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失之间跌宕起伏

2014-04-29牛梦笛

博览群书 2014年3期
关键词:舌尖题材纪录片

牛梦笛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名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前些年,中国纪录片一直在生存线上徘徊,这一小众产业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有一群对纪录片有着满腔热血及伟大理想的人们,用自己仅有的一些积蓄和满满的热情拍着记录并制作着属于一个家庭的相册,属于这个国家的记忆,属于全人类的智慧。

2013年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起伏跌宕,“纪录片热”持续升温,这一现象不仅意味着纪录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更表明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选择正在逐渐改变。纪录片使中国人重新回顾自己的历史、重新认知自己的文化,也使中国人更深刻地看待社会现状、发现自我价值。

突破“小众化”边缘

纪录片突破“小众化”的边缘印象,回归电视主流平台一直是中国纪录片这些年发展的方向。如今,这个诉求在电视节目市场化下正被逐步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12年,由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的大型生活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纪录片热潮。这部总共7集的纪录片,展示了我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以及食物给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各方面的影响。通过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国人第一次了解到特色食材与美食之间微妙和特有的融合;并第一次认识到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与此同时,这一刻,美食和舌尖相关的一切仿佛都猛然苏醒,介绍本地特色的美食节目相继开办、网站上纷纷评选出国内最值得一尝的小吃、“舌尖”二字一时间成了最热门的网络用语之一。

而这部纪录片的意义远不止此,和《话说长江》《大国崛起》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纪录片一样,《舌尖上的中国》再次以纪录片的形式触动了国人的神经,并以此让我们看到了纪录片在中国的春天。它把纪录片带进了大众的视野,成功地为社会设置了话题议程。

2012年,中国纪录片突破“小众化”边缘,通过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纪录片产业骤然升温,人们的眼光纷纷投向此处。与此同时,中国纪录片领域产生了《故宫》《超级工程》《春晚》等品质上佳的作品;单从央视的广告收入来看,从2011年开始呈逐年迅速增长趋势,2013年超过4亿元。

这一年,中国纪录片开始突破“小众化”边缘。这一年,是国内纪录片市场化发展最为明显的一年。无论是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力度,还是电视台及新媒体的需求量,以及产业资源整合的步伐,都较前明显加速,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跨越“高大上”题材

长期以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大多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大型机构摄制的宏大题材作品,如《故宫》《大国崛起》《公司的力量》等;另一类是由电影电视人个体摄制的小成本制作,大多反映城市、农村边缘群体和特殊人群的生活现状,如《八廓南街16号》等。

相比国外纪录片题材上的多样性,国产纪录片题材相对狭窄。

对于目前中国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59.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题材单一,不能满足更多观众的收视需求”;59.3%的人希望纪录片不要一味地追求宏大叙事或猎奇等边缘化生存,要贴近大众生活;还有39.1%的人选择“精英化倾向严重,过于高高在上”。通过调查数据很显然能看出,受众想要看到的纪录片,是要真实地记录生活、记录社会,其中心、焦点理应是人。纪录片应该找到走向草根的路子,不能那么高高在上和学术化,简单和通俗的方式才是民众所接受并喜欢的。而题材方面,不应仅限于社会新闻,国外纪录片的路子就很广,有服装的、学术的,甚至有追星方面的。

因此,当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如横空出世,将观众带入审美的通感愉悦,重新激起了国人对纪录片的热情。此后,国产纪录片开始跨越“高大上”的题材,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细节。

2013年,中国国产纪录片虽然没有一部像《舌尖》那样火遍大江南北的片子,但也不乏经典之作:《中国皇帝在卢浮》《国家大剧院》《丹顶鹤》《魅力印度尼西亚》《魅力希腊》《青歌赛》《京剧》《来自弗吉尼亚的故事》《发现肯尼亚》、《丝路》《扎溪卡的微笑》《习仲勋》《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影片。这一年,中国纪录片的创作题材更加多元化。

其中,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播出后,引发了不少人的文化共鸣。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一叶一水,一杯茶就这么泡出来了,可这看似简单的一杯茶,背后凝结了多少劳动者的汗水?纪录片《茶》讲述了源自中国的一片小小茶叶,如何改变了世界的贸易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摄制组穿越了大半个地球,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关于茶叶的故事。

纪录片不需要太高深,电视的受众本身就不可能是所谓的精英群。因此,我们的纪录片不应再局限于那些固有的题材和领域,更有理由去拓展和延伸。

纪录片是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见证者,承担着厚重的历史命运,纪录片应该是有自觉发现的思考,有成熟思考的表达;同时,纪录片在表达文明、历史这一宏大的题材时,应从微观细节入手,摆脱长久以来,“高大上”的光环。

未来:任重道远

这一年,国产纪录片开始突围;这一年,国产纪录片创作开始崛起。

这一年,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在得失之间,跌宕起伏。

这一年,国产纪录片缺失之中,又收获颇丰。

这一年,国产纪录片现实题材创作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

中国纪录片创作呼唤持续的精品力作。当前优秀的中国纪录片作品以历史人文题材居多,而引自海外的作品则以自然类为盛。我们急需反映现实生活、现实社会的优秀纪录片;同时,我们也不能对反映现实作狭义理解,仅将其归为呈现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社会边缘的内容。现实生活是丰富的,普通人的生活与梦想、一个群体的变迁、婚姻健康养老问题、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都可成为题中之义。在当下这样一个剧烈转型变革的年代,现实题材作品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时代中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弥合与整合复杂的价值鸿沟和碎片化价值取向,有助于为岁月流转与变迁存照。

2012年热播的现实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近年来该题材作品中难得的佳作,其在内容生产、产业效益、社会文化话题引领、国际传播等方面彰显了中国纪录片的实力。但2013年,虽然也有前述诸多包括现实题材作品在内的纪录片热播,中国纪录片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依然保持了发展势头,但单部作品的影响力却远不及《舌尖上的中国》。“后舌尖”时代,中国纪录片呼唤持续的精品力作创作。作为对外传播国家形象与文化魅力、对内提升民众认知与审美素养的电视纪录片,其创作需要不断砥砺、不懈努力。

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全国院线放映新片317部,其中国产片241部,票房达到170多亿元。这一年国产电影纪录片产量为15部,比2011年减少了42%,进入院线市场的仅有2部。

从数量上看,电影纪录片占年度发行放映国产片的0.8%。从票房上看,两部纪录片总票房为130万元,还没有一部热门电影一天的票房多。最近上映的《狄仁杰2》,在全国公映的首日零点场票房达220万元。

去年进入院线的纪录片,一部是关于索马里海盗的《索马里真相》,另一部是为纪念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创作的《仰望星空》。《索马里真相》拍摄于2010年,投资约200万元,票房127万元。在2012年3月上映时,全国放映场次不足万场,观众4.7万人次,也就是说场均观众不足5人。《仰望星空》同样在3月上映,实际上仅有一些配合活动的放映,票房仅3万元。

《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片的热播带动了纪录片在中国全面升温,但纪录片电影的产量和票房依然难堪。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170亿元,纪录片票房仅130万元,不如热门电影一天的票房。

多方面的数据显示,国产纪录片仍然在艰难中顽强地生存者。纪录片往往不像电影那样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所接受,加之其反映的主题往往引人深思。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海外市场,纪录片一直都处于一个小众的状态。

虽然,这一年,国产纪录片的热播唤起了纪录片产业的回暖,同时,也给不少独立纪录片人足够的信心。然而,市场的形成、资金的运转、体系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国产纪录片的发展,才刚刚开始,人们只是刚刚从一场凛冽的寒风中嗅到了一丝花开的芬芳。

而未来,纪录片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舌尖题材纪录片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信息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