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高校特色学科的可视化知识服务平台研究

2014-04-17周姗姗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馆员

周姗姗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发展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而知识服务则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业态取向。

一、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中,知识服务是加强学科建设和增强学科创新能力的应有之意

知识服务即针对用户解决问题的需要,经过对信息的析取、重组、创新、集成、提炼,为用户提供所需知识的服务过程。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高校是重要主体之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的发展必须能够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是对于高校科技内涵的质的规定。高校只有通过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增强学科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实现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提供社会服务的终极目标。因此,学科建设与学科创新始终是决定高校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学科不断发展,学校积累了大量学科资源,尤其是难得的特色学科资源,这些资源对促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同时,由于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知识化,而这些资源在组织和聚合方面始终未能求得理想的解决方案,导致用户虽然身处“信息海洋”,却面临“知识匮乏”的困境。因此,快速存取、有序组织、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特色学科资源,是适应对用户知识化服务的必然要求。

因此,构建高校特色学科可视化知识服务平台有利于教育资源体系的合理化,优化知识服务内容;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特色化;有利于特色学科知识的有效获取、充分共享与利用;有利于高校间的资源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更有利于国家、民族、组织乃至个人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二、高校特色学科知识服务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知识服务、高校特色学科研究都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而可视化作为一个全新的前沿领域,是将信息和知识转化为一种视觉表达形式的过程。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检索输入的可视化和结果的可视化进行研究,并未将可视化全程参与到知识服务的过程中。虽然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缺乏整体上的系统研究,缺少具有高度的或者普遍规律意义的成果。因此,在知识服务中引入语义体系、可视化和分析用户搜索行为是十分可行和必要的。特别是基于可视化导航模型的高校特色学科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显得尤为迫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三、高校特色学科知识服务现状分析

1.高校特色知识服务满意度分析。调查数据显示,虽然高校提供的学科信息资源能满足大多数用户,但是目前在利用个人化信息服务方面仍处于弱势,用户对于高校特色学科知识服务的满意度很低,对资源类型、数量、更新速度和浏览方式等都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特色知识服务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应该建设“以人为本,随需而变”的特色学科知识服务平台。

2.高校特色知识服务用户需求分析。高校中每个用户群体对特色学科资源都有不同的知识需求,如:教师用户群需要不断完善其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满足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需要持续关注学科发展的新问题、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等,跟进学科演进过程。而其中的科研用户群更需深入挖掘、拓展外延,因此需要了解特色学科资源最前沿知识,把握其发展脉络,明晰其发展方向。在接触特色学科的初期,学生用户群的知识需求强调特色学科资源内容的准确性、系统性和专业性。随着年级进度、学习进度和专业进度的变化,学生的知识需求会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和知识化。临近毕业,他们需求的知识资源更具有动态性、广泛性和综合性。

总之,虽然高校的不同用户群体都有独特的特色学科知识需求,但其共同的特色学科知识需求特点向个性化、专业化、多元化、动态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高校的特色学科知识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校特色知识服务的缺陷。一是图书馆与教、学、研用户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建立本校特色学科专业数据库或自建特色学科数据库中特色资源数量少,资源内容不全面、不系统、更新慢,以致特色学科数据库形同虚设。二是特色学科知识服务智能平台建设不适用,现有硬件配置不足,导致用户在进行知识获取时面对“信息海洋”而“知识匮乏”的境遇。三是提供知识服务的专业队伍知识结构单一、服务方式简单、服务内容较浅。很多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较低,能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能力尚浅。四是提供的参考咨询服务缺乏主动性、互动性和多样性,且服务形式单一,服务专题和特色学科服务内容开展得极少。

四、高校特色学科可视化知识服务平台的建设

1.总体目标。遵循创新、开放、共享、优化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适应用户多维知识的需求,采取知识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管理相结合,各种资源配置高效化,提供服务迅捷化、精准化、个性化、可视化的知识服务,牢牢坚持这样几个基本点来打造高校特色学科可视化知识服务平台。

具体目标:优化高校现有特色学科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特色数据库,进一步提升特色学科信息资源的质量,提高图书馆的专业化水平和学科人才队伍素质,聘请领域专家定期为馆员进行专业培训,完善馆员知识结构,实现馆员的学科化和专家化;充分利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和高校的特色学科资源优势,主动开展全方位特色学科知识服务,以满足高校用户个性化、多样化、专业化和知识化需求为目的。

远景目标:建立一个全国共享的高校特色学科图书馆网络,实现高校图书馆联盟,在校际间、跨地域间、乃至跨国间建立特色学科信息服务知识联盟,在更广阔范围内实现高校特色学科的可视化知识服务。

2.建设措施。首先,整合特色学科信息资源,优化特色学科知识库——基础。网络的发展、技术的革新、资源的爆发,均有利于特色学科知识服务的开展。高校图书馆应当利用其搜集、组织、分析、传播信息的传统优势,根据高校目前学科建设和科研需求状况,通过对网上可利用信息资源的收集、筛选、重组,经过相应信息技术人员的整合,优化高校图书馆的虚拟馆藏与实体馆藏。

其次,综合运用设备和技术,实现服务全程可视化——支持。理论上,应建立相对完善和先进的技术保障体系,实现技术保障的“三位一体”,即信息技术(计算机、通信、网络、声像、软件等科技化技术)、硬件资源配置和人力资源保障。可实现馆藏资源分布可视化、信息浏览的可视化、信息检索过程的可视化、检索结果可视化和人机交互的可视化,为知识服务提供广阔的环境和空间。合理的硬件资源配置主要指能有效完成知识服务过程中所需的计算机相关硬件和网络通信设备等。人员技术保障,即需要学科馆员具有相应的知识服务能力,其中包括:知识发现、知识导航、知识挖掘、知识整合和知识传递的能力。

实践中,应坚持基于标引技术、本体构建技术、社会网络分析技术、关联数据技术、概念映射技术、系统开发技术等,结合高校特色学科资源的实际情况,研究其可视化方式与途径,开发可视化导航系统,实现语义体系可视化、检索结果可视化和分析结果可视化,进而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可视化呈现,并根据用户的检索行为和结果进行调整,达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的目的,提高高校特色学科资源利用率,使特色学科发挥更大的价值。

再次,提高学科馆员综合素质,合理建设学科服务团队——关键。学科馆员作为提供知识服务的主体,其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水准。学科馆员的素质从哪里来?当然要从图书馆开展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专业培训中来,尽管学科馆员都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但是,在信息素养、沟通技巧、应变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仍需要提升,知识需要更新,技能也需要加强,必须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与时俱进。同时,学科馆员也应积极配合图书馆的安排,并主动与学校的各类用户群沟通,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服务技能。不仅如此,图书馆还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能够将学科知识的前沿性专家、学者请进来,对学科馆员给予前卫性的专业知识的讲授,开阔他们的专业视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特色学科知识服务。

最后,树立正确知识服务观念,完善知识服务管理制度——保障。培养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以“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核心提供需求主导型服务。推行“以人为本,随需而变”的人文管理方式,细化校内用户群,关注用户个性需求,帮助馆员不断成长,促进图书馆、学科馆员、用户和高校持续和谐发展。根据目前信息化、经济化、科技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制定正确的管理模式和发展策略,完善并实施严格的服务管理制度,努力追求最佳的服务效果,实现知识服务和信息交流的畅通和快捷,在制度规范下,实现需求的良性互动和循环。

总之,打造高校特色学科知识服务平台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是高校特色学科建设提出的新发展方向。高校必须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传统学科优势和特色学科优势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办学方向,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来打造特色学科可视化知识服务平台,利用这一平台来拓展目前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再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需要来助推特色学科可视化知识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校际间的竞争实力,为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知识保障和知识服务作用。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服务平台馆员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品读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