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刺蛾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

2014-04-27李爱霞刘志群范爱耘郭超

中国森林病虫 2014年3期
关键词:刺蛾羽化成虫

李爱霞,刘志群,范爱耘,郭超

(河北省邢台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北 邢台 054000)

2008年在河北邢台市西部深山区发现1种食叶害虫,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武春生研究员解剖鉴定为汉刺蛾Hampsonella dentata(Hampson),隶属鳞翅目,刺蛾科,汉刺蛾属[1]。从有关记载看,在国内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陕西和甘肃有分布,在河北省属新纪录种。幼虫为害柞树、板栗、核桃等树木的叶片,严重时将整个山场寄主树木的叶子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造成第2年板栗、核桃减产,制约了邢台西部太行山区林果业的发展,对生态造成威胁。作者经过4 a的室内观察及野外调查,系统地了解了汉刺蛾各虫态形态特征,摸清了汉刺蛾在邢台地区的发生规律、生活史、生物学特性以及幼虫的田间空间分布概况,为汉刺蛾的科学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点选择在位于太行山中低山区的邢台县白岸乡大鱼村和前大岭村,沙河市禅房乡石盆村,海拔680~1137 m,土壤类型为褐土。树种以栎类、核桃、板栗和灌木为主,辅以刺槐、油松和少量其它经济林树种。

1.2 试验材料 频振式杀虫灯(鹤壁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解剖镜、普通白炽灯、纱网等。

1.3 试验方法

1.3.1 生活史观察

1.3.1.1 林间套笼 选择容易观察的标准样树建立林间观察点,试验树用纱网罩住,并在相邻树设置小养虫笼(透明纱网,直径20 cm、长50 cm的圆筒),统一编号进行系统观察。将样树枝条套入小养虫笼,底部封口,顶端纱网开口用尼龙绳捆绑,以便观察和接入试虫。将同一日羽化的成虫1雌1雄置于小养虫笼中,观察其化蛹、羽化和成虫死亡时间及存活情况等。

1.3.1.2 室内饲养 在汉刺蛾发生区常规方法室内饲养幼虫,保持温湿度和大田基本相同。每个培养皿放入1头刚孵化幼虫,每天更换新鲜板栗树叶,观察记录幼虫龄期情况。

1.3.2 各虫态生活习性研究

1.3.2.1 幼虫寄主调查 调查统计3个试验点汉刺蛾危害所有乔灌木树种的情况,确定主要寄主。

1.3.2.2 幼虫危害行为及活动观察 采取野外套笼法观察。选取发育良好的初孵幼虫,在板栗枝条上饲养,套上圆筒透明纱网,每天观察并记录害虫危害方式及危害部位;1~2龄幼虫群集饲养,3龄及以上幼虫单头词养。

1.3.2.3 幼虫耐饥饿试验 将直径2 cm,长7 cm的塑料养虫管统一编号1~30号;防止供试虫窒息死亡,管的上端剪1小孔。选取30头生长状况一致的5龄幼虫分别接入塑料管。每天检查记录幼虫死亡数量,以及在不取食情况下的存活天数。

1.3.2.4 成虫行为习性调查 选择林间套笼观察法进行。野外采集汉刺蛾茧200个,集中浅埋在试验树下,深度在3 cm左右,观察成虫始见期、羽化盛期及1 d内蛹羽化为成虫的时间。将同一天羽化的成虫1雌1雄同置于小养虫笼中,观察交配及产卵等行为。从7月中旬开始,在虫害发生区挂灯,每天记录诱到的成虫数,统计成虫的羽化始盛期,进而推测出卵的孵化始盛期。

1.3.2.5 卵期观察 在上述试验树上,观察成虫产卵的部位、卵块、卵粒数,初产卵的颜色、随时间变化卵颜色的变化及卵发育历期。

1.3.2.6 越冬调查 在试验点林地内调查汉刺蛾越冬地点,老熟幼虫下树期,跟踪老熟幼虫去向,确定越冬虫态和越冬地点。

1.3.3 汉刺蛾种群特征研究

1.3.3.1 空间分布 在幼虫发生高峰期,按坡向(阴、阳坡)、坡位(坡上、坡中和坡底)分类随机选取10株样树,调查分析幼虫田间空间分布情况。

1.3.3.2 雌雄性比 在成虫羽化高峰期,用灯光引诱法诱集成虫,统计雌雄成虫数量,计算雌雄性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汉刺蛾年生活史 经过4 a的野外调查发现,汉刺蛾1 a发生1代,每年7月上中旬越冬蛹开始羽化,羽化盛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7月底8月上旬幼虫出现,危害盛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下旬,9月中旬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9月底至10月上旬为化蛹高峰期,蛹期长达280~300 d。

2.2 汉刺蛾各虫态生活习性

2.2.1 幼虫寄主 对3个试验点所有乔、灌木的调查发现,在邢台地区汉刺蛾的主要寄主为板栗、核桃和柞树。

2.2.2 幼虫危害行为及活动性 幼虫是汉刺蛾危害的唯一虫态。1~2龄幼虫只啃食叶肉表皮部分,被害叶呈圆形透明网状;3~4龄幼虫啃食后的叶片既有透明网状,又有缺刻或孔洞;5龄幼虫开始从叶缘起蚕食叶片造成叶缺刻或吃尽叶片,3龄以上幼虫具有取食刚蜕下皮的习性。

幼虫腹部呈透明状,当腹部粘有粪便或尘土时间过长时,不再取食,该部位开始腐烂,随后死亡。

2.2.3 幼虫耐饥饿试验 由表1可以看出,完全饥饿第2天幼虫开始出现死亡现象,第5天幼虫死亡率开始急剧上升,至第8天死亡率达93%,且当天死亡数最大,可见幼虫在完全饥饿状态下8 d以内一般能持续存活,第9天全部死亡。

表1 汉刺蛾幼虫饥饿状态下的死亡率

2.2.4 成虫活动性 经过观察发现,汉刺蛾成虫夜晚活动,白天7∶00~17∶00时静伏在叶片背面,触角沿翅前缘向后靠拢,夜晚17∶00~7∶00活动时触角竖起。飞翔能力较弱,白天受惊动时作短距离飞行,夜晚一般也不作远距离飞行。

2.2.5 成虫羽化行为 经过连续4 a的观察发现,成虫夜间羽化,24∶00前多于 24∶00后。18∶00~24∶00羽化数占羽化总数的 64.2%,24∶00 ~06∶00羽化数占羽化总数的31.5%,06∶00~12∶00羽化数为0,12∶00~18∶00羽化数占羽化总数的4.3%。在汉刺蛾发生的深山区,白天林内湿度偏低,温度偏高;夜间林内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汉刺蛾的白天羽化率低可能与温湿度等有关。

经过4 a灯诱调查,发现汉刺蛾在8月3日左右进入羽化始盛期,根据汉刺蛾产卵期、卵历期推测,8月13日左右卵进入孵化始盛期,所以8月中旬是防治汉刺蛾幼虫最佳时期。具体历期见图1,2010年的监测数据无明显的高峰期,可能跟2010年邢台地区整个夏季雨量较大,雨水较密集有关。

图1 汉刺蛾成虫羽化数量动态变化曲线

2.2.6 成虫交配行为 室内观察发现,成虫羽化后第2天开始交尾,交尾出现在凌晨4∶00~6∶00之间,室内、野外观察发现成虫交尾后一直持续到晚上20∶00左右才结束,交尾持续时间为13~16 h。

2.2.7 成虫产卵行为及寿命 雌虫交尾结束后第2天晚上便可产卵,产卵时间多在夜间,以22∶00~02∶00居多。卵大部分产于叶片背面散生,每雌虫产卵量为60~150粒,产卵期为2~4 d,以3 d居多。成虫羽化后,雄虫第5天开始死亡,第7天死亡数最多;雌虫第6天开始死亡,第8天死亡数最大;成虫寿命为5~9 d,雄虫比雌虫寿命短1 d左右。

2.2.8 卵的观察 初产卵为浅绿色,后变乳白色,近孵化时为浅褐色。卵发育历期6~8 d。

2.2.9 蛹越冬场所 经过4 a野外调查及对老熟幼虫跟踪发现,老熟幼虫下树后在石块下、树根附近的土、杂草等处结茧化蛹,以蛹越冬。

2.3 汉刺蛾的种群特性

2.3.1 雌雄性比 根据汉刺蛾成虫活动性研究,发现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在羽化高峰期内可对汉刺蛾成虫进行灯光诱杀。经4 a野外调查数据统计分析,雌雄性比为1∶12左右,见表2。

表2 连续4 a灯诱汉刺蛾雌雄成虫性比

2.3.2 空间分布 汉刺蛾虫口密度阴坡明显高于阳坡,坡底明显高于坡上。

3 结论与讨论

汉刺蛾是河北省的新纪录种,近几年在邢台西部山区危害日趋加重,从深山向浅山岭区蔓延,对邢台市已建成的柞树生态林和3.7万hm2板栗树、1.3万hm2核桃树以及正在建设的百里核桃产业带构成直接威胁。掌握其生活史、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制定防治配套技术势在必行。曹维林[2,3]在2013年对其生活规律及防治方法做了简单介绍。作者连续4 a调查,初步了解了汉刺蛾在邢台地区的发生、危害规律以及生物学特性,为汉刺蛾的科学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研究中发现汉刺蛾只有在深山区才有完整的生活史,而到了平原地区,其成虫行为,卵孵化,幼虫生长都表现出不规律性甚至停滞、死亡,分析原因可能与地域的海拔、环境中的温湿度、气候等因素有密切关联,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汉刺蛾幼虫在8月中旬开始危害,危害盛期在9月,此时已接近核桃、板栗的干果成熟时期,所以应选用无公害防治方法,具体的无公害防治及其配套技术正在试验推广中。

[1]武春生,方承莱.河南昆虫志 鳞翅目:刺蛾科、枯叶蛾科、舟蛾科、灯蛾科、毒蛾科、鹿蛾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3-84.

[2]曹维林.汉刺蛾的形态特征及生活规律观察与发生为害情况调查研究初报[J].中国植保导刊,2013(9):54 -55.

[3]曹维林.汉刺蛾的生活规律及防治措施[J].山西果树,2013(1):49-50.

猜你喜欢

刺蛾羽化成虫
悼留民兄
南昌茶区刺蛾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不同饲养方式对柑橘大实蝇羽化的影响
辽宁柞园刺蛾种类调查
储存条件对花绒寄甲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的影响
栗山天牛成虫取食、交配和产卵行为
牡丹黄刺蛾危害以及综合防治
蓝莓采后立即追肥 谨防黄刺蛾介壳虫
柿树害虫枯叶夜蛾防治效果试验研究
浦东新区梨树上四种刺吸式口器害虫成虫发生规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