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代图书出版与受众需求的融合探析

2014-04-17李西亚

关键词:金朝女真金代

李西亚

(吉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金代图书出版与受众需求的融合探析

李西亚

(吉林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金代图书出版比较繁荣,出版内容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出版了应教育与科举考试之需的经史书籍,以及应人们生活与信仰之需的医学、娱乐和宗教类书籍。体现了出版与受众需求的高度融合。

金代;出版;受众;融合

金宋时期我国雕版印刷业进入繁荣阶段,在这一背景之下,金政权治下的北方图书出版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出版图书种类丰富,质量精良,上乘出版物的质量不逊于南宋精椠本,并产生了当时中国四大出版中心之一的山西平阳。对金代所出版的各类书籍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常出品种主要有教育类书籍,科举考试用书,医药书籍,市民娱乐性书籍,以及宗教出版物。这些出版量较多的书籍,也正是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品种,可以看出金朝的图书出版内容是紧跟市场上的读者需求,迎合受众品味的。图书出版的目的是传播信息,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因此,出版者刻印出版哪一类书籍,以及生产的书籍要有哪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中读者的不同需求。针对社会需求选择图书的内容,是古今出版共同奉行的出版准则,金朝的图书出版也遵循了这一规律。本文欲从各类型图书的出版状况中探讨一下金朝图书出版是如何迎合受众需求的。

一、教育图书的出版

(一)儿童启蒙教育类图书的出版

金朝虽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但从政权建立之初就学习汉文化,启蒙教育的内容也仍是沿袭唐宋,使用韵语、歌赋形式编写的教科书。常用的蒙学教材有流传千年的《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字文》等。

金朝的蒙学教育对童蒙教材的出版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金时流通使用的童蒙教材中有唐朝李瀚编纂的《蒙求》一书,此书的出版对金朝蒙学教育有较重要的影响,促进了同类书籍的编辑与出版。对于此书在金朝的学校中的流通盛况,我们从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安平李瀚撰《蒙求》二千余言,李华作序,李良荐于朝,盖在当时,已甚重之。迄今数百年之间,孩幼入学,人挟此册,少长则遂讲授之。”[1]可知,李瀚的《蒙求》一书,自从唐朝以来,一直为各朝孩童教育的主要教材,在金时也是人手一本的必学之书。其利用程度之高,市场需求之大可见一斑。

市场对童蒙教材的需求,促进了金朝各类蒙学教材的编写与刻印。有史料可查的金人编纂蒙学书籍的例子有两件,一是姑汾王涿编有《次韵蒙求》,二是交城吴庭俊重编《十七史蒙求》。《次韵蒙求》是一本音韵的入门书籍。金朝科举考试中有音韵考试,对音韵学的教育在蒙学阶段就开始了。“宋王逢原复有《十七史蒙求》与瀚并传。及诗家以次韵相夸尚,以《蒙求》、韵语也,故姑汾王涿,又有《次韵蒙求》出焉。”意即宋代有王逢原作《十七史蒙求》一书与李瀚的《蒙求》同时流传,到了金时,诗人们又对次韵热衷,因此,姑汾的王涿便应当时教育之需编纂了《次韵蒙求》一书,受众需求对图书编纂的影响可见一斑。

吴庭俊编《十七史蒙求》是源于流传于金的宋代王逢源的《十七史蒙求》编撰上的不足,无法满足读者的需要。元好问二十多岁时在太原的学舍读书,与交城吴君庭秀及弟庭俊同窗学习,课下吴庭俊将自己编撰的《蒙求》一书拿与元好问观览。[1]755吴庭俊之所以重编《十七史蒙求》,是因为他认为“逢原既以‘十七史’命篇矣,而间用《吕氏春秋》、《三辅决录》、《华阳国志》、《江南野录》,谓之‘史’可乎?今所撰止于史书中取之,诸所偶俪,必事类相附,其次强韵,亦力为搜讨。自意可以广异闻。”意即王逢原所撰《十七史蒙求》从史书中选取史书时有不够严谨的缺陷,所选用的十七史包括 《吕氏春秋》、《三辅决录》、《华阳国志》、《江南野录》等四部书并不属于史书,于是决意重新从真正的史书中选材,自编一部 《十七史蒙求》。吴庭俊在学识上颇得元好问称赞,“吴君博览强记,九经传注率手自钞写,且讽诵不扶持口。史书又其专门之学。”故编《十七史蒙求》乃其学之所长。“教授生徒,必使知已之所知,能已之所能。”[1]755可知后来吴庭俊教授学生时便使用自编 《十七史蒙求》一书。

医学方面也有启蒙类书籍,金末元初著名的针灸大家窦默所编纂的《标幽赋》,以孩子们喜欢的歌赋的形式编写医学入门知识,使学生既乐于诵读又便于记忆,起到了较好的普及医学知识的效果,成为颇受欢迎和流传广泛的医学入门书籍。

(二)女真字教材的编译与出版

金朝图书出版中的一大特色就是女真字教材的编写、翻译和出版。做为少数民族政权,金朝的统治者特别重视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水平,主要是通过发展教育这一途径。因此,向女真人传授知识的女真字书籍便应运而生。

女真人教育首先是学习使用本民族新创制的文字。女真建国前并无文字,在拥有了本民族文字后,金政权积极推广使用。在女真人生活的地方创设女真字学校,开始进行女真字的传授,培养掌握女真字的人才。由于金初实行了向中原迁移女真人政策,所以女真人不只生活在东北,而是遍布金政权治下的各个统治地区。因此金朝的女真字学校也遍布12路中的22个府、州。《女真字书》、《女真字母》就是当时的识字课本,因女真字教育的兴起而产生了较大的需求量。可以说《女真字书》、《女真字母》是金政权最早出版的女真字书籍,也是最早的女真字教材。

金朝有两次女真文化学习的热潮。除了上面所述的金初女真字的大面积普及教育外,就是世宗时提倡回归女真旧俗,再次掀起了对女真文化学习的热潮,并且促使第二次女真字书籍出版高峰的到来。世宗时女真人汉化程度已经较高了,因而丧失了本民族原有的纯朴之风,世宗力图改变这一局面,让女真人重拾昔日民风,故而大力提倡恢复女真旧俗。

措施当中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就是设立女真科举,用女真大小字答题。为此,世宗专门设立翻译机构,将汉文经史翻译成女真字刻印出版,供女真人学习。从事翻译的机构有译经所和弘文院,出版的女真字译本有 《易》、《诗》、《礼》、《书》、《孟子》、《论语》、《杨子》、《老子》、《文史子》、《刘子》、《新唐书》、《春秋》等。

从明《文渊阁书目》目录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金代还出版有许多女真字译本的启蒙读物,如《百家姓》的女真字本、《盘古书》女真字本、《孔夫子书》女真字本、《孔夫子游国章》女真字本,以及《女真字家语贤能言语传》、《女真字孙膑书》、《女真字哈答咩儿于》、《女真字十八国斗宝传》、《女真字善御书》、《女真字黄氏女书》、《女真字家语》、《女真字姜太公书》、《女真字伍子胥书》、《女真字海钱公书》[2]等共14本之多。从这些书的书名可以看出,都是初级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应该是为女真字学校的童蒙教学而出版的书籍。

二、考试类书籍的出版

为科举应试所出版的书籍更为丰富。民间出版机构以书坊为主,是主要的出版力量。书坊以售书为生,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标,市场上受众的需求信息是其出版方向的指导,可以说书坊是对市场需求信息最为敏锐的出版者。从书坊出版的图书种类上可以看出正经、正史、韵书等科举考试用书仍是出版的主流。

金朝经义科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考试中学生可以将与之相关的韵书带入考场,因此,韵书的市场需求增大,促进了韵书的改编与修订,市场上新编、重编的韵书版本层出不穷。明昌七年(1196年)韩孝彦修改《玉篇》,于三十六字母中取字,撰成十五卷的《五音篇》。这种创新的编排方式在当时产生了“惊儒动众”的效果。后来韩孝彦之子韩道眧又在《五音篇》中增加12345个字,于泰和八年(1208年)成书,名为《五音增改并类聚四声篇》。[3]同年,韩道昭认为皇统年间洨川荆璞所编的《五音集韵》,有不完善之处,撰《改并五音集韵》[3]592。正大年间,平水出版家王文郁针对市场韵书畅销,但苦于一直没有好的版本,多是粗制烂造,校勘不精,根本无法真正满足使用者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形,王文郁首创106部的平水韵,编纂出版了《平水新刊礼部韵略》一书。此书版本校定精良,内容详略得当,弥补了之前市场上所售各版本的不足,不仅在金时畅销一时,即使到了元代仍是市场上倍受欢迎的韵书,甚至到了明清时期也还沿用。这部韵书流传时间之长,说明其在我国音韵学的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应受众之需而出版的书籍,是拥有较长的生命力的。

市场上大量刻印出售的韵书还《埠雅》、《广韵》、《新修絫音引证群籍玉篇》、《崇庆新调改并五音集韵》、《重编补添分门字苑撮要》、《草书韵会》等。

另有阴阳五行等考试用书也大量售卖。金科举考试所用的《地理新书》在“古唐、夷门、蒲阪等处,前后印卖新书。”[3]548刻书中心平阳更是数家都有刻印出售。

三、医学书籍的出版

金代医学发达,超过同时期的南宋,出现多个医学流派,对疾病的治愈率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新编纂的医书成为人们维护生命健康的常用书籍,市场对各位名医著作的购买欲望强烈,“农夫、工贩、缁衣、黄冠、儒宗,人人家置一本可也。”[3]609

金代著名医学大家刘完素,撰有医学著作十余部,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类证》、《伤寒直格》、《医方精要宣明论》、《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素问要旨》和《内经运气要旨论》等二十多部。李庆嗣著有《伤寒纂类四卷》、《改证活人书二卷》、《伤寒论三卷》、《针经一卷》、《医学启元》 等。另一医学大家张元素的著述有 《珍珠囊》、《药注难经》、《东垣十书》和《洁古注叔和脉诀十卷》等。可见金代医学发达,著述丰富,为医书的出版提供了可能。据记载金代出版的医书主要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经史证类大观本草》、《明理论》、《注解伤寒论》、《孙真人千真方》、《辰龙麝保命丹》、《皇帝内经素问》、《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小儿痘疹方》、《经史证类大全本草》、《本草衍义》、《宣明》、《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图解素问要旨论》、《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等。

四、宗教书籍的出版

金朝佛教盛行,信徒众多,刻印与诵读经书是信众修行的方式之一。 寺院和私人都参与佛经的刻印。金代佛经刻印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赵城金藏》的雕印。该藏由寔公菩萨尹矧迺和弟子崔法珍等人从民间募集资金,由解州(今运城市西南解州)天宁寺负责雕印。开雕于皇统九年(1149年),完成于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历时24年。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此藏原有7182卷,现存4330卷。因1933年发现于赵城广胜寺而名为《赵城金藏》。《赵城金藏》的雕印经费全部来自民间,许多信众不论贫富,施财施物以助大藏的雕印,体现了民间对佛教的推崇。

金代另外一次较大规模的佛经刊刻是西京大同大华严寺补刻的辽代《薄伽藏教》[4]。单本佛经也是信众刻印的主要对象,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大般若经》、《三昧华鲜经》、《妙法莲华经》、《高王观世音经》、《佛说生天经》等经都有金刻本。

道教在金朝获得了新的生机,其新兴流派全真教产生于金世宗朝,盛行于金朝中后期,成为金朝与佛教并行的第二大宗教。全真教作为新兴教派向信众阐释新的教义,编纂刻印了许多全真教典籍,刻印流传,以扩大影响。王喆的《重阳全真集》、《教化下手迟》、《分离十化》、《好离乡》,谭处端《水云集》,丘处机《磻溪集》,郝大通所著《太古集》等宣传教义的书籍都多次刊行,以满足信众学习与修行之需。与佛经的刊刻相比,全真教似更受金朝官方重视,金朝官方不曾刊刻佛经大藏经,却主持雕印了一部大型道藏总集《大金玄都宝藏》。明昌初,中都天长观奉章宗之命刊刻。

五、娱乐书籍的出版

金代出版内容的丰富体现在刻印迎合市民文化生活需求的出版物。起源于北宋的诸宫调在金朝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日常娱乐方式之一。看戏之余人们也喜欢阅读戏曲的脚本娱乐,于是诸宫调的戏曲脚本便成为书籍出版的又一类型。《刘知远诸宫调》是金代著名的诸宫调,由于人们非常喜欢,于是书坊便刻印了这幕戏的脚本出售。今天我们还能看到此书的金刻本,得益于它当时流通到了西夏,并在黑水城中被保存到今天。由此可知喜欢阅读这类书籍的受众不仅来自金人,还包括与金相邻的其他政权治下的民众。根据史料记载可知金代还出版过《西厢记诸宫调》。随着戏曲成为金人的主要娱乐方式,戏曲脚本也变成了当时的畅销书。

出于美化生活的需要,那时的人们用图画作装饰物点缀环境。金还刻印出版有精美的版画,以应民众生活之需。我们所知金代出版的比较著名的版画有《四美图》、《东方朔盗桃图》及《义勇武安王像》。其中《四美图》也是传到西夏得以保存到今天。从流传下来的实物可以看出,当时版画的雕印水平都是极其高超的,雕刻的人物图像精美,神态逼真,展现了高水平的制作技术。《东方朔盗桃图》已经实现用两种颜色进行印刷,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准。从版画质量上传达出来的信息表明,金时这类版画的出版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这样的出版物一定不少,才会积累如此多的雕版印刷的经验。

综上可以看出,金代出版物的种类十分丰富,经史类、宗教类、医学类、文学类、生活娱乐类一应俱全。反映了金代图书出版市场的活跃,出版内容尽力迎合受众需求的出版特点,这也是出版的普遍规律。遵循这一规律,金代的出版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1]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增订本)[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754.

[2]杨士奇.文渊阁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228-229.

[3]张金吾.金文最[M].北京:中华书局,1990:591.

[4]阎凤梧.全辽金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1549.

[责任编辑:薛柏成]

The Fusion of Book Publishing and the Audience Demand in Jin Dynasty

LI Xi-ya
(Media Colleg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

Books publishing more prosperous in Jin Dynasty,and publishing content to audience's demand as the guide,published education wi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of Mongol character,and people's life and faith need medical,entertainment and religious books.It embodies the height of the publication and the audience demand.

Jin Dynasty;publishing;audience demand;fusion

K246

A

1007-5674(2014)01-0001-03

10.3969/j.issn.1007-5674.2014.01.001

2013-10-15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代出版业发展与东北的文化变迁”(编号:2012BS59)

李西亚(1976—),女,吉林大安人,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出版史。

猜你喜欢

金朝女真金代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金代吏员服饰浅探
对金代提点刑狱的几点认识
金朝酋邦社会形态下勃极烈官制始末
长白山册封始于金代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试析渤海世族家族与金朝皇权统治
金朝与西夏盗窃法比较研究
女真文“契丹”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