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修辞批评分析

2014-04-24傅婷婷

关键词:演讲

摘要:争议点理论和修辞式推论在西方修辞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一理论也为分析演讲语篇提供了崭新的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用这两个理论来对傅莹《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演讲进行分析。发现演讲稿的内容合理开发利用各种修辞争议点来推进内容的呈现,同时有效利用修辞性推论推演中国的现状及外交政策。对演讲稿的修辞批评扩展了外交演讲的分析与写作思路。

关键词:争议点理论 修辞式推论 演讲

1 概述

争议点理论(stasis theory)从古今中外有许多位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例如有亚里士多德、贺马高拉斯(Hermagoras)、哈里·卡普兰(Harry Caplan)、刘亚猛等。其中是贺马高拉斯使这一理论系统化并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争议点被他分为四种:事实争议点、定义争议点、品质争议点、程序争议点。此外袁影提出一个可以与程序争议点替换的行动争议点并指出它可以应用于广告、新闻、演讲等语篇中。事实争议点是对事情的真相进行论述从而达到摆事实讲道理的现象。定义争议点是对事物给予明确的界定,即给某个事物以具体化形象化的诠释,目的是使事物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性,从而使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并对其进行讨论。品质争议点常见于指讨论事情本身的好与坏和合理性。行动争议点指对于发生的事情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包括已经进行的和未进行的行动和现在正在进行着的。

关于修辞式推论,修辞推论(Enthymeme)一词同争议点(Stasis)一样都是来自于希腊词,这个概念也曾被许多中外学者钻研探索。而该概念是在亚里士多德的笔下产生明显变化的,修辞式三段论法(Rhetorical syllogism)是在他的《修辞学》的第一卷第二卷被提出的,他指出修辞式三段论的形式与常规三段论不同的是修辞式三段论往往会省略前提或结论。而常规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本文对傅莹演讲稿的分析就主要依据争议点理论及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式三段论理论。旨在探讨演讲的语篇组成及修辞功能,拓展外交演讲的分析与写作思路。

2 谋篇布局

此篇演讲稿共计2536字,可分为五部分。背景(第1-5段),介绍这次演讲的由来和丘吉尔对傅莹的影响。主题介绍(第6-11段),交代演讲的主题和为之后的演讲作铺垫。主题说明(第12-32段),具体说明演讲主题中国是多重性特征的大国主题拓展。(第33-46段),进一步阐述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障碍的原因总结全篇(第47-51段),说明中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立场和对英语联盟给予的希望。

3 修辞分析

3.1 争议点举例分析

傅莹《更好地了解中国》这篇演讲作于2009年底发表在英语联盟举办的每年一次的演讲活动中。在此篇演讲稿中,这四种争议点都有使用。其中以事实争议点和行动争议点为主。文中事实争议点大约占了整篇文章的一半,并且多集中于文章的前半部分。文中的第一个事实争议点出现在演讲稿的开篇部分。从“It is a great honor for me to...“到”…where some of the blame lies.”为事实争议,英语联盟邀请她做丘吉尔讲座演讲,她以对丘吉尔爵士的简单介绍和他对自己的影响开头,一是为了纪念丘吉尔爵士的诞辰,二是为她演讲的背景之后引出演讲的主题。此外,在具体解释中国是多重性特征大国时,傅莹给出的第一点和第二点中大部分都是事实争议。在第一点中,从“In 1986,Chinas GDP was…”到“…it is still very much preoccupied with domest issues.”为事实争议,通过列举中国GDP和经济价值的增长和联合国消除饥饿报告的事实,作者更倾向用数据直观的说明中国正在实现高速的发展。第二点中,从“People tend to forget that Chinas GDP...”到“...for China to take on global responsibilities.”为事实争议点,指出中国虽然正在高速的发展但是仍有弱点并面临着各种挑战。在所有事实争议点中,傅莹倾向以理服人,这些对事实争议点的利用有效地像英国受众传达出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行动争议点利用的篇章部分占整篇文章的五分之一左右,主要位于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在具体解释中国是多重特征大国时分为三点进行论述,其中第一点和第二点的结尾部分为行动争议,呼吁中国人要看清中国的国情和更加的关心国内事务,同时也不能因为中国已经取得的进步和发展而骄傲和无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但在第三点中和文章最后几乎都是事实争议点和行动争议点交替使用。演讲者先通过描写中国在古代强盛时期和之后都无称霸的想法,之后又指出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都是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且彼此依赖的事实,目的是体现中国正在积极地参加国际事务。文章的最后几个自然段都是行动争议点,演讲者指出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培养新一代的中英翻译家。而且还讲述了已经完成的行动,如中国建立了孔子学院和招收国外留学生的情况。演讲结束时,傅莹又呼吁英语联盟应努力发挥其作用,成为真正的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定义争议点的利用在文中仅有两处,然而却具有澄清概念,引导深入思考的作用。“So how can one define China?...”到“…that China is a multifaceted major country.”是对现今的中国下定义,引出现今的中国其实质上是一个具有多重性特征的大国这个主题。从而由这个定义出发展开对它的具体的解释。另外一处定义争议点从“The turn of the 1980s and 1990s was a time of...”到“…this can fuel the “China Threat.””是中外对“韬光养晦”这个成语进行定义,邓小平借这一成语是用来强调中国目前只想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并无其它想法。而一个美国学者却将其解释为”咬紧牙关、等待时机”,可见意思上的差别会产生怎样的误解。虽然演讲中四种争议点都有用到,但本文觉得演讲的主要争议点是行动争议点。因为它们不但是《更好地了解中国》演说中所占篇幅第二大的争议点,而且还大部分出现在文章末尾的位置,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同时演讲的题目是《更好的了解中国》,那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付诸于行动。因此,行动争议点最为重要。可见,在写作外事演讲稿时,作者不仅需要注重受众分析等常规性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在外交场合的修辞语境中,更应使演讲稿具有劝服性、鼓动性,从而达到外交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对行动争议点的利用正是反映了这方面的需求。

3.2 修辞推论分析

本篇演讲稿共有三个主题性修辞推论,主要集中在处理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讨论上。

第一个出现第17和第23自然段行动争议点中的以“仍然需要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处理国内事务上”和“不能因为所取得的成就而骄傲自满,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为结论,以“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弱点和挑战”为小前提。隐含的前提即大前提就是“任何一个有弱点和挑战的发展中国家,都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处理国内事务上并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演讲者对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有着清楚的认识,同时第一个结论中的”需要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处理国内事务上“也为后文的对”韬光隐晦“的定义作下了铺垫。

第二个推论的结论“中国正在学习承担新的国际责任和其他各国的命运与中国紧密相联”仍然是在行动争议点中出现的,而小前提在事实争议点和行动争议点中出现。即中国从未想过称霸,过去不会现在更不会,因为现在各国的利益更加的相互依赖,同时中国现在也在积极的加入到国际活动当中。其隐前提就是“任何一个从始至终都未想过谋取霸主地位的国家,并与世界各国的前途密切联系着的正积极地参加国际事务的国家都是存在与其他各国共存亡想法的国家”。傅莹为了得出这个推论,在前提中对中国古今的实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又通过举自己参加维和行动的例子更加的贴切和容易引起大家对于中国正在努力承担国际给予的新责任的共鸣。本文认为此隐前提具有合理性但并不容易证明。因此傅莹主要描述小前提尽力说明中国现今的立场和想法,从而得出这个结论。

第三个修辞性推论的结论是在文章结尾时指出的行动争议点中的“英语联盟应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使中国与世界能够更好地交流。”小前提是中国与世界之间存在着“语言障碍、由于误解造成的交流不畅,老一代翻译大家淡出历史的舞台又缺少新一代翻译家的出现”的问题。隐前提就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以语言为前提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彼此之间语言上的互相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得出这部分的结论傅莹利用了事实争议点、行动争议点、定义争议点、品质争议点相结合的手法。首先用事实争议点和品质争议点指出语言障碍是世界不能很好理解中国的因素之一。之后用定义争议点引出由于对中国的误解而产生交流上的不畅和用事实争议点指出西方缺少有关中国信息和中国缺少翻译家。以达到充分证明推论的目的。

从以上对修辞性推论的分析得知,此篇演讲稿谋篇布局合理,推论的结论也易被读者接受,演讲者也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

4 结语

在《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演讲中,傅莹以坦率动情的低调又高调的语言风格将其表达的主题非常好的诠释了出来,本文简单的对其演讲中的争议点理论、修辞性理论和修辞手法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可知整篇演讲稿的条理清晰内容丰富且贴合实际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同时也达到了演讲的目的即鼓动英语联盟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促进中英两国去除偏见,加深互信与理解。

参考文献:

[1]邓志勇.修辞三段论及其修辞运作模式[J].外国语言文学,2003(1):13-19.

[2]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罗念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4]袁影.修辞学“争议点”理论的认知解析与应用[J].外国语言文学,2009(2):87-94.

基金项目:本文系锦州市2013年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基于西方修辞学辩论理论的英语议论文话语策略分析》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傅婷婷(1992-),女,辽宁沈阳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10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英语修辞学。

猜你喜欢

演讲
初中英语课前热身活动
高职语文课前5分钟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探析
《英语同声传译指津》翻译批评
给课堂“添油加醋”,让口语交际“语味十足”
词汇衔接在英语演讲语篇中的连贯功能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之课前三分钟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