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DP和人类发展视角下的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2014-04-29贾璐宇

中国市场 2014年33期
关键词:关系

贾璐宇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GDP的发展方式将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视为割裂的双方。随着环境隐性成本的上升,GDP的发展方式以不能适应环境对国情的新要求,而衍生于人类发展视角下的模式正好符合这一形势的要求。人类发展视角关注人可行能力的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它是基于目标来创造模式而非基于单纯经济增长这一工具,它也内在地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要求。在当下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分析GDP与人类发展视角下经济与环境关系的优劣,以及如何在人类发展视角下改善两者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GDP;人类发展视角;关系;环境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F224;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3-0150-03

1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拉动了GDP的高速增长,解放了资源和劳动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百废俱兴”的“旧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财富在短时间之内急剧地积累了起来,人民的物质生活得以极大地丰富。但这快速繁荣的背后,是以不断增长的环境和资源的压力为代价的,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与现阶段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一味地为了经济而发展经济,以环境资源为代价,会最终背离谋求发展背后所服务的最终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这迫使我们开始审视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反观现阶段发展模式对经济和环境关系的影响,找出更符合当下国情的更能服务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发展方式。

2 经济、环境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要谈经济与环境的关系,首先要明白两者之间的联系点,即经济与环境作用后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而这个目标就是改善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最大动力。笔者认为两者都是服务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不是为了经济而发展经济,为了环境而保护环境,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谋求人类的最大幸福。当然,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涵盖了诸多维度,包括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可行力的持续性,而这些维度又反过来要求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在追求经济与环境的最佳契合点时,要统一于它们最终的服务目标,这样才是有意义的。

3 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要找出与现阶段国情相适应,更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发展模式(工具),就有必要在这个目标下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与统一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从短期来看,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是矛盾的,对于致力于环境可持续的资源必然会从投入于经济发展的资源中扣除,但长远看来,环境的可持续会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发展会保证环境继续地可持续发展,所以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的关系有三个阶段,是由我国不同时期的国情所决定的:

(1)“GDP发展至上”的功利掠夺式经济环境关系——此阶段的经济发展类型主要是依赖于资源的开发与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它不关注环境的可持续性,只着眼于GDP的快速增长,将经济增长作为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唯一衡量指标,而GDP又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

(2)谋求可持续发展的“转型”经济环境关系——此阶段要求把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要求看成一体而非互相对立的矛盾体,它将环境的可持续性纳入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衡量维度,让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齐头并进,体现了人的更高层次的需要——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生活环境。

(3)相互促进的“友好内生式”经济环境关系——这是将两者统一于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表现模式,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相互促进,两者是友好内生主动的发展关系,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诸多维度。这三种关系对应于我国不同时期的国情,是一环扣一环的。

笔者认为,现在我国正处于由1到2的转型关键期,下面谈谈关于第一阶段发展模式下我国经济与环境的现状和进入2、3阶段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入2、3阶段。

4 GDP发展模式下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与现状

41 GDP的组成部分

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其按支出法构成,分为内需、出口和外商投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可见在对其核算时就没有考虑对环境成本的评估维度。

42 GDP发展方式下经济与环境凸显的问题

上面提到,改革开放以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是处于1阶段的“GDP发展至上”的模式,依靠的是资源出口型的粗犷式方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环境问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

421 无度开发资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为了发展经济,过度利用资源,带来的环境恶果无疑要让这“脱缰的GDP”来偿付。1997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06亿吨;1997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00万吨;污水排放量为416亿吨;沙漠化严重,约占国土面积的155%。现下我国的很多北方城市深受沙尘暴的肆虐,北京市长王安顺目前就7600亿治理雾霾表态,说是投资1万亿也值。

422 资源浪费严重,未被合理利用

例如,2003年,我国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为85%(上海环境热线《人民日报》2004年6月9日第二版。2009年,原煤入洗率为43%,动力煤入洗率为20%,比发达国家低12~20个百分點(《中国能源报》2010年11月15日第02版)。这些浪费的资源不仅加重了环境的压力,也抑制了经济更高效地发展。

423 地方政府治理举措难有成效

因为在以GDP主导的大氛围下,地方政府官员很难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经济发展方针中,估算环境成本,认为有碍政绩考核和官员形象,所以迟迟难以拿出改善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有力措施,走边破坏边捎带着治理的老路子,其着眼的还是GDP的增长,为了政绩牺牲环境。例如,在2007年,山西、贵州、云南因环境因素造成的GDP的损失已超过了4%的比重。

424 GDP模式下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

以上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分别对应于下面三个原因,只有将原因找到了,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找出现下更好的发挥模式。

(1)无视环境隐性成本。GDP主导的发展思维模式是只注重结果,一味地追求产出,追求产品和劳务总和的市场价值,它忽略了环境破坏后隐性成本的增加,只看到资源能快速换取财富这一眼前利益。中国环保总局称我国每年因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0%左右,加上这些环境的隐性成本,GDP的总值就得大大缩水了。

(2)只重视绝对量,不考虑相对利用率。GDP只在乎经济增长的总量,要求的是绝对量的增加,缺乏对相对量的衡量及资源利用率的评估。这就可能导致资源浪费,未被充分利用,只是以量取胜,这反过来又会加重环境的压力。现下依附的大量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正是这种“以量取胜”。

(3)“GDP思维”阻碍改善经济与环境关系政策的制定。GDP视经济与环境为割裂的双方,认为经济在环境中是被动地发展,没有将环境与经济统一于它们最终服务的目标——人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由GDP带来的“快餐文化”下狭义的目光导致的,它太在乎GDP的工具性而忽略了最终服务的目标,自然就无视这一目标下其他维度的重要性了。

5 人类发展视角下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51 什么是人类发展视角

北大刘民权教授指出人类发展视角的理论基础是可行能力方法,它不同于经济学中的效用、幸福等主观感受,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关注人本身存在的各种能力的可持续性、可延伸性。

人类发展视角是“以人为本”,将我们本身存在的能力做最大化的延伸,是人们实际能得到的自由,它关注的是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一最终目标,而非实现这一目标的单纯的经济增长这一工具。

52 人类发展视角下经济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与经济关系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它是站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来看待两者的关系,经济与环境可共谋发展,相互促进,而非一方存一方灭的状态,考虑的是更为长远的利益,而非短期的资源分配矛盾。也不是说忽略了GDP的贡献,人类发展水平的持续增加,需要GDP的支持。

(2)关注的是背后最终服务的目标,人的可行能力的扩展和选择空间的扩大,不是经济增长这一工具性的发展。它要求兼顾一切有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众多衡量维度。这就内在地要求一个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共生点。

(3)重视可持续性的发展。要求环境与经济有长久的生命力,有一种内生促进的发展动力,所以发展经济能更好地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环境的可持续性又会作用于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其共同目的都是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是2、3阶段新的经济与环境关系的具体内容。

53 在人类发展视角的方式下对经济增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正是因为现阶段GDP的发展模式,给经济和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已不适应于我国国情和最终目标的实现,所以有必要用与2、3阶段新型经济环境关系相吻合的人类发展视角下的发展方式这一工具来转换改善两者的关系,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新方式提供了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1)评估经济发展的好坏,应该多引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维度。GDP固然有参考价值,因为物质资料的增加也会促进人的发展,但要加入环境成本评估因子,比如,碳排放量、空气质量、固体废弃物排放指标等,这些背后也代表着人的健康、生活水平等维度的要求。将环境指标量化,加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中,才能推动该方案的可实施性。UNDP用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评价发展,它包含三个指标:生命指标、教育指标、GDP指标。

(2)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开发加重了环境的负担,它们的使用也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不利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将经济增长模式从“三高一低”向“三低一高”转变,是中国未来的必然选择。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关键,现在汽车行业正在实验的太阳能发电,以及日渐成熟的CNG(压缩天然气)汽车都是一个好的转变。在产业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时,可加重出口产品中的技术成分,推动资源型经济向技术型经济发展,多发展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绿色工业。比如:食品行业、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等,坚持走“绿色高端高效高就业”的路子。

(3)建立环境财政体系,加强政府政策调控和民众参与度。目前中国通过“外推式”的增长,积累了一定的财力,具备了构建该体系的条件。所谓环境财政,是指政府为了生态、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收入与支出活动。人大马中教授认为,该体系框架大体包括环境与资源税收制度、排放污染物和环境服务收费制度、环境保护政府预算支出制度、环境相关公共物品定价机制和资本基金的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将保护环境落到实处,提供了政府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比如,可通过加大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投资和与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增收绿色税等来推进体系的构建。同时也要强调民众的参与度,关于环境问题的话语权,疏通环境受害者的反映渠道,才更易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营造绿色意识,让公众将焦点聚于自身可持续发展上。当下由于GDP“外推式”的发展模式,公众聚焦的中心也是自身总量资源的变化,关注的是扩展可行能力这一目标的工具,而非目标本身,笔者认为这也是现下浮躁攀比风的原因之一。只有着眼于人实质性能获得的自由,才能让这一工具发挥它的功效,不致本末倒置。政府可通过媒介宣传自然与人的关系,倡导环保活动,简朴生活来提升公众的重视。

6 结 论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利用环境和资源发展资源型经济,以此来快速积累财富是无可厚非的,那时的主要矛盾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一层——生理需求与经济的矛盾。如果一开始就走经济环境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矛盾不能很快缓解,因为第二阶段是需要有一个经济基础来支撑的。但随着国情的改变,我们更应该把目光聚焦于关于人的可行能力的发展这一目标上,而用人类发展的视角来转变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正是可持续性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民权,俞建拖,王曲人类视角与可持续发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马中建立环境财政体系,增加环保投入是落实国务院《决定》的关键[J]中国环境报,2006(9).

[3]邹骥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挑战与路径[R]人大人名师研论暨开学典礼,2012-04-07.

[4]朱四倍GDP损失10%背后的零和博弈隐忧[N]中国工业报,2007-03-26.

[5]郭力方资源利用率或将全面改观[N]中国能源报,2010-11-15.

[6]李金柱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开发利用技术[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关系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