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薯新品种龙薯24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2014-04-18赖伦英林子龙

福建稻麦科技 2014年3期
关键词:瘟病鲜薯薯块

赖伦英 , 林子龙

(1.龙岩市新罗区农技站,福建龙岩 364000;2.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龙岩 364000)

中抗蔓割病,感薯瘟病等特点,是一个理想的兼用型品种。2010—2011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区试,2013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薯2013002)。

1 产量表现

龙薯24号2010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区试,平均鲜薯产量2 057.58 kg/667m2,比对照品种金山57减产17.41%;平均薯干产量670.05 kg/667m2,比对照增产4.07%;平均淀粉产量452.00 kg/667m2,比对照增产12.52%。2011年续试,平均鲜薯产量2 378.60 kg/667m2,比对照减产21.33%;平均薯干产量740.00 kg/667m2,比对照减产2.07%;平均淀粉产量492.45 kg/667m2,比对照增产5.88%。2 a区试平均:鲜薯产量2 218.09 kg/667m2,比对照减产19.56%;薯干产量705.03 kg/667m2,比对照增产0.75%;淀粉产量472.23 kg/667m2,比对照增产8.96%。

2012年龙薯24号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惠安点鲜薯产量3 247.2 kg/667m2,比对照种金山57增产0.53%;宁化点鲜薯产量2 590.5 kg/667m2,比对照金山57减产18.68%;莆田点鲜薯产量3 114.0 kg/667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2.43%。3点平均鲜薯产量2 983.9 kg/667m2,比对照种金山57减产5.33%。

2 特征特性

株型中长蔓半直立,单株分枝数5~12条,成叶心齿形,叶片大小中等,顶叶、成叶为绿色,叶主脉、叶侧脉、柄基色、脉基色均为紫色,叶柄、茎为绿带紫;蔓粗中等;单株结薯2~4个,薯块下纺缍形,薯皮黄色,薯肉黄色,结薯集中,薯块均匀。

福建省区试2 a平均干物率31.97%,比对照高6.51个百分点;出粉率21.45%,比对照高5.66个百分点;食味品质香、中甜、面、纤维少,抗病性室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蔓割病、感薯瘟病;薯块贮藏性鉴定综合评价为好。生育期130~150 d。

3 栽培技术要点

3.1 培育壮苗

采用酿热物温床覆盖薄膜育苗或地膜加拱棚育苗,于2月20日至3月10日下种为宜。苗床必须施足基肥,按20 cm×15 cm排种。幼苗出苗后要加强管理,勤施水肥,做到栽插时苗足、整齐、健壮。待苗长20 cm左右,有5~6个节间,百苗重达1.0~1.5 kg移栽。

3.2 土壤选择

选择疏松、通气性好,肥、水、气协调,保水保肥能力强的土壤。并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物理性,进行深耕,整地培高畦。及时中耕除草,结合土壤晒白,灌水时以能湿透畦心为度,切忌大水漫灌,防止土壤板结。从而扩大根系发展,增强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促进茎叶生长和块根膨大。

3.3 合理密植

早薯4月下旬可开始扦插,一般扦插深度为3~4 cm;晚薯生育期短,在前作收获后,立秋前扦插完,因气温高,扦插深度可略深些。一般要求畦宽1 m,畦高35 cm,株距17~22 cm,早薯植3 000~3 500株/667m2、晚薯植3 500~4 000株/667m2。

3.4 科学施肥

施纯氮10 kg/667m2,氮、磷、钾比例为1∶0.5∶1.5,分基肥、点穴肥、夹边肥3次施用,比例为5∶1∶4。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于起畦前施入大田;点穴肥于扦插后10~15 d,开穴或开沟施于株旁;重施夹边肥,于插后30~40 d,除开畦边土,经晒白施肥后复土。

3.5 防治薯瘟

龙薯24号不抗薯瘟病,适宜福建省薯瘟病轻发区种植,栽培上应注意防治薯瘟病。

3.6 适时收获

龙薯24号的生育期控制在130~150 d为宜,于晴天时收获。

[1]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统计年鉴-201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瘟病鲜薯薯块
姜瘟病有效防治方法
科学家开发出麦瘟病田间快速检测新方法
“巫溪洋芋”鲜薯质量控制技术现状及对策探讨
姜瘟病的发生与降雨关系的研究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鲜薯储藏技术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
薯块储藏腐烂原因及防止对策
不同年份早收栽培甘薯浙薯75延后收获的特征特性
综合防治应对姜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