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的顶岗实习管理与就业指导研究

2014-04-17杨喜军

机械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顶岗毕业生岗位

◎ 杨喜军

2013 年“最难就业季”刚刚告一段落,来势汹汹的2014 届毕业大军的就业问题马上又摆上了议事日程。 同时,2008 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远未结束,而是在向深层发展, 由此带来的经济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加之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退,家长和学生的就业观念产生了变化。 多年来强调的 “先就业再择业”正在逐渐遭到学生和家长的抵制,新的就业形势已经来临。

一、新就业形势的特点

1.就业焦虑日益回归理性

对待公司的招聘信息和录用信息,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不像以前那样迫不及待了。 多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不少学生家长、 毕业生和就业指导老师对于企业招聘趋之若鹜,“先就业再择业”“到基层去从基层干起”,于是大学毕业生回家卖猪肉的、 蹬三轮车的都有了, 甚至“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 几年下来,虽然世界经济危机并未散尽硝烟,但“技工荒”“用工荒”“抢工忙”在各地陆续上演。 家长和毕业生原有的就业焦虑逐渐回归理性,对就业区域的选择、对就业企业的深入了解、 对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的远期分析等等逐渐成为人们的就业行为指向。

2.人才市场正在向卖方市场转变

最近几年来, 人才市场的风向标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以广西为例,“2011 年,广西人才网联系统中应届毕业生供求比继续维持低位,仅为0.87,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比较宽松”。 “2012 年第三季度通过广西人才网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共计3483 家,毕业生求职人数为25097 人, 毕业生需求人数为9712 人,供求比达到2.58 ”。 2013 年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分析报告显示,“广西毕业生职位总体竞争压力较为平衡,供求比仅为0.98”。 这个数据明显小于2012 年, 也小于2011年,人才市场有向卖方市场转变的趋势。 作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省份广西尚且如此, 全国形势也可见一斑。

3.职业期望日益提高

“毕业生期望平均薪酬比用人单位提供平均薪酬高出288 元/月”,但“2012 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中应届毕业生职位提供的平均薪酬为2129 元/月,比上季度上涨7.15%,其中通信类取代证券/投资/其他金融类,成为毕业生职位薪酬水平最高的职位类型,其平均薪酬达到3761 元/月,较上季度增长47.13%”。而2013 年度广西人才网联系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分析报告显示,“热门职位竞争激烈, 冷门职位则乏人问津,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毕业生的平均薪酬达到2368 元/月”。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薪酬要求存在明显的妥协倾向,并且逐年递增。

二、就业观念变化的社会原因分析

1.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一些领域人力资源供不应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本上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 即使到近年,也保持在8 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速度,这样的速度导致我国持续出现“民工荒”和“技工荒”,市场经济下的人力资源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十二五’期间,我国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多达1300 万人左右。 ”这与九十年代中后期政府面临繁重的“再就业”任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价值规律自然要发挥作用,不能阻挡。

2.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导致薪资要求提高

经济的增长, 特别是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惠民措施,全面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用工荒”引发的众多企业不断加薪使得一线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的待遇有了较大提高。 “据猎头公司Hays 的调研, 三分之二的受访中国企业表示去年加薪幅度达到或超过6%,这比调研中任何其他亚洲国家都高; 超半数(54%) 中国企业称加薪幅度在6-10%之间,12%的公司加薪幅度超过10%。只有5%的中国公司表示没有加薪。 ”对更好生活的向往自然而然成了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合理要求, 也是家长送子女读书的目的之一。

3.物价上涨影响就业区域和就业岗位选择

伴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国内物价持续上涨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房价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更是引发了比较广泛的社会焦虑。“2013 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2.6%,2014 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预期目标控制在3.5%左右”。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 需要对工资待遇和生活支出有具体的考量,在选择就业区域和就业行业、岗位等方面就会反复权衡。

4.经济转型导致知识和能力水平要求提高

2008 年10 月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强调和实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 这就意味着科技将逐渐取代资源,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主导我国经济的发展。 由此导致企业用人要求越来越高,员工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相应的付出也越来越多。 不论是接受职业教育的技术工人,还是接受学术教育的理论研究型或者技术应用型人才,当他们努力过之后,对就业就自然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期待。

三、高校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分析

当前高校的顶岗实习与就业的关系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顶岗实习只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一部分

它只是为未来就业培养能力,积累经验。 这种顶岗实习一般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学校与企业直接安排,企业没有明确的用人计划。 学生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就像参加校内学习一样。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本上是原来校内学习的延续, 并随着环境的好与坏而增强或者减弱。 这种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一到第五个学期进行, 包括初步体验性顶岗实习和基本技术应用性顶岗实习。

2.顶岗实习是毕业前的就业过渡

其目的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这种顶岗实习方式也是在较好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由企业和学校直接安排的, 而且企业有明确的用人计划。 但往往计划数和实习岗位数是不对等的,基本上是前者小于后者,存在淘汰率。 企业参与教学内容、教学地点、教学日程、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等制定的积极性较高,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与指导也更到位,因此学生实习的实战性也更强。 这种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到第六个学期进行,即“2+1”学制的第三年。

3.顶岗实习就是就业

有人称之为准就业或预就业, 顶岗实习岗位就是就业工作岗位。 这种顶岗实习方式有的是基于校企合作的, 实习岗位比较集中, 由校企双方组织招聘; 也有的是学生直接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获得的岗位,实习岗位比较分散。 这时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的目的是用工,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目的是就业。 学生的岗位是百分百的工作岗位, 无论待遇和工作要求都处于试用性质。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第六个学期。

四、高校顶岗实习管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的顶岗实习,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均有各自的理解和不同的管理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保姆式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下, 学生的顶岗实习基本上是专业对口的,有本专业带队老师负责指导,从生活、安全、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工作方法、作息时间、工作协调等,全方位负责。 学生依旧是在老师呵护下的学生,只是增加了企业指导老师,学习的场所和方式有所改变,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都带有明显的学院色彩。这可以看作计划经济时代大中专院校学生专业实习管理模式的延续。

2.开放式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下,实习岗位也基本上是对口的,至少是相关联的, 并且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实习企业、实习岗位。 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学习和工作的指导倾向于宏观层面,辅之以个别指导。财经类学校的商科专业关联性岗位比较多, 也比较集中, 但专业对口性不是很强, 为保障实习的积极性,需要满足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力,因此倾向于开放式管理。

3.放羊式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下,实习岗位与专业的对口关系全在于学生的个人选择,有的可能对口,有的可能是关联的,也有的可能是无关的,学生的活动具有高度的工作性质。学校的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基本上只能了解其单位变更或者岗位变化的动向,对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工作指导。 如果学生不提出问题,学校指导老师无法发挥作用。 至于企业指导老师的安排,则基本上跟学校不相关,大多是老带新的模式,一些新办企业可能直接用人,不安排人员负责指导。

五、完善高校顶岗实习管理的几点思考

1.顶岗实习岗位和专业的对口性问题

在“2+1”模式下的顶岗实习,由于时间长,离毕业时间还早,与就业的关联度不高,因此应该要求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或者高度相关。 而在“2.5+0.5”模式下的顶岗实习, 时间在毕业季的寒假前后是用人单位的招聘高峰时期, 顶岗实习和就业应聘事实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其他考虑,不能强求专业与岗位的对口。

2.顶岗实习待遇和学历能力的对称性问题

我们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使得高校教师和高校管理者总是强调“不谈钱”,不谈待遇,只谈工作和学习的机会。 殊不知一个不会维护自己权益的毕业生也是很多企业看不上眼的。 另外,高职很多学生来自农村,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因此工资待遇问题,包括实习工资、试用期工资和转正后工资,都是他们非常关心的。 毕竟现在物价上涨、农民工工资也在上涨, 企业面临的用工荒不能转嫁到顶岗实习的学生身上,学生和家长有权期望合理的工资待遇。 我们要教育和帮助学生去争取与自己的能力、学历、经验和年龄等对等的待遇, 尤其是要告诉他们如何去把握时机和场合,如何注意提要求的技巧。

3.吃苦耐劳和工作环境的选择问题

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用人单位的一贯要求,但我们在教育学生要养成吃苦耐劳品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顶岗实习的工作环境。 《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规定,职业学校选择的顶岗实习单位原则上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法经营、管理规范,安全防护条件完备”。 “学校应当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岗位进行实地考察。 考察内容应包括:学生实习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健康、安全防护等方面。 ”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 教育主管部门也充分意识到了当前企业经营状况和工作环境的复杂性。 作为学校和教师也就不能一味地迁就企业, 还应该对企业加以甄别,对学生不能接受的工作环境要区别对待。

4.顶岗实习率和就业签约率的兼顾问题

《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原则上安排学生学习的最后半年进行。 ”但根据学制的不同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不同, 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不可能按照原则要求一刀切。 在国家示范类高职院校中,很多专业执行了多阶段教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几乎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程度的顶岗实习教学安排。 但是,到了最后一个学期,不管是最后半年才安排顶岗实习的,还是早就已经开始了顶岗实习的, 都要充分考虑就业签约率, 尽量让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成为学生的第一份工作。 由于第一份工作影响学生进入职场的第一印象,所以应该审慎对待,不要急于求成。 笔者的建议是,对于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应该给足时间让其求职,让顶岗实习岗位成为其未来就业岗位,最好能与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甚至在顶岗实习期间能完成试用期,签订劳动合同。 对于能力相对不足的同学,则应该加强引导,多方联系,帮助其进入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岗位顶岗实习, 待能力和经验基本合乎职场要求后再做求职打算。

[1]广西人才交流服务中心,2012 年第三季度广西人才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分析[J].人事天地,2011,(12).

[2]皇甫静,李贤政,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猜你喜欢

顶岗毕业生岗位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最“叛逆”的毕业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