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古诗的声律启蒙加点“调味剂”

2014-04-29蔡丽金

新教师 2014年4期
关键词:调味剂声律押韵

蔡丽金

要想较好地进行古诗教学,适当的声律启蒙必不可少。然而,大多教师所进行的声律启蒙往往比较生硬、单调,不容易让人感受到诗歌和谐的声律之美。本文试图侧重探索如何添加“调味剂”,使古诗教学的声律启蒙更圆润、更丰满。

一、科学处理,让节奏划分愈显灵动

古典诗歌的节奏是很鲜明的。教师只需在范读中表达好诗句中的停顿和强弱,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感受到节奏。在教学实际中,五言绝句多是划分作两个节奏。前两个字为一个节奏,末三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七言律诗多是划分作三个节奏。即前四个字也是每两个字成为一个节奏,末三字单独成为一个节奏。这样,节奏鲜明,朗朗上口。但是,都是用同样的方法划分节奏,朗读诗歌,未免索然无味,长此以往将影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所以,应灵活对待古诗的节奏划分问题。例如,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按前面的常见分法划分,应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也可以这样划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显而易见,第二种方法突出了每句中的第五个字“侧”“各”“真”“此”,使得对比更强烈,意境更深远。如果朗读时,再进一步强调,每逢节奏划分处要读得音尽气息连,这样就能给人以言尽意未绝的感觉。另外,也不是每一首古诗的节奏从头到尾都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意义单位的需求,节奏停顿也可以有相应的变化。例如,二年级下册《宿新市徐公店》就可以灵动地处理为: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整齐划一又灵活多变的节奏感,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表达效果,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节奏安排之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与感情。

二、点拨规律,让押韵认知两性兼顾

正因为诗歌的押韵,才形成了它易读易记和便于意义传达的文体优点。然而,教师们在让学生认知诗歌的押韵时,通常是让学生找一找,每句末有哪几个字的韵母是相同的,继而告知这就叫押韵。殊不知,押韵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认知了古诗的押韵规律就犹如感知了音乐的回环反复效果,记起古诗来就事半功倍。在学习古诗时,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多朗诵、多观察、多对比、多归纳,就不难发现:旧体诗一般都是单句不押韵,偶句押韵。绝句是一、三句不押韵,二、四句押韵;律诗是一、三、五、七句不押韵,二、四、六、八句押韵。当然,有的情况下,第一句也有用韵的,不过并不那么严格。在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了解一些简单的押韵知识。稍加点拨,学生就会悟出押韵的一些基本规律。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时,还可以引导他们留意押韵的特殊性:由于一个字有多种读音,或者由于古今语音的发展变化,有的字在诗中好像显得不怎么合韵。但是,如果按照另一个读音或者按照古音来读,它依然是合韵的。例如,“夜”字古音读“yà”,“斜”字古音读“xiá”等等。像杜牧的《山行》和刘禹锡的《乌衣巷》用的都是“斜”(xiá)、“家”(jiā)、“花”(huā)的韵。

当学生了解了押韵的基本规律和特殊情况后,再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不但读得朗朗上口,充分体现出古诗的音乐美,也更容易从音韵的回环产生相应的意义联想,更好地感悟古诗的深刻内涵。另外,也有利于学生熟记古诗。

三、借力用力,让平仄体味轻松惬意

旧体诗歌都十分注重平仄,但我们没有必要让小学生了解太多关于平仄的知识,只需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略有体味即可,这是我们小学古诗教学必须把握的度。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首先,从体味四声入手,深入浅出,简简单单识平仄。以四年级上册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例,我先让学生为这两句诗的每一个字标注音调。然后告诉学生,一般来说,凡属于第一声和第二声(阴平和阳平)的字,都是平声字;凡属于第三声和第四声(上声和去声)的字,都是仄声字(当然也有特例,小学阶段不宜多讲)。接着,让学生给这两句诗标出平仄关系:“山重水复疑无路”(平平仄仄平平仄),“柳暗花明又一村”(仄仄平平仄仄平)。由此,可得出平仄的基本规律:其一,在出句中,平仄是交替的;其二,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如此一来,原本看似复杂的“平仄”,就这样化难为易了。其次,与反复朗诵结合,化难为易,轻轻松松品诗味。我们认识了古诗的平仄,了解了平仄的规律,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品诗。如果我们把体味平仄与诵读古诗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诵读来体味平仄,就能有滋有味地品古诗。在诵读古诗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遇到平声字,一般要读得高而长;遇到仄声字,一般要读得短促。还有,我们可以在指导诵读时,以手势的起伏,音调的变化来帮助学生理解平仄的存在。这样,经过反复训练,学生就能读出抑扬顿挫的效果,从而使得古诗的节奏更加鲜明,音韵更加美妙可感。

四、推波助澜,让对仗体验更加丰满

认识古诗中的对仗,也是声律启蒙的一项内容。在日常教学中,认识古诗中的对仗的教学往往比较直接、生硬,缺乏必要的铺垫与过渡。例如,有个教师教学二年级下册杜甫的《绝句》这首诗时,先出示第一、二句,让学生找出这两句诗中有哪些词是相对应的。这并不难,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接着,引导学生标出相对的词的词性,即分别是:数量词、名词、动词、名词。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对偶句。于是,学生知道了对偶句要字面相对,词性相同。然后,再出示“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让学生自悟这两句诗也是对偶句。这样的教法,目标明确,层次清楚,但有“硬塞给”之嫌,例如让学生标出词的词性等。其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对仗,可以在平时让学生多念一些对句,比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等等,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经过长期的积累,当学到对仗的时候,就无须费劲地讲解了。

综上所述,给古诗的声律启蒙加点“调味剂”,可以使古诗声律知识的启蒙教育更有趣味,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古诗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

猜你喜欢

调味剂声律押韵
押韵押出韵味儿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请问这是哪个版本的《声律启蒙》
甜心旋律
声律启蒙
加点儿情感的“调味剂”
我给小鸡起名字
做好校园文化“调味剂”
做好校园文化“调味剂”——浅谈学生科技活动社团的建设
Watch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