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惜诵》与《离骚》诗句比较研究

2014-04-17袁明慧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君主木兰屈原

袁明慧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惜诵》与《离骚》诗句比较研究

袁明慧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惜诵》被誉为“小《离骚》”,二者有着莫大的关系。从两部作品诗句的对比入手,研究二者抒发的感情、意象的运用及抒情方式,可以看出《惜诵》写作时间早于《离骚》,应是作者初遭怀王疏远时期的作品。

《惜诵》;《离骚》;表达方式;比较研究

清姚鼐在《古文辞类纂》中说∶“鼐疑此篇与《离骚》同时作,故有重著之语。”且不论姚鼐的判断正确与否,但此话却从侧面说明《惜诵》与《离骚》之间的确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我国古代学者认为作品的排序很能体现一部作品的重要性。对《九章》作品进行排序时,无论是现所见最早的王逸,还是后来的朱熹、黄文焕、林云铭、蒋骥等人,都是将《惜诵》放在第一位,从《九章》整体表现内容上说,大多数人认为《惜诵》是《九章》组诗的第一篇。也就是说,《惜诵》在《九章》中有重要地位。所以,将《惜诵》与《离骚》的关系论述清楚,对研究《九章》与《离骚》的关系,也是有着很大帮助。本文在对《惜诵》与《离骚》诗句进行细致比勘基础上,认为二者在感情抒发、意象运用、抒情方式等方面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相异性。共同性表现出其创作同出一首,而其相异性则表现为创作时间的不同。

一、从抒发的感情上对比 《惜诵》与 《离骚》

(一)反复咏叹屈原忠诚之心不被理解,反而遭受责难的苦闷之情

在“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与“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两句中,九天与苍天,都是指上天之意。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所以,作者指天发誓,请求上天为自己作证,表明自己的真诚,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君主,并无私心。仔细检索《惜诵》与《离骚》诗句,发现“郁邑、侘傺”和“中情”这几个词都是反复出现的,《惜诵》中有“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申侘傺之烦惑兮,中闷瞀之伅伅”“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在《离骚》中有“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据马茂元《楚辞选》的解释“郁邑”与“郁结”意同,谓心情不舒畅;侘傺,失意中心情不定的样子,楚地方言。”这两个词都是表示作者心中郁闷而无法排解。“中情”有的版本写作“忠情”,这里它表示作者的忠诚之心。几个词合起来,清晰的传达出作者的忠诚之心不被君主理解的痛苦。当人们的苦痛之情在现实中无法排解时,就会向已逝的师长或者传说中神仙祷告,以求心灵和精神上的慰藉。据“固烦言不可结而诒兮,愿陈志而无路”中“陈志无路”与“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中“就重华而敶词”,两句的用字不同,可知屈原在写《离骚》之时所遭受的痛苦要远大于写《惜诵》之时,现实的痛苦已经达到无法排解的地步。

(二)表达屈原欲去不得的彷徨心态

《惜诵》中“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汝何之”“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是屈原根据当时自己的现实,对自己的未来做的三个设想,这三句话构成了一个排比句式,将屈原心中对未来道路那种矛盾表达的很细腻,易志不愿,留下不行,离开又怕君主责怪。而《离骚》中与之对应的句子,“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是写面对困境做出明确的反应是:退隐,过隐居的生活。当面对小人的离间,君主的不理解时,果断地以退隐来反击,不同《惜诵》的犹豫;“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是《离骚》乱词之前最后的一句话,以车夫和马自喻,表明自己因为眷恋故土而不忍离开,而不是《惜诵》中怕君主责骂而不离开,可见此时屈原已经对君主彻底失望,由此推出他写《离骚》所遭受的打击是写《惜诵》时所不能比的。

二、从意象的运用上对比 《惜诵》与 《离骚》

“吾使厉神占之兮,曰有志极而无旁”与“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表明《惜诵》与《离骚》同时使用“占卜”这个意象,作者请求厉神、灵氛为自己占卜;使用“历史人物”这个意象,“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与“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出现的历史人物“鲧”,分别被厉神与女嬃提到,用来劝告屈原。然而同样的历史人物,同样的作用,可是表述的诗句却不同,《惜诵》中,鲧只是“功用不就”,而《离骚》中则是“婞直以亡身”,结局明显不同。对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引用,而人物结局却明显不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作者的心情越来越苦闷,对未来更加绝望。

《惜诵》与《离骚》还同时使用“香花芳草”这个意象。《惜诵》中只有“擣木兰以矫蕙兮,糳申椒以为粮”与“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这两句句话;与此相关的,《离骚》中共有14句,“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茞!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据罗列出两文中共有的植物意象,总体来说有“木兰、蕙、申椒、江离、菊”五种。据王逸《楚辞章句》“《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惜诵》中出现的5种香花芳草,都是与“忠贞”有关。据内容,此5种香草一是作为食物被食用(木兰、蕙、申椒),食用“忠贞”的食物来表示自己高尚的品质;二是比喻人才(江离、菊)。这两种意义在《离骚》中也出现过,但又有不同。《离骚》中代表人才的有兰、蕙、申椒和江离,据“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可见江离所代表的人才较其他而言,是中级人才;而作为食物被品尝的,是木兰与菊。除去这两种象征意义之外,还用它们来象征屈原自己崇高的理想、高尚的人格;指代夏、商、周三代的明君所招纳的贤臣;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排列在一起,“艾”与“幽兰”,“粪壤”与“申椒”,形成一种悖反型意象;作者用香花芳草向反面的变化,比喻原本美好品质的人变得丑恶污秽。由此看出,《离骚》在运用香花芳草意象时,在范围与深度上要远远超过《惜诵》,方式更加多样,手法更加娴熟。

《离骚》还多出一个“南征”意象,“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在《九章》组诗中,除去写于作者早年的《橘颂》及《惜诵》,其余几篇都有“南行”这个意象,而《离骚》中“济沅湘以南征”,是现实中的南行,“就重华而敶词”却是作者想象中的行为。就此,将现实中的南行升华到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也证明《惜诵》的写作时间早于《离骚》。

三、从抒情方式上对比 《惜诵》与 《离骚》

在反复诵读基础上,对《惜诵》与《离骚》诗句进行仔细比对后发现:在抒情方式上,《惜诵》的手法更加现实,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直接性,这种方式与《诗经》十分相似;相反,《离骚》的表达方式就要浪漫许多,表现自己内心矛盾时都是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实现的,而不是写实。比如《惜诵》中屈原想要离开故土,但他又怕君王责怪,进而放弃“远集”的想法时,就直接用“君罔谓汝何之”写自己的不知所措;而《离骚》中与之相关诗句,一是“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用写求女过程中的彷徨心情来表示出自己茫然的心态。这二者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但不一样的是《惜诵》更直接一点,而《离骚》则是把这种感情带入神话想象中,更加浪漫;一是“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写自己想要离开,却因为自己眷恋故乡,不忍离去的感情,但屈原却以车夫和马的“蜷局顾而不行”来表达自己“不愿前行”的心情,抒发感情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可见写《离骚》时,屈原无论是阅历还是写作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能够驾驭这样复杂多变的表达方式。

四、结语

从抒发的感情、意象的运用、抒情方式上三个方面入手,可以得出结论:《惜诵》的写作时间应当早于《离骚》。另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惜诵》应作于作者初遭怀王疏远时期,这个时候屈原还没有对君主完全失望,内心对其还有着期望。所以在感情抒发上,并不是那么强烈。

[1]洪兴祖.楚辞补注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马茂元.楚辞选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李炳海.《九章》:人生忧患期心路历程的写照 [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4]李炳海.同类意象的演变和重构——《离骚》到《九章》的发展轨迹之一[J].学习与探索,2010(5).

[5]刘树胜.《惜诵》和 《离骚》的比较 [J].渤海学刊,1993(3).

[6]周禾.《九章》意象探微——兼论《九章》与《离骚》之关系[J].江汉论坛,1990(9).

[7]张中一.《九章》是 《离骚》的续篇 [J].求索,1990(2).

I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2011(2014)01-0021-03

2014-02-26

袁明慧(1989—),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研究。

猜你喜欢

君主木兰屈原
木兰剧片段展示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和谐君主帝喾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若是木兰能网购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