况变化如下:

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华北:河北、山西、内蒙古、北京、天津;

华东: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上海;

华中:河南、湖北、湖南;华南:广东、广西、海南;

西南: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重庆;

西北:新疆、陕西、宁夏、青海、甘肃。

就覆盖面而言,我国上市公司已分布在除台湾外的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区域分布的增长趋势看,由东向西逐次递增,东部地区具有带动作用。在地区分布上,华东地区上市公司823 家占全部公司的比例为40%,西北地区116 家,占全部公司比例的5.62%,基本反映了区域经济市场化程度差异。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伊始,上市公司主要来自经济最发达的华东及华南地区,一方面这两个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具有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另一方面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中西部上市公司数量占比也在不断提升。总体来说,上市公司年递增数量、分布状况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市场化程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截至2010 年底,浙江、山东、江苏、上海、广东、北京的上市公司分别有186 家、125 家、168 家、177 家、296 家以及165 家,分别占当年上市公司总家数的9.02%、6.07%、8.15%、8.59%、14.36%、8.01%。

三、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结构分析

上市公司结构分析通常是以市场集中度指标来描述,包括资产、营业收入、利润和市值等指标的市场集中度分析。上市公司市场集中度状况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规模化、龙头化发展趋势。为准确反映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效果,分析上市公司的市场集中度情况剔除了金融行业上市公司。

(一)资产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如图2 所示,早期上市公司由于数量有限,代表性不强;1993~1999 年市场集中度不明显;2000 年以后随着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市场集中度特征逐步显现。2006 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资本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进入A 股市场,同时资本市场孵化功能进一步发挥,一批大型上市公司逐步成长起来,上市公司资产的市场集中度上升趋势日益显著。截至2010年底,前20%的上市公司总资产占全部上市公司总资产比例达到95.89%。

(二)营业收入集中度分析

如图3 所示,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自1999 年以后保持了持续稳定递增趋势。截至2010年底,前20%的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占全部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88.34%。

(三)利润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如图4 所示,利润的市场集中度曲线相对平滑,1999 年后开始稳中有升。值得注意的是,在2005 年和2008年前20%的上市公司利润占全部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比例都超过100%,分别达到107.49%和102.45%,随后都出现了向下波动。一是说明2005 年实体经济增长较快,随后两年金融类上市公司数量规模增长,对市场集中度有明显影响;二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实体经济增速减慢。

(四)股票市值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如图5 所示,前20%上市公司市值的市场集中度指标,与收入的市场集中度指标走势较为相似。2008 年以后市值集中度有所下降,一是表明实体经济受到了金融危机影响;二是中小板、创业板的快速扩容,以及大盘股与中小盘股的估值水平差异(中小盘股高市盈率),对市值的市场集中度产生了影响。截至2010 年12 月31日,前20%上市公司市值占全部上市公司市值比例为75.83%。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境内上市银行有16 家,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商业银行,从资产总量、股份总量、市价总值等指标看,16 家银行在境内证券市场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权重。2010 年年报显示,全部上市公司资产总计为85万亿元,总股本为3.3 万亿元,其中,16 家上市银行总资产合计为63.6 万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总资产的74.8%;股本总计为1.43 万亿元,占全部股本的43.24%。上市银行各项指标的市场集中度较高,既是特定历史阶段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总体来看,就市值水平而言,如图6 所示,我国资本市场已出现上万亿元市值的超大型上市公司,市值在百亿元、千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说明我国资本市场规模和效率已取得重大进步,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代表性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四、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质量分析

上市公司质量是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质量分析的指标一般关注资产状况、盈利能力、融资能力等方面,通过质量分析可以揭示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状况,同时体现了我国资本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作用,促进资源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集聚。金融类上市公司、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影响较大,本部分对其进行了分析。

(一)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分析

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分析,包括对上市公司总资产、净资产、总股本的状况分析。1990年以来,上市公司资产总量及平均总资产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

1990年以来,上市公司净资产及平均净资产值变化情况如图8所示。

1990 年以来,上市公司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变化情况如图9所示。

由上述各图可知,我国上市公司总资产规模和平均总资产水平、净资产和平均净资产值、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变化情况呈现大致相近的特征,即在2006 年后出现转折性变化,2005-2010 年总资产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5%,平均总资产水平则从2005年的53.02 亿元增至2010 年底的418.24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1.14%;2005-2010 年净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2.00%,平均净资产年复合增长率为30.35%。截至2010 年底,上市公司总股本达33184亿股,上市公司平均总股本达到16.09 亿股。1990-2005 年流通股占总股本的平均比例为36.14%,这一比例在2006-2010年达到了56.86%,增长57.33%,全流通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既包括代表即期盈利水平的营业收入、净利润指标分析,也包括代表成长性水平的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分析。

1. 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状况分析

1990年以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与平均营业收入变化如图11所示。

由图11、图12可知,整体而言,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总体保持持续增长趋势,2005 年开始明显增长提速。从指标上来看,2005-2010年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之和年复合增长率为34.52%,平均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3.50%。

自2000 年至今,平均净利润保持了35%的增速,高于同期规模以上企业平均净利润增速26%的水平。两项指标增速均高于同期GDP 平均10%的增长速度,反映了资本市场对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支持作用。

2. 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状况分析

1990 年以来,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如图13所示。

整体来看,1990-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平均每股净资产从1990年的1.85元/股上升到2010 年的5.35 元/股,年复合增长率为4.37%,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每股收益缺少1990-1992 年的统计数据,1993~2002年大致是一个下降趋势,到2005年末平均每股收益为0.17 元/股,只有1993 年0.51 元/股的1/3。这与股权分置期间资本市场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有较大关系,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变。2005 年以后,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出现增长,2006-2010年,我国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41 元/股,大幅高于1993-2005年的0.30 元/股。净资产收益率与每股收益变化情况相似,即在2005 年之前呈现一路走低的格局,从1991 年高点时的59.82%下降至2005 年的2.21%,从2006 年开始逐渐回升,2006-2010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2.37%。

(三)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状况分析

1990年以来,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募集资金数量如图14所示。

我国资本市场股权融资规模在2005年以前相对保持较低的水平,2006 年实施股权分置改革的新老划断后,情况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随后推进发行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发行体制的市场化程度和股权融资效率。截至2010 年底,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共筹集资金超过38170 亿元。其中,通过首发A 股筹资19225亿元,通过配股筹集资金4215亿元,增发筹资14730亿元。

(四)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质量分析

截至2011 年6 月30 日,金融类上市公司共有37 家,其中,上市银行和上市证券公司各16 家,上市保险公司3 家,另有2家为信托公司;金融类上市公司总资产74.64 万亿元,占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78.08%;净资产4.69 万元,占上市公司净资产总额的37.8%;总股本1.53 万亿元,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43.87%。由于近年来金融企业估值水平降低,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逐年下降。截至6 月末,金融类上市公司总市值为5.48 万亿元,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比重下降为20.8%,接近历史最低水平。

2011 年上半年,金融类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7 万亿元,同比增加25.96%,占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15.11%,占同期GDP 的7.7%;实现利润5059.59亿元,占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50.68%。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净利润在保持增长的同时,对全部上市公司的贡献度也不断增强。从盈利能力来看,截至2011年6月30日,金融类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为32.99%,同期上市公司整体平均净利润率仅为9.6%;每股收益0.33元/股,高出上市公司整体平均值0.29元/股的15.51%。

(五)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质量分析

1990 年以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相关指标占上市公司比例如图15所示。

如图15 所示,1990 年以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指标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逐年提高,其中,总资产权重最高,净资产次之,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占比稍低。

从单项指标来看,截至2010 年12 月31 日,央企控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占全部上市公司的62.35%,低于总资产的77.21%。净资产占比低于总资产,与央企较为宽松的信贷环境有一定关系,如图16所示。

2010 年,央企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占全部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60.32%,低于净利润的66.28%,如图17所示。

五、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状况的经济相关性分析

上市公司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股票价格信号传导的宏观经济运行信息,其一般关注两组关系,股票市值与证券化率、GDP的关系,市值增长率、市盈率曲线与M2、CPI的关系;二是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反映的微观经济运行状况,通常是对比上市公司与规模以上企业 (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

(一)股票价格信号传导的宏观经济运行信息

本部分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1. 上市公司市价总值与经济证券化率、GDP的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证券化率通常被视为金融发达程度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上市公司市价总值与经济证券化率和GDP 的关系如图18所示。

国际上一般认为经济证券化率与该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市场化程度、金融化程度密切相关,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值通常显著低于GDP,低收入国家一般在20%~30%,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在50%,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其股市市值大体与GDP持平。全世界股票市场总市值与GDP的比例约为92%,美国、英国、日本等股票市场的市值占当地GDP的比例均超过了100%,韩国和印度市场也分别达到88%和70%。如图18所示,1990年以来,整体来看,我国证券化率不断提高,2000-2005年一度出现下降,但仍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2006 年以后,经济证券化率有较大幅度增长,2008 年金融危机前后有较大波动,但是仍然保持了中等水平,截至2010 年底,我国证券化率达到了76.17%。

2.上市公司市值增长率、市盈率曲线与M2、CPI 的关系

上市公司市值增长率、市盈率曲线与M2、CPI 关联度分析反映了资产价格与流动性的相关性关系,如图19所示。

为使几个指标在图形上的联动性更为明显,将M2 同比增长率放大100 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放大10倍后,可以看出,几个指标之间的联动性非常明显。M2 反映了货币供给量的宽松程度,其与市值和市盈率指标的联动性表明,资金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走势有较大的影响。

上市公司市值增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新增市值、估值水平提升和盈利水平提高而带来的价格增长,新增市值是和融资规模有关的,从前述数据可以看到,近期融资规模的增长比较快,尤其是2006-2007年以后,对市值的增加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估值水平的变化受资金推动的影响比较大,从图19可以看出M2同比增长率和全国居民价格消费指数都对估值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基本上是同步的,当然估值水平的变化对市值的变化影响也比较显著。而企业利润的增长对于股票市值的影响则没有那么明显,或者说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二)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反映的微观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本部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分析。

1.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及利润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较分析

1990 年以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及利润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关系如图20和图21 所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界定,近年来发生了多次变化。1998-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全部国有企业及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法人企业;2007 年开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 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2011 年纳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 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整体来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口径较广,工业类的上市公司也大都在这一统计口径内,因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相应财务指标均大于上市公司的相应财务指标。但1990 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的相应财务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显著增高—利润总额占比从 1990 年的不到 1%上升到2009 年的38.61%,营业收入占比从1990 年的不到1%上升到2009 年的21.18%。

其中,利润占比显著高于营业收入占比,说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从增长趋势上看,由于上市公司中也以工业企业为主,而且大部分都超过规模以上企业的标准,其代表了经济中最具竞争力的部分,因此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保持了一致的形态;从绝对增速上看,上市公司的水平要略高一些。选取煤炭开采和采选业的上市公司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如图22所示。

总额的40.47%,高于营业收入占比的22.41%,表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强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上市公司行业中的信息技术业进行比较,如图23所示。

如图23 所示,截至2010 年,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15.93%,高于营业收入占比的9.11%,表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显著强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水平。

2. 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融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较分析

1990 年以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融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关系如图24所示。如图25 所示,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长率和GDP 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很强,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与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增长率关联度也较高,一方面存在企业为了融资而释放利润;另一方面企业融资后也促进了企业净利润的增长。

六、结语

综上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在国民经济中已具有重要的战略影响,基本代表中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导向、发展导向的中国经济改革中,资本市场不仅承担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培育、孵化作用,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在新的历史阶段,资本市场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支持上市公司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中,继续发挥以下5 个方面战略影响力:一是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支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发挥资本市场促进企业重组的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发挥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功能,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于创新国家建设;四是发挥上市公司治理规范、信息透明的制度优势,推动我国企业深化改革、完善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五是形成激励价值创造、回报股东、促进公平正义的企业发展机制,促进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建设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安青松.公司转型:中国公司制度改革的新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2]朱宝琛.安青松:良好的公司治理是资本市场价值投资源泉[N].证券日报,2012-11-17.

[3]安青松.我国上市公司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金融,2012(12).

[4]郭玉志.安青松: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创新仍有较大空间[N].上海证券报,2013-7-12.

(编辑:周南)

猜你喜欢

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影响力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从“魏则西事件”看“细胞免疫疗法”行业发展状况
资本市场对证券分析的影响研究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现实意义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