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尤应注重课外阅读的引导

2014-04-17胡意青湖南省长沙县第七中学教师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诗经课外课外阅读

胡意青(湖南省长沙县第七中学教师)

语文教学尤应注重课外阅读的引导

胡意青(湖南省长沙县第七中学教师)

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常常为人所诟病:学生多抱怨,因为很多人再怎么努力语文水平也不见提高;老师不满意,因为即使老师上课时抓住教材内的文章仔细剖析,字词句段篇步步为营,学生当时或许懂了,但再遇上一篇课外的文章就又什么都不知道了。语文教学到底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恐怕应格外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

从现实的紧迫性来看,阅读能力的培养被摆到语文教育十分突出的位置,比如,2014年湖南高考语文大大增加了阅读量,连过去作为基础知识考查的字音、字形、病句、连贯、成语等,都不单独设题,而是在阅读语段中进行考查,且所有的阅读文章都来自课外。语文试题考的不仅仅是你对教材的熟知,考的还有你的文化积淀。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加大阅读量,在大量的阅读训练中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语文素养,厚实其文化积淀。

从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高一高二的课堂依然在分析讲解教材(必修的五本及选修),高三所进行的复习还是一个个知识点在讲,先字音字形,后词语病句,再连贯得体,还是没有增加课外阅读量,老师们津津乐道的还是对课文的条分缕析。这显然是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如果把中华文化比喻为一片森林的话,那么选入教材的文章无疑只是其中几颗挺拔伟岸的树。我们不能因为触摸过这几棵树,就以为自己已经拥有整片森林。要熟悉森林,就必须深入其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畅游”。

从教学效果来看,当下的语文教学教材几乎被研究透了,教辅资料一大堆,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每一篇文章,甚至提的大多数问题,学生都能从他买的参考书中找到答案,所以热闹的课堂甚至漂亮的回答或许都是假象,学生并没有真正进行思考,这应该是语文教学一直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他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可翻,必须学会思考,长期这样交流甚至碰撞,他们的语文素养相对来说会提高得快一些。

很多语文素养好的人都是爱读书的人,我们甚至可以说,语文好不是学得的,而是读来的。课外阅读浩如烟海,要做好,简直如同打一场大战。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呢?

一是遵循素养提升缓慢而渐进的规律。提高语文素养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因为这个过程不单单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熏陶情感、提高审美、培育道德、学习做人的过程。我们听说过快速做人法吗?有快速熏陶感情法吗?没有。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这样,不能求快,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其实,你只要沉浸其中,耳濡目染,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豁然开朗的。我们所知道的博学鸿儒,钱钟书也好,陈寅恪也好,哪一个不是打通古今、学贯中西、终身学习?如果想要立竿见影,那几乎没有可能。所以我们必须要有耐心,不能因为读了三五个月还没提高就放弃。杜甫早就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华文明两千年,博大精深,要提高语文素养,须得在这口大缸里浸泡久了,才会有那么点文化味。

二是要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是读多少的问题,那么读什么书呢?笔者认为,要读经过时间洗礼仍备受推崇的作品。大浪淘沙后留下的必然是真金,读一本《论语》,就比后世多少本心灵鸡汤都管用;读一本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比读100本现在流行的写少男少女情感的书要强。读一本好书,就是在跟一个大师进行心灵对话,很多的收获甚至只可意会,在熏陶情感、提高审美等方面的作用更是妙不可言。

三是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有序进行引导。小学阶段是画报、童话、故事,喜欢什么读什么,重在培养兴趣。初中阶段古今中外都要读到,重在阅读的广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总量比高中还多,那是因为这个阶段学生的时间相对高中来说还是充裕一些,是阅读的黄金时期。高中阶段就要注重阅读的深度了。不单单要读文学作品,还要读史学、哲学、美学等,读史可以明志,读点哲学可以看得更透彻,读点美学可以更有修养。教师可以按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推荐不同的书籍,由浅入深、兼容并包就行。

四是创新指导方法,在专题教学的前提下开展大阅读。老师们决不能把课外阅读看成是“额外的事”。只有引导学生搞好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就曾在教学中尝试了一种方法:不按教材顺序教学,而是在专题教学的前提下开展大阅读、大讨论、大写作,收效颇丰。笔者将语文课分成以下几个专题:古代诗歌专题、古代散文专题、现代散文专题、中国小说专题、外国小说专题、戏剧专题。然后,每个时间段讲一个专题。以古代诗歌专题为例,从《诗经》讲起,然后楚辞、汉乐府、山水田园诗(主要讲陶渊明)……基本按时间顺序往下讲。比如,讲《诗经》小专题时,笔者把教材必修二的《氓》《采薇》和选择的另外三篇《子衿》《汉广》《伐檀》课外作品一起讲……总之,力争在一个时间段内让学生对某一个小专题有深刻的印象,知道那个作品或那个作者大体是什么风格。当学生连读完五首出自《诗经》的作品后,他们会回答《诗经》“是一本写日常的劳动及喜怒哀乐的书”“是一本普通人随口创作后广泛流传的书”“是一本接地气的书”“是一本喜欢重章叠唱的书”……讲到这个份上已经不需要老师再告诉他们“《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是最古老的诗歌”了。他们以后再碰到出自《诗经》的作品时应该就不会觉得陌生了,因为他们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样做,打通了课内课外:课内既有阅读的深度,又有方法的指引,学生很自然地就把目光投向了课外,而且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不再是毫无头绪。老师们如果经常能做这样的引导,那学生自然就晓得该读什么课外书,该怎么读了。

责任编辑/林 洁

猜你喜欢

诗经课外课外阅读
小满课外班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