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肤源流之考证

2014-04-29马振友张广中丁侃邓丙戌

中国美容医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腠理真皮黄帝内经

马振友 张广中 丁侃 邓丙戌

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是人体的天然外衣。健康的皮肤不仅能完成复杂的生理功能,还能直接体现人体美感,使人荣光焕发,富有健康活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审美观念深入人心,因此皮肤的保健与美容、皮肤病的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治病求源,本文通过查阅我国各代典籍,对中国传统医学、西医关于“皮肤”的源流进行了探析,现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讨论。

1皮肤溯源

1.1肤源流:甲骨文、,是膚的初文,其义有二:义一释为饭器,从皿,读盧(lú);义二释为膚之初文,从肉[1]。籀文膚为、、、、 ,有臚、膚两种写法。《说文解字》:“臚,皮也,从肉,盧声。[2]”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人曰臚,兽曰皮。”即动物为皮,人为臚。《正字通》:“《说文》臚,从肉,盧声。孙氏力居切,籀文作膚,义同音別,二文宜竝存。臚音盧,膚音趺,皮膚通作皮臚,臚傳必不可言膚傳,鸿臚必不可称鸿膚,各从其类,則音义两无殽互。”[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字皮膚从籒文作膚,膚行而臚废矣。”[4]臚与膚分开,人则专用膚(肤)字。《荀子·荣辱》:“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膚理辨寒暑疾养”。[5]《墨子·修身》:“畅之四肢,接之肌膚,华发隳颠……。[6]”提到膚、发名词。

目前发现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记载在帛书上,约公元前500年成书,可见到用“肤”字。“□阑者方”第十五治方:“□□者,靡□□以□,以汁傅,产肤。”第十六治方:“般者,□□令灰,以□,□如故肤。”[7]两方缺字太多,两处出现“肤”字,从残存字中可理解为磨擦法治疗瘢,使皮肤生长,磨后用药汁包敷,经治疗后瘢消退,皮肤像原来一样,恢复如正常。

1.2 皮源流:皮可见于金文、和石鼓文 ,表示用手剥皮,系指动物之皮,有毛的为皮,去毛的为革,为后世皮肤病学皮字的起源。《五十二病方·肠穨》记述:“穨,先上卵,引下其皮……[7]”是对穨(腹股沟疝)施治的描述,“引下其皮”是待疝体复原后,将上移皮肤向下牵引。说明不晚于《五十二病方》,“皮”已作为人体的医学名词在使用。“皮”字大规模使用见于《黄帝内经》。

1.3皽源流:皽(zhāo,zhan)是古代皮肤专用名词之一。《礼记·内则》:“濯手以摩之,去其皽。”郑玄注:“皽,谓皮肉上之魄莫也[8]。”(注:莫,即膜也)皽为皮肉上的薄膜,位于最外层。聂会东1897年的《皮肤证治》在英译中沿续为西医学名词使用,记述解剖时称:“皮分为皽及腠,腠又名真皮……”。[9]但据查1897年前中医古籍文献,并未见使用“皽”字。

1.4腠源流:腠是古代皮肤常用名词之一。《仪理·乡饮酒礼》:“其牲,狗也……肺皆离,皆右体,进腠。”[8]郑玄注:“腠,理也。” 《五十二病方·白处》:“白,白者,白毋奏”,是对白处(白癜风)临床特征的描述。严健民考证:奏,即腠理,指皮肤的纹理[7]。腠为皮肤或肌肉的纹理,腠理为人体肌肤之间及脏腑中的空隙纹理。外连皮肤,为卫气津液和汗液等渗泄的通路,亦是气血津液流通灌注之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王冰注:“腠理谓渗泄之门。”[10]《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11]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为齐桓侯诊病:“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12]扁鹊看到齐桓侯内脏疾病在皮肤上的病理变化。《皮肤证治》:“腠又名真皮”,将真皮译作“腠”。

2皮肤源流及其生理与病理

《黄帝内经》是奠定中医学同时也是奠定中医皮肤病学理论基础的典籍,书中有65篇涉及皮、腠、皮肤、玄府、毛发、眉、毫毛、须、髭、爪甲等皮肤及附属器官生理病理的记述。记述皮肤与脏腑的关系,《灵枢经·本脏》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13]《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也曰:“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10]司外揣内,脏腑的病变会在皮肤上有所显现。《灵枢经·本脏》曰:“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13]指出皮之厚薄与脏腑关系十分密切。

记述皮肤的生理功能,《灵枢经·岁露论》指出皮肤与气候的关系:“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13]即是皮肤有防御外邪和调节体温功能。大凡人身的精气得以外达,主要是靠腠理,人体毫毛和孔窍均属腠理,表现为人身形壳只有皮易死,亦易复生,如汗不透则皮死,故病后则皮退,甚则毛脱,又甚则换爪甲,肉落骨痿,皆是大病所为的缘故。腠主司津液渗泄,即为皮肤吸收和排泄功能。汗孔又称气门,皮肤有辅助呼吸的功能[14]。

记述皮肤的病理变化,有汗、润泽、燥、皱、面焦、发坠、爪枯、毛瘁、不泽、颜黑等。《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10]百病之生最先出现皮肤症状,说明是皮肤病或内脏病的皮肤表现,即便是最轻微的小病也是如此。《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10]说明传染病(如麻风)可以引起鼻柱塌陷、疮疡溃烂。将汗腺及其开口称为“玄府”,《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浮肿是由于体内的水“上下溢于皮肤”所致,又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傅为胕肿”[10]。《灵枢经·刺节真邪》认为:“虚邪之中人也……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13]记述皮肤与经络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专篇论述了十二皮部,即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指出:“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开腠理。……肉烁□破,毛直而败。”又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10]这一理论与临床的结合集中体现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关于皮肤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中。

3皮肤解剖

“表皮”一词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翼方》(公元682年)卷第十七:“治暴风气在上,表皮作瘾疹疮方:煮槐枝叶以洗之,灸疮,火疮亦愈。”[15]我国第一部西医皮肤病学教材,系美国传教医师嘉约翰1873年编译的《皮肤新编》,该书仅叙述皮肤分三层,未做具体说明。第二部皮肤病学教材为美国传教医师聂会东1897年编译的《皮肤证治》,是齐鲁医学院校长兼齐鲁大学校长聂会东口译,尚宝臣笔述的[7],该书译自美国《Schamberg's Disases of the Skin》教材,1924年出版7版,是当时中国博医会和中华医学会通用教材,记述皮肤解剖:“皮分为皽及腠,腠又名真皮,于此论皮之处,宜兼论甲、毛、脂腺、汗腺等(见图1)。”[9]海贝殖和杨传柄1928年编订《皮肤病汇编》全国通用教材,将皽及腠改为表皮和真皮,表皮成自外胚叶,真皮成自中胚叶,皮肤组织学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层[16]。后来皮肤细胞当时为月罔,纤维为筋月罔,后分为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记述的皮肤附属器延伸到现在有毛发、毛囊、皮脂腺、外泌汗腺、顶泌汗腺、甲。

笔者广泛检索了皮肤病学教材、大型参考书、工具书,总结见表1。

对皮肤有两种学说:其一皮肤由表皮、真皮构成;其二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构成。从胚胎学而论,外胚层发育成表皮,中胚层浅层发育成真皮、深层发育成皮下组织,成就了三层学说。皮肤多数厚度为0.5~4mm,因部位不同有所差别,指表皮和真皮而言,而皮下组织可达十几厘米,从分离人和动物皮肤可看到,不管皮下组织有多厚,分离的只是表皮和真皮,因此笔者认为两层学说较科学,考虑历史及现状和国际分类,可分为狭义皮肤为两层、广义皮肤为三层。

4皮肤生理

1897年的《皮肤证治》开始记述皮肤生理,认为皮肤有保护、感觉、调节体温、呼吸、吸收、分泌功能[9]。其认识不断得到完善,海贝殖认为皮肤体现人的心理功能,苏联皮肤科教材受巴甫洛夫影响,称有精神作用。王光超认为皮肤促使酪氨酸氧化黑色素,合成维生素D3,其他还有认为皮肤有贮蓄、化学物质合成、血液循环等作用。1953年胡传揆记载皮肤与免疫有关,现已得到公认,并应用于皮肤病的诊疗。认知经不断地发现和整合,现公认皮肤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吸收、代谢、免疫、调节体温作用。1956年前教材普遍认为有呼吸作用。早在1851年已被证实,皮肤与外界环境间存在氧气的交换,通过皮肤发生的呼吸占人体整个呼吸量的比例存在不同评价,氧的吸收低于1%~1.9%,二氧化碳排出为2.7%[16]。现《辞海》[17]、张学军等主编的《现代皮肤病学基础》[18]仍坚持皮肤有呼吸功能。

中医称汗毛孔为汗空、玄府、气门等,如《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10]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10]”。有中医学者认为,皮肤有辅助呼吸的功能[14]。

笔者认为,皮肤呼吸作用经科学验证确实存在,尤其是当皮肤大面积受损或受压时表现尤为突出,可致人异常痛苦,甚至死亡,建议应该继续将皮肤呼吸作用纳入皮肤功能之中。

5皮肤定义

综上所述,随着科学的发展及进步,人们对皮肤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显微到超微的过程,其功能也不断有新发现和整合。试定义与释义如下:皮肤(skin, cutis)简称皮,体表的被覆组织。公元前500年前用膚,《五十二病方》始用肤,《黄帝内经》始用皮肤。皮肤由表皮及真皮构成,与腔管黏膜互相移行,与皮下组织相连接。广义的皮肤还包括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吸收、代谢、免疫、调节体温和呼吸功能。

[参考文献]

[1]陈济.甲骨文字形词典[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4:121.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万卷出版公司,2000:344.

[3]明·张自烈,清·廖文英编,董琨整理.正字通[M].据清康熙九年(庚戌)序弘文书院刊本影印.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889.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67下.

[5]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32.

[6]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10.

[7]严健民编著.五十二病方注补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73-74,115,155-156.

[8]十三经注疏[M].上海:世界书局,1935:990,1468.

[9]聂会东.皮肤证治[M].上海:中国博医会,1906:1-2.

[10]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22,46, 60,62,198,221-222..

[11]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

[12]汉·司马迁撰.史记[M].2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2793.

[13]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7-88,131,141.

[14]徐宜厚,王保方,张赛英.皮肤病中医诊疗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10.

[15]唐·孙思邈.千金翼方[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08.

[16]海贝殖,杨传柄.皮肤病汇编[M].上海:中国博医会,1928:1-10.

[17]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344.

[18]张学军,刘维达,何春涤.现代皮肤病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9-259.

[收稿日期]2014-01-20

编辑/李阳利

增加文献标识码的通知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库规范》的规定增加文献标识码,以便于文献的统计与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文献标识码分类如下: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请作者、读者在投稿时务必根据以上分类注明该文献标识码。

猜你喜欢

腠理真皮黄帝内经
腠理玄解*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腠理部位当属半表及腠理病的治疗探析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腠理概念辨析及运用初探
烧伤变形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烧伤创面修复的可行性研究
急诊使用人工真皮覆盖修复指(趾)末节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生态环保让真皮标志产品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