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

2014-04-25

浙江林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养殖池蝌蚪饵料

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

◆撰文/李静瑜

棘胸蛙是我国华南丘陵山区特有的名贵物种,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诸省,栖息于海拔150—1000米的密林峡谷、溪流、石窟、岩沟中,昼伏夜出。因棘胸蛙适宜生长在阴湿清凉的石涧中,经常躲藏在石缝下,故又名石蛙。棘胸蛙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养殖方便,是我国蛙类养殖业的“后起之秀”,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热点。实践证明,通过人工控制养殖池内水的温度和酸碱度,合理进行亲蛙选育、蝌蚪培育、幼蛙饲养和病害防治的技术改良,可以使棘胸蛙年产卵次数达3次,年产卵量达500—1000粒,蛙卵孵化率达96.1%,蝌蚪变态率达96.5%,幼蛙成活率达96.8%。

棘胸蛙的特性及价值

棘胸蛙背部的皮肤粗糙,呈暗灰色。雄蛙背部有成行的长疣和小型圆疣,胸部长有分散的角质黑丁肉刺,如同黑棘,棘胸蛙之名由此而来;雌蛙背部散布小型圆疣,腹面皮肤光滑无刺。棘胸蛙靠捕食蚯蚓、各种昆虫及浮游生物为生,畏高温,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2—24摄氏度,水温18—22摄氏度。成蛙一般体长0.1—0.2米,体重200—400克,最大的可达500克。

棘胸蛙属于传统医食兼用的名贵两栖动物,被誉为“百蛙之王”。棘胸蛙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内含17种氨基酸,富含高蛋白及维生素A等多种微量元素,谷氨酸含量高达11.9%,蛋白质含量达18.55%—19.39%,脂肪含量低,仅为0.29%。此外,据《本草纲目》、《中国药用动物志》记载,棘胸蛙“有滋补强壮的功效,主治小儿痨瘦、疳疾、病后虚弱等,产妇尤佳”。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棘胸蛙皮肉中含有能使人体子宫收缩的缓激肽,对产后恢复具有奇效。长期服用棘胸蛙不仅可以增强记忆力,还可以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效。

养殖场地的选择

棘胸蛙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需要满足饲料充足且干净、清凉、安静等条件。人工养殖棘胸蛙首先要营造适合蛙类生长的生态环境,应选择在水质优良、引水方便、林木葱郁、自然环境幽静且周围没有对水质构成威胁的污染源的山涧、山村庭院或依山傍水的场地建养殖场;同时,配置保持长年流水状态的进水系统及排水系统,并在进出口处装置过滤设施,防止水生昆虫、蚂蟥、蛇类等进入养殖场。

养殖场内要设置遮阳设施。棘胸蛙喜欢阴凉的环境,畏高温,故应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在养殖场内可搭建遮阳篷,再种植一些藤蔓植物、攀藤植物和瓜果等,不仅能增强遮阳效果,还可以引来蚊蝇供棘胸蛙捕食。

蝌蚪和幼蛙的养殖池面积一般为5—30平方米,池高0.5—1米,水深0.3—0.5米,池底略倾斜,池内设陆地、石穴等。成蛙养殖池面积不可过小,应不小于40平方米,水深0.5—1米;池底可放置供成蛙藏躲的设施,应保持光线阴暗。

放养条件

蝌蚪放养前(10天左右)需将池内污物清除干净,然后往池内加水至0.5米高,用生石灰110克/平方米或漂白粉10克/平方米对养殖池进行消毒。等3—5天药性消失后,排出旧水,再放入新水,才能放养蝌蚪。

种蛙放养时应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色泽光亮的蛙种,伤残、畸形的蛙种不可用。蛙的个体重量不超过25克时,放养密度为80—100只/平方米;个体重量26—50克时,放养密度为60—80只/平方米;个体重量51—100克时,放养密度为40—50只/平方米;个体重量101—150克时,放养密度为20—40只/平方米。种蛙放养前应用3%—4%食盐溶液或10—15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15分钟,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充足的饵料是提高棘胸蛙数量的保证,最好在建立养殖场时配套建立活饵料培育场,可采用麸皮中添加豆粉、鱼粉等高蛋白质制成饲料养殖黄粉虫(又称“面包虫”),还可以利用动物的粪便养殖蚯蚓(大平二号)、繁殖无菌蝇蛆等;暂时没有种蝇的,可引诱自然界的苍蝇来此产卵,直接繁殖鲜蛆作为棘胸蛙的活体饵料。棘胸蛙以黄粉虫为饵料,不仅生长快、成活率高,而且抗病力强、繁殖力高。

野生的棘胸蛙一般不能与人工养殖的棘胸蛙混养,否则容易发生传染病,要将二者严格隔离;同时,做好腐皮病、水肿病、肠胃炎等病害和敌害的防治工作。配对时,种蛙放养的密度不宜过大,一般6平方米放养5—6对种蛙,保证有充足的饵料及阴湿的栖息场所。秋季引种成蛙应放养在养殖池里让其自然越冬,第二年春季即可抱对产卵,此时应避免外界的干扰并防止敌害入侵。

不同阶段的养殖要求

棘胸蛙的生长过程为“卵—蝌蚪—幼蛙—成蛙”,其每个生长阶段都有不同的生长要求,人工养殖的方式也需要随之改变。

5—9月是蛙的繁殖季节。棘胸蛙的受精卵很大,平均直径4毫米,最大的可达5毫米,卵质膜厚,黏性强,很多卵黏在一起呈索状浮在水中或附在水中的物体上。在自然条件下,受精卵经20天左右开始孵化出蝌蚪。卵在人工孵化时,水温要在18—22摄氏度,水深0.3—0.4米;要勤换水,使水中的含氧量充足。

蝌蚪长成幼蛙需要60—90天,其间对温度和水质的要求特别严格,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最适宜的水温应在20—28摄氏度,pH值为中性;如果水温偏高,则容易引起浮头,导致死亡。夏季池间气温不宜超过32摄氏度,水温保持在28摄氏度以下;依据蛙用肺、皮呼吸的生理特点,相对湿度必须保持在80%左右。特别要注意的是,蝌蚪在变态时,池水不宜过深,应控制在0.1—0.15米;同时,应在养殖池内设置陆地,这样可以使蝌蚪进化更顺利,便于变态成功的幼蛙上岸。小蝌蚪5—8天时开始摄食,主要以高蛋白流质饵料为主,如经粉碎的豆腐渣、鱼粉、面粉及豆浆等,也可以辅以植物性饲料,如嫩藻类植物等;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投喂的量以蝌蚪能够吃完为宜。其间,多观察池水水质的变化,及时换水并清理蝌蚪的粪便和饵料的残留物。注意水霉病的发生,蛙体一旦发病,可用0.3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每日两次,每次30分钟,3天后即可痊愈。

成蛙养殖池

幼蛙长成成蛙一般需要6—8个月。因棘胸蛙畏光怕生,所以白天要采取避光措施,并保持环境的清静。棘胸蛙幼蛙期对温度的要求为18—25摄氏度,水深0.3—0.4米;当气温高于30摄氏度时,要采用活水养殖,水深以0.5—0.6米为宜,水质要求与蝌蚪期一致。喂食时间应在傍晚或晚上,饵料以蝇蛆、蚯蚓为主。当温度低于8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时,蛙就进入休眠状态,可以停止喂食。幼蛙期应定期用1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养殖池、饲料台及相关工具进行消毒,如发现病蛙应及时将其隔离,避免其余蛙受到干扰。

在保证温度和水质的前提下,要给予成蛙充足的饵料和活动量。可以把投食台放在有一定高度的台架上,成蛙就会在觅食过程中加大运动量。若有条件,可以在夜间利用光照诱虫等方法,增加成蛙觅食的多样性,使其更健壮,肉质更接近野生蛙。冬季应选择气温在12摄氏度以上时喂食,这样能有效减少棘胸蛙体内能量的消耗。

人工养殖棘胸蛙的前景

养殖棘胸蛙投资少、成本低、风险小,且棘胸蛙适应能力强、抗病力强,易饲养,不仅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还能对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棘胸蛙在市面上的销售价格比同类其他蛙要高,2013年夏季售价为200元/公斤,冬季售价为360元/公斤,且有持续上升之势,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无公害优质山珍野味的需求量增大,肉嫩味美、营养价值极高的棘胸蛙日渐成为人们青睐的美食。滥捕滥杀、环境污染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棘胸蛙的生长繁殖,致使野生棘胸蛙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保护生态环境,满足市场需求,应加大对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的探索,积极发展人工养殖棘胸蛙项目;同时,人工养殖棘胸蛙也是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猜你喜欢

养殖池蝌蚪饵料
水体消毒防病用药称量分配的简捷方法
香饵
香饵
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一种多级节能工厂化养殖池塘的建造技术
圆弧角优化对单通道方形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
蝌蚪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1)
藤——致树及其它
秘制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