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教材资源,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2014-04-17陈元焘

教育观察 2014年29期
关键词:画图教材内容文档

陈元焘

(启东市紫薇小学,江苏启东,226200)

教材是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教学的“大纲”和“素材”,但是,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属于概念性的,于小学生而言有些晦涩难懂。那么,作为信息教师,如何深挖教材资源,将教材内容转变为学生易懂的内容,让学生学得快、记得牢,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结合信息教材,设计良好导入

(一)以教材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信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后面学习的内容的衔接度、学生的兴趣等方面,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创设。最为重要的是,信息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灵活变动,创设吸引人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初识画图》这一课时,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在主机播放利用电脑画图工具画出的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刺激学生眼球。然后,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师:同学们,这些作品是不是美不胜收呢?

生:(齐回答)是啊,好美。

师:在美术课上,一般我们画画要准备哪些工具呢?

生:绘画纸、颜料、铅笔、橡皮……

师:非常棒。那我们电脑上画图需要准备这些吗?

生:(摇摇头)不用。

师:那利用电脑自带的画图工具由哪些部分组成呢?

师:来,看一看。工具箱,犹如我们的文具盒,里边有我们画图需要的工具;颜料盒,有我们所需要的各种颜色;画布就犹如我们的绘画纸……

在这个案例中,信息教师以教材为基础,精选图片,创设情境,再将日常画图与电脑画图联系起来,形象地展示画图窗口,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促思考

在导入环节,除了利用情境化教学带领学生入境学习,还可以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在设计导入问题时,信息教师要注意问题的难度、问题与教材内容的联系、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等。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初识Word》这一课时,教师在导入环节,设计问题,牵引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在学习Word文档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利用记事本编辑纯文字,本节课主要是加深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的意识。因此,信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相关思考问题:1.(出示纯文字文档)“看到这个纯文字的内容,你想利用计算机的哪个软件输入文字呢?”2.(出示含有图片、文字、表格的文档)“看着这个文档,想一想你还能简单地利用记事本输入吗?”学生看到以上两个问题,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并积极操作尝试利用记事本插入图片、表格等。在尝试不成功的条件下,学生学习的欲望更加强烈了。此时,信息教师再引出Word 2003的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Word的功能及组成。总之,学生对于不懂的事物总怀有一颗不断追求的心,信息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这点,以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识的探索上。

二、挖掘教材资源,优化教学策略

(一)变换角色,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引导者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要求教师变换角色,变身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以适应课堂教学变革的需要。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编辑文档》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合作探索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本课主要是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如在Word文档中掌握删除、添加、复制、粘贴等操作。针对“撤销与恢复”这个知识点,教师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如果在编辑Word文档时,不小心删除了已经编辑的内容,有“后悔药”吗?能不能还原删除的内容?问题一抛出,学生按照之前的分组,合作学习、操作练习。有的学生先随便输入一些文字,然后利用Word中的功能,尝试看看哪一个可以还原删除内容。当学生在操作寻找问题答案时,教师则走近学生,引导学生操作、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加深了对“撤销”“恢复”的理解,并能灵活使用。

(二)转换策略,由概念性学习变为实践性学习

在信息课堂上,信息教师必须转换策略,由概念性学习变为实践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提升信息素养。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插入表格》这一内容时,教师以实践操作为主。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单元格、表格、行与列的区别等知识。在教师演示一遍课程表的制作后,设计任务,要求学生亲自实践:请按照刚刚的操作方法,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课程表。要求:列数7,行数8。接到任务后,学生开始上机操作,利用Word插入表格,按要求设计课程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了解表格、单元格、行、列等概念,而教师也充分挖掘了教材中的资源,如概念的运用、运用实践操作深化理解。

三、渗透绿色上网,提升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道德修养良好的学生是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之一。因此,信息教师要渗透绿色上网知识,以最大化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网络文明小公民》这一课时,教师利用网上经典案例,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渗透绿色上网理念,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师:我们都知道“绿色家园”,但是同学们知道“绿色上网”吗?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可以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相关信息。

(不一会儿,学生搜索出了答案)

师:看了网页相关内容,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到“绿色上网”呢?

生1:浏览健康网页。

生2:不随意点击广告。

生3:经常给电脑杀毒。

师:非常棒。既然我们知道要经常给电脑杀毒,那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呢?

……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绿色上网为主题,引导学生搜索信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再引导学生说出病毒,自然过渡到计算机病毒概念的学习。

四、加强课程整合,创新利用教材

为了从更深层次挖掘教材资源,信息教师还要透过教材内容,看到学科间的联系,并整合内容,创新利用教材,交叉学习,互相促进。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设置版面》这一课时,教师结合了小学语文写作内容,整合课堂教学,拓宽了教学思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次课主要是锻炼学生的综合信息处理能力,为了达到目的,教师设计任务:以“美妙的自然界”为主题,书写自己对自然界的感受,在Word文档中编辑。同时,上网寻找自然界的图片,选三幅插入Word文档中,并合理设置版面。在这个任务中,学生既要运用语文知识,书写“美妙的自然界”,又要运用Word各方面的知识。二者的有效整合催动了学生的参与,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张腊梅.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初探[J].学周刊,2011(28).

[2] 杜惠杰.信息技术课如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造素质[J].科技风,2011(2).

猜你喜欢

画图教材内容文档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浅谈Matlab与Word文档的应用接口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有人一声不吭向你扔了个文档
怎样画图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画图理解“多多少”
基于RI码计算的Word复制文档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