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籽油及茶皂素复合提取工艺研究

2014-04-29王晓琴黄伙水陈明陈晓旭

热带作物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果胶酶

王晓琴 黄伙水 陈明 陈晓旭

摘 要 采用果胶酶开展水酶法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工艺研究,单因素实验探索酶量、作用温度、作用时间、料液比等对油得率及副产物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心组合试验,进行响应面分析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为R=-61.384+0.719A+2.994B+4.829C+3.475D+0.015AB+0.075AD+0.045BC+0.065BD-0.122A2-0.040B2-0.913C2-0.663D2;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45 ℃、 酶解时间3.8 h、 料液比1 ∶ 5.3(g ∶ mL)、果胶酶添加量7.3 mL(0.2%),验证试验茶叶籽油得率为27.0%,为茶叶籽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茶叶籽油;水酶法;果胶酶;茶皂素;响应面分析

中图分类号 TS225.16 文献标识码 A

2009年茶叶籽油被中国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Guo等[1]报道其主要含有20种脂肪酸,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为51.06%,主要为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7.86%,主要为亚油酸;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20.67%,主要为棕榈酸和硬脂酸。另外茶叶籽油中富含多酚及生育酚(VE)等,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可见,茶叶籽油是一种可以与橄榄油媲美的食用油脂[2]。

水酶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提取工艺,“绿色、安全、高效”,在黄粉虫、花生、核桃、葡萄籽、橄榄等多种油料开发研究上已见报道,表明其对油料作物综合开发具有突出技术优势,可以提高油脂品质[3-9]。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及果胶组成,采用降解酶破坏油料细胞壁结构,可促进细胞中油脂释放。纤维素酶应用于水酶法提取茶叶籽油笔者已做探索[10],本研究采用果胶酶开展茶叶籽油提取工艺分析,单因素试验探索不同条件对油得率及副产物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心组合实验,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建立茶叶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数学模型,旨在为茶叶籽综合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样品材料:铁观音茶叶籽,采自安溪茶园。

试剂:果胶酶,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无水乙醚、硫酸:国际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北京宗荣宝科技有限公司;香兰素、香草醛:阿拉丁公司。

主要仪器:DF-I集热式磁力搅拌器:江苏省荣华仪器制造有限公司;RE52CS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SHZ-D(III)循环水式真空泵:上海贺德实验设备有限公司;V-1200型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提取工艺流程 茶叶籽→干燥→去壳→脱衣→粉碎→称量→灭酶→冷却→酶解→二次灭酶→

油样→抽滤→称重

离心→分液

废弃液→茶皂素浓度及体积测定

1.2.2 单因素实验 果胶酶量对油得率和茶皂素得率影响:固定料液比为1 ∶ 4(g ∶ mL)、酶解温度45 ℃、酶解时间2.5 h,考察1、4、7、10、13 mL果胶酶酶溶液(0.2%)对油得率的影响,同时对提取工艺副产物茶皂素得率进行测定。

料液比对油得率和茶皂素得率影响:固定酶用量7 mL、 酶解温度45 ℃、酶解时间2.5 h,考察料液比(g ∶ mL)1 ∶ 2、1 ∶ 3、1 ∶ 4、1 ∶ 5及1 ∶ 6对油得率的影响,同时对提取工艺副产物茶皂素进行测定。

温度对油得率和茶皂素得率影响:固定酶用量7 mL、料液比1 ∶ 4、酶解时间2.5 h,考察酶解温度35、40、45、50、55 ℃对油得率的影响,同时对提取工艺副产物茶皂素进行测定。

酶解时间对油得率和茶皂素得率影响:固定酶用量7 mL、料液比1 ∶ 4、酶解温度45 ℃,考察酶解时间0.5、1.5、2.5、3.5、4.5 h对油得率的影响,同时对提取工艺副产物茶皂素进行测定。

1.2.3 中心组合实验 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确定中心组合实验因素与水平,见表1。

1.2.4 测定方法 得油率/%=×100 (1)

其中:m1—提取的茶叶籽油质量(g)

m2—茶叶籽粉质量(g)

茶皂素测定采用香草醛一硫酸法[11]。

茶皂素/%=×100 (2)

其中:C—通过标准曲线由吸光度计算出此时茶皂素的浓度

V—测定时吸取的体积数

N—稀释倍数

M—被测样品重量

1.3 数据分析

采用软件Excel 2007和Design Expert 7.1.6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果胶酶用量对茶叶籽油和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由图1可知,随着果胶酶量增加,细胞壁降解程度加大,茶叶籽细胞中的油脂更多被释放出来,油得率在酶溶液1~7 mL呈现逐渐上升,在酶溶液添加量为7 mL时,油得率达到最大值24.5%,酶量继续增加导致底物相对减少,油得率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在不同酶量条件下脱脂茶叶籽饼粕中所含茶皂素得率变化较小,随着反应酶量的增加,茶皂素得率曲线近似表现为一条逐渐上升的直线,变化幅度不大但趋势明显。因此,选择加酶量7 mL为最佳条件。

2.2 酶解温度对茶叶籽油和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由图2可知,随着反应温度增加,油得率先逐渐上升,酶解温度为45 ℃时,油得率达到24.2%,随着反应温度的继续增加,油得率又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不同温度条件下脱脂茶叶籽饼粕中所含茶皂素得率存在变化,随着反应温度的增加,茶皂素得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变化幅度较小。

2.3 料液比对茶叶籽油和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由图3可知,随着料液比的改变,浆料得以稀释,酶与底物接触面积增大,作用效果明显提高,在料液比为1 ∶ 5时油得率达到最大值;而当继续增加反应体系内水分含量时,底物浓度变低,致使酶解效果减弱从而油得率下降;不同料液比条件下茶皂素得率变化幅度较大,当增加反应体系水分时,发挥了水浸法提取茶皂素的作用,料液比在1 ∶ 5、1 ∶ 6情况下茶皂素得率提高较大,最高达到9.4%。可见料液比适宜控制在1 ∶ 5。

2.4 酶解时间对茶叶籽油和茶皂素得率的影响

由图4可知,随着反应时间增加,油得率呈现出先逐渐上升,当反应时间达到3.5 h,油得率接近最大值,随着反应时间继续增加,油得率较为稳定;在不同反应时间条件下茶皂素得率整体偏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茶皂素得率曲线呈现上升趋势,但没有出现峰值。为缩短时间、降低能耗,酶反应时间取3.5 h为宜。

2.5 中心组合试验结果分析

以茶叶籽油得率为响应值,应用 Design Expert7.1.6软件对中心组合试验29组试验数据(表2)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分析,得到茶叶籽油得率与各因素变量的二次方程模型为:

R=-61.384+0.719A+2.994B+4.829C+3.475D+0.015AB+0.075AD+0.045BC+0.065BD-0.122A2-0.040B2-0.913C2-0.663D2

其中,R代表茶叶籽油得率预测值,A代表酶量,B代表反应温度,C代表反应时间,D代表料液比。

对以上回归方程进行回归系数的估计及方差分析(表3),料液比和反应时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 1),酶用量对茶叶籽油得率的影响显著(p<0.05),且二次项对茶叶籽油得率的曲面效应极显著,p值均小于0.000 1,交叉项对得率的影响也较显著,p值均小于0.05。

决定系数 R2=0.979 3,即回归方程中所有自变量的变化可以解释97.93%的因变量变化,调整后的R2Adj=0.963 7,说明方程模型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从表3分析结果来看,整体模型p<0.000 1,表明该二次方程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失拟项不显著,说明该方程与试验的拟合度较好。因此,可以用该回归方程代替试验真实点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为了进一步确定果胶酶提取茶叶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对拟合的方程分别求4个变量的一阶偏导,并令其值为0,得到如下四元一次方程组:

0=0.719+0.015B+0.075D-0.244A

0=2.994+0.015A+0.045C+0.065D-0.080B

0=4.829+0.045B-1.825C

0=3.475+0.075A+0.065B-1.325D

对上述方程组求解可得最佳工艺实际参数为:酶解温度45.19 ℃、酶解时间3.76 h、料液比1 ∶ 5.25(g ∶ mL)、果胶酶添加量7.33 mL(0.2%)。在此优化条件下,茶叶籽油得率的预测值达到27.11%。为验证该工艺条件的可靠性及预测值得准确性,按照以上条件结合操作可行性进行3组验证试验,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相对误差只有0.4%。

3 讨论与结论

果胶是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果胶酶通过降解果胶从而破坏细胞壁结构,有助于油脂等物质提取。温度对酶促反应的速率影响较大,包括影响酶的稳定程度、酶与底物的结合,酶和辅酶的结合等[12]。当温度高于45 ℃,较高的温度会抑制酶活性,从而导致油得率下降。在料液比为1 ∶ 2、1 ∶ 3的情况下,可能因为浆料粘稠度大,酶与底物接触不充分,由于过高的底物浓度,2个或者2个以上的底物分子分别占据酶分子部分的活性点,从而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12]。采用果胶酶对茶叶籽油及茶皂素进行提取,单因素试验表明可实现综合开发,中心组合试验以及响应面分析对该工艺进行优化,最佳工艺条件是酶解温度45 ℃、酶解时间3.8 h、料液比1 ∶ 5.3、果胶酶添加量7.3 mL(0.2%)。在此优化条件下,验证试验茶叶籽油得率平均为27.0%。 本研究结果表明,果胶酶在茶叶籽油及茶皂素水酶法提取工艺具有一定应用潜力。在茶叶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中,采用果胶酶油脂得率略高于纤维素酶(23.8%)[10]、中性蛋白酶(26.1%)[13],然而其降解体系水油乳化现象严重,清油难以分离,制约其在水酶法提取油脂工艺上的推广价值,需要进一步探索解决破乳问题。

参考文献

[1] Guo H, Zhou JP, Luo JW. Determin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of fatty acids from tea seed oil[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ric.&Life Sci.), 2010, 36(2): 212-220.

[2] 曾益坤. 茶叶籽制油及综合开发利用[J]. 中国油脂, 2006, 31(1): 69-71.

[3] 张立佳, 张建新,王临宾. 水酶法提取黄粉虫油工艺优化[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0, 36(1): 168-170.

[4] 江利华, 华 娣, 王 璋,等. 水酶法从花生中提取油与水解蛋白的中试研究[J].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9, 35(9): 147-150.

[5] 史双枝, 刘忆冬, 李 疆,等. 水酶法同时提取核桃仁油脂及水解蛋白的工艺研究[J].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0, 25(1): 131-135

[6] 罗勤贵, 李 劲, 欧阳韶晖,等. 水酶法提取核桃油工艺的研究[J]. 中国食品学报, 2008, 8(6): 58-62.

[7] Szydlowska-Czerniak A, Karlovits G. Effect of enzymatic and hydrothermal treatments of rapeseeds on quality of the pressed rapeseed oils: partⅡ. Oil yield and oxidative stability[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10, 45(2): 247-258.

[8] Szydlowska-Czerniak A, Karlovits G. Effect of enzymatic and hydrothermal treatments of rapeseeds on quality of the pressed rapeseed oils: Part Ⅰ. Antioxidant capacity and antioxidant content[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10, 45(1): 7-17.

[9] Hadj-Taieb N, Grati N. Optimisation of olive oil extraction and minor compounds content of Tunisian olive oil using enzymatic formulations during malaxation[J].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2, 62(3): 79-85.

[10] 王晓琴. 水酶法提取茶叶籽油及副产物茶皂素工艺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1, 26(11): 78-82

[11] 傅春玲, 洪奇华, 阮 辉, 等. 茶皂素定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 杭州大学学报, 1997, 24(3): 239-241

[12] 郑穗平, 郭 勇, 潘 力. 酶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144-145

[13] 王晓琴. 响应面分析水酶法提取茶叶籽油工艺优化研究[J]. 中国粮油学报, 2013, 28(5): 40-43.

猜你喜欢

果胶酶
试析果胶酶的生产和应用
微生物果胶酶的研究进展
果胶酶在果蔬汁加工中的应用
白屈菜多糖果胶酶提取及脱色工艺的优化
加拿大批准两种果胶酶
海洋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果胶酶的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果胶酶酶解红枣制汁工艺的研究
果胶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果胶酶澄清柚子汁工艺条件研究
高压浸渍果胶酶与Ca2+的软罐装油桃保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