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解读

2014-04-29李响

中国市场 2014年13期
关键词:民族体育奥林匹克

李响

[摘 要] 体育一直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题材,然而国产体育类电影能被人们记起的却寥寥无几。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电影更是深深烙下了那段深埋中国奥运的记忆。《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展现了国人的民族体育精神。

[关键词] 体育电影;奥林匹克;民族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影片还原了我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于1932年代表中国到美国洛杉矶参加奥运会的历史。《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以东北沦陷、日本统治东北三省为背景以刘长春舍家出逃通过重重阻力最终踏上美国奥运会的征程为主线索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运动员在面对国破家亡时不畏权势拒绝代表伪满洲国服务并决意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故事。

在那样一个中国人饱受西方人歧视、凌辱的年代“东亚病夫”的外衣一直被屈辱的披在中国人民的身上而体育运动的衰弱更是被西方人看成是“东亚病夫”因而在那个年代体育运动、武术、比赛等竞技项目常被用来与国家荣辱联系在一起。影视作品传奇人物李小龙、黄飞鸿、陈真等均是竞技类比赛中的突出人物并与其爱国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影片以史励“今”凸显了刘长春超越民族危亡的阴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超越自我的奋斗历程并以小衬大体现了中华民族普通人的体育精神与爱国情怀。

2 体育电影定位及民族体育精神解析

电影以直观的艺术形式给观众以视觉冲击,是一种最主要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在数字通讯技术腾飞的今天,电影随着网络的普及而成为一种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电影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传播媒介,也必然会因可以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而被国家广泛利用,观众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影片中的价值观念,并逐渐构建出主流意识形态下的文化认同。体育作为电影的重要题材之一,多以某种体育竞赛为基调,展现主人公的体育情怀与个性魅力,并通过影片宣传体育精神,而很多跨国体育题材的影片则更多的体现一种爱国精神。体育电影主要以故事情节的方式展开,它不仅是对体育的简单介绍以及竞赛的场面展现,更主要的是强调体育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倡导爱国、进取、公平、公正,并通过影片中主人公树立的榜样作用,促进体育人文精神的养成。

任何时代的体育总是一定时期民族文化的反应,并伴随着各具特色的发展和存在方式。各民族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民族体育文化,并展现了不同的体育精神。体育自有了奥林匹克以后,足球、篮球、乒乓球、跑步等体育项目成为国际化的运动项目,并通过奥运竞技而成为一种集政治、经济、文化竞技等于一体的文化方式,它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更是各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体育竞技的过程中,不仅传播着承载者的文化意识、信仰、精神面貌,奥运会也成为了一种象征公平、公正、勇敢、尊严的文化。而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不仅与奥林匹克精神融为一体,更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民族体育精神往往是与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解释为在参加国际体育比赛的过程中比赛选手展现出的维护祖国荣誉、体现祖国精神,并通过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民族体育精神狭隘上也可以解释为一种爱国精神。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可以简单的概括为:“祖国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挑战极限的英雄主义精神。”[1]

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中的主人公刘长春为追求生命的尊严,把自身的荣辱与尊严和民族自觉、爱国精神融合在一起,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即使知道自己无法出线也仍然要维护祖国尊严,最终完成了一次虽败犹荣的奥运征程。刘长春的这种追求卓越的生命实践与奥林匹克所体现的人文精神融为一体,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礼赞,在他身上闪现的“中国脊梁”的光环不仅仅体现在刘长春一个人身上,在中华民族崛起的今天,这种精神同样体现在像刘长春一样的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

3 主人公民族体育精神解读

3.1 以小见大,体现爱国情怀

1840年以后我国开始了屈辱的百年历史,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育难以繁荣昌盛。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伪满洲国的成立使得作为在夹缝中生存的刘长春要想完成奥运征程,必须冲过两个大的障碍,第一个是日本关东军企图通过强迫刘长春以伪满洲国的身份参加奥运会而使得自身在东北的殖民统治合法化,第二个障碍是南京国民政府下令不派人参加第十届美国洛杉矶的奥运会。影片通过这两重障碍展开,把刘长春的坎坷命运与民族危亡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血性男儿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冲破重重阻碍,坚忍不拔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以一种爱国的文化自觉,实现了与奥运精神的完美结合。刘长春在历史的进程中只是一个小角色,出身贫微,母亲早逝,父亲为小鞋匠,但他以“位卑不敢忘国忧”的爱国品质以及对于自身目标的追求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站在奥运征程的历史性壮举,这一实现不仅是刘长春对于个人的超越,同时也是民族尊严的宣言以及奥林匹克精神的超越。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一部主旋律的历史体育题材的电影,该影片树立了一个中国田径健儿的硬汉形象。在面对日本关东军的胁迫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不参加奥运会,影片中对于酷爱跑步、把跑步当成生命的刘长春此时的选择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对跑步梦想的追求,这时的民族性凌驾于个人追求之上,民族的血性与对跑步的入魔造就了一个血性的刘长春。

3.2 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英雄主义精神

7月8日,刘长春赴在教练宋君廷陪同的陪同下登上了赴美国洛杉矶参加奥运会的威尔逊总统号游轮,宋君廷的一句“从今天起,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这可是我们中国人破天荒第一次”引出了此次征程的艰巨任务,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代表了四万万中国人想要扬眉吐气,扔掉“东亚病夫”的强烈愿望,刘长春必须完成个人角色的转换,从一个跑步运动员的角色转换成受西方欺辱而想要扬国威的中国人,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超越自己。影片中有好几个镜头是刘长春在空间有限的游轮上不顾风浪、日夜兼程进行大负荷的短跑苦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回忆与父亲告别时父亲的嘱咐以及与妻子的别离来体现刘长春的民族大义并以此来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在刘长春的眼里,跑就是他的生命,“我做梦都在跑,我真想变成马”成了他永不言弃的永久动力。

当刘长春在迈过了两道阻止他代表中国人上奥运战场的门槛后,他站在了张学良的面前,一个是背负“不抵抗”命令而受国人误会的爱国将领,一个是被诬陷为“汉奸”而被同学孤立的刘长春,两人虽地位、背景有着显著的差异,却有着相似的经历。两人的一拍即合不仅体现了两人在遭受国人误会的情况下依然以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两人的大无畏的民族情操。

而影片的高潮必然是刘长春的最后一跑。7月31日,在奥运会开幕式的百米预赛中未能进入前三而被淘汰出局,国民政府禁止其再跑,宋君廷教练劝其弃跑,在明知道失败结局的情形下,刘长春超越了自己,决定誓死一搏。他说:“我现在代表国家我来了,这是我们的第一次……难道就因为第一次失败,我们就应该受到蔑视和侮辱吗?难道我们只是为了取胜才来参加奥林匹克的吗?我们的国家正遭受着侵略,我们的民族正经受着战争的苦难,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比任何时候更需要骨气,更需要尊严,更需要奥林匹克!”掷地有声的回应鲜明的体现了刘长春的人物个性,虽然结局已然注定,但他的最后一跑为其短暂的一生谱写的卓越的章程。刘长春的参与架构了中国与奥林匹克的桥梁,是中国奥运史上的意义也是永恒的。

3.3 平凡人的民族情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从头至尾讲述的都是1932年刘长春一个人在教练的陪同下参加奥运会的过程,在其赶赴美国的过程中有几个镜头在此我不得不提一下。

镜头一:刘长春赴美前化妆成一个商人与父亲道别,在伪满汉奸的监视下,他父亲语意双关的向儿子嘱咐:“跑到哪儿,也不能跑到日本人那儿做汉奸。”为刘长春的爱国情怀的民族大义之情的来源做了铺垫,这是一种扎根在中国土地上的一种爱国情怀。

镜头二:是火车站与妻子道别的场景。刘长春在与父亲到晚别后坐上了去往南方的火车,妻子在听说丈夫回来过后立马跑到火车站抱着被子寻找丈夫的镜头,但是他们只能无言的对视,当火车徐徐的驶出车站时,妻子对着远去的火车喊道“我们有孩子了”,场面感动而凄凉。这一镜头不仅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她对丈夫跑步的支持。

所有这些镜头都是以刘长春以外的普通中国人为铺垫展开的,影片紧紧围绕爱国这一中心展开,以普通中国人的民族自觉的重心。在那样一种历史基调的背景下,结局早已注定,但是中华民族的奋斗之情绝不会熄灭,即使在最后很可能失败的情况下,刘长春还是决定放手一搏,他搏的不仅仅是自己赛跑的梦想,他搏的还是民族的尊严。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虽然在体育类电影中并不突出,情节也并不曲折跌宕起伏,但是其影片的意义却远大于电影本身。

参考文献:

[1]郑国华,程其练,刘媛媛.中华体育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北京奥运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

[2]黄式宪.中国人的奥运梦及民族尊严之觉醒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J].电影艺术,2008(321).

[3]陈峰.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谈奥林匹克教育[J].电影文学,2010(17).

猜你喜欢

民族体育奥林匹克
论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头脑奥林匹克
论民族体育与校园文化
近十年中国传统射箭竞赛情况调查
全民健身背景下民族体育的发展研究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如何有效实现民族体育融入现代中学体育教学
头脑奥林匹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