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文化开发中方志资源挖掘的偏误与分析——以南京定林寺为例

2014-04-17耿树菁葛怀东

江苏科技信息 2014年13期
关键词:方山方志旅游

陈 晨,耿树菁,葛怀东,汤 澍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不断繁荣,对于传统文化中方志资源的挖掘在各地旅游开发中渐受重视。但文化资料的述而不作,宣传保护的错位缺失,旅游产品的单一薄弱使得方志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并不十分紧密。本文拟结合南京方山定林寺这一实例,再次梳理史料,引入“数字资源聚合”和“智慧旅游”的概念,进行一定的探究,对于此处景点的旅游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其在文化、商品、服务链条上能够快速运转,有序开发,使南京定林寺能够早日恢复香火鼎盛的盛景。

1 方志与旅游文化开发

1.1 方志的概念与分类

方志与方志编纂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它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地记,发展于隋唐时期的图经,到南北宋时期基本定型,元明清时期修志更加繁荣。而关于方志的定义,自古到今争论不休,种类繁多。历史上有着著名的“章戴之争”。戴震在纂修四库全书时将方志列为地理门下,而章学诚则认为“志乃史体”,“方志为古国史,非本地理专门”。民国时期,方志学家黎锦熙总结前人经验,概括为史地两性的二源论主张。建国后,争鸣依然激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给出了“记述一方事物的志书”。在本文中,笔者理解“方志”为一个广泛的概念而非详细的定义,参考王晖先生的看法,认为“方志是记述地方古今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情况的科学文献,它既是概括一地自然、社会和人文发展过程的地方史书,也是汇集一方基本知识和系统资料”。

所谓方志即地方志,从命名来看就蕴含着以地域区别进行分类的意思,地域为经,时间为纬是方志天生的特性。现在所见的方志,一般以以下3种分类方式居多:一是以当时的行政区划来分,如各地的府志、周志、县志等;二是按志书的内容来分,如各类全面的通志、总志和专门的山水志、园林志等;三是按照方志的编纂体例来分,如平目体、纲目体等。总的来说,方志的特殊性使得其难以统一归结为某一类历史文献中,也就不能简单地依照一般历史文献的分类准则进行操作。

1.2 旅游业的发展与现状

201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已超过6700美元,公共假期已有115天,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相关政策的指导与扶持也提供了强大助力,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明确任务和措施之重就是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最终得以提升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而时代发展也促使了国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在经历有钱有闲四处乱走的浮躁之后,更加注重体验,对相应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内涵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消费方面的投入也更加理性。总之,经济政策时代的共同作用,使旅游业蓬勃发展,一个全民旅游的时代到来。

1.3 方志在旅游文化开发中的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催生对历史的需要,方志的意义逐渐被人们认识到。茅盾先生在1980年写就的《夜半偶记》中对方志旅游游观和旅游资源意义给予了肯定,并对志书“搜罗材料之广博”表示赞赏。认为“似可组织人力、即以地方志中适合于旅游者之多方面兴趣而引人入胜者,编写导游指南”。(《光明日报》1981年8月6日)而沈祖祥先生的结论更为直接,他认为“方志为旅游之本,旅游乃方志之母”。以上论断可以证明,方志对于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方志的重要性主要有二:一是其丰富性,我国自古有修史传统,各种官方非官方的方志资料数目繁多,根据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数据,其中著录1949年以前的历代各类志书8264种,11万余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数量的1/10;同时方志中有着一地自然旅游地理与人文旅游地理的详细记载;并且记载了名山胜水的由来与发展变化、以及当时的游人的游玩食宿情况。这些都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二是其真实性,现行旅游文化开发中,充斥这大量的伪民俗、假景点,甚至将真文物改成了假古董。需要注意的是,方志中对现存的古迹都有记载,而因为时间或历史其他原因已不复存在的古迹,方志总也能寻到踪迹。并且能够阐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记载相对可靠,对于保护现有景点,开发新景点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2 定林寺开发中方志资源挖掘的现状与问题

2.1 定林寺的历史

作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南京方山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寺庙始建于南朝,中兴于宋代。

南朝刘宋元嘉元年,在今钟山紫霞湖附近,建定林寺。元嘉十六年,外国高僧竺法秀感觉定林寺位置低洼、潮湿,便在山上选址重建,将山下的称下定林寺,在山上的称上定林寺。定林寺精讲戒律,为建康模范丛林。梁后,寺毁于兵燹。隋以后修复。

方山至今尚保留有“达摩崖”等历史古迹,为禅宗之祖达摩偃坐之地,故此,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说。

南宋乾道九年,钟山独龙阜上定林寺因灾而毁。宋孝宗下旨按原样重建。同年,陕西高僧善鉴至江宁方山结庐行道,远近信徒慕其高德,纷至踏来,遂于方山西北之半山腰疏泉开道,按钟山定林寺规模建寺,建有山门、韦驮殿、大殿、法堂、禅堂、斋堂、宝塔等,并提请建康府将原钟山废定林寺额移此,俗称“方山定林寺”。

但在近几十年,定林寺历经兴废,仅存砖塔一座。虽在新世纪开始修缮,相对于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鸡鸣寺、灵谷寺等寺庙,凋零不少。

2.2 方志资源中对于定林寺的记载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无论是各种总志或是专门志,都对定林寺有过记载。

据宋《景定建康志》“祠祀志”记载:“定林寺有二:‘上定林寺’旧在蒋山(钟山)应潮井后,宋元嘉十六年,禅僧竺法秀造,在下定林寺之西;乾道间,僧善鉴请其额于方山重建;‘下定林寺(即钟山定林寺,废于萧齐,497至502年)’在蒋山宝公塔西北,宋元嘉元年置,后废。”

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宋乾道间,善鉴和尚因钟山定林寺废,便募资建寺于此,沿袭寺名。塔建于乾道九年,高十三米。底层特高,南面开门,另三面各有佛龛,塔刹和腰檐已毁。此后,远近信徒、施者接踵而至,佛殿﹑法堂﹑僧房次第建成。”

据《金陵梵刹志》记载:“宋乾道末年,高僧善鉴创。上定林寺在钟山,寺废,因请额于此,遂名定林。元至正间重修,国朝弘治五年重建。”

2.3 定林寺已有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3.1 文化资料的“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其本意为对历史文献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只作如实记述,不加观点,不作分析、评论。历代很多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名家都曾发表十分精辟的论述。刘知几曾说:“良史以实录其书为贵。”“所谓直书,就是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戒”。章学诚主张“据事直书,善否自见”。以上这些论述和主张对于后世编纂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保证了方志的历史延续与体例统一的同时,也扼杀了修志者对于文化开发的观点与建议,使得史料只能成为史料,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因为方志是资料书,所以不要求编纂者的观点和个人创造,只需坚持秉笔直书,整理史料的观点也成为主流。

在旅游繁荣的今天,方志研究者与旅游开发者都已经着力于两者的研究,并且提出了许多统一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多从史料重现、文化开发着手,得出了方志资料的重要与旅游产品缺乏的结论。但空泛的结论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资源需要辨析真伪、区别对待。并不存在一套方案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可能性。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更需要的是结合本地区特点以及需求,再在文化资料中寻找可取用资源,方能解决目前的困境。

以南京定林寺为例,在中国知网以“定林寺”为关键词检索,有273篇文献,如果按学科分类,其中有“中国文学”130篇、“宗教”31篇,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在为定林寺的归属源流进行考据争论,考据源流对于历史脉络明晰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单纯的争论并不能解决定林寺凋零的现状,也有违通经、明道、致用的初衷。而现今的旅游开发,更重要的是在拥有历史背景下的现实开发,而关于“旅游”学科的仅仅只有26篇且这之中只有一小部分立足于实际开发。定林寺在历史上几经繁盛衰落,仅在南京就有钟山上定林寺、钟山下定林寺、方山上定林寺三处,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存在,都成为现今南京定林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实开发中,都可以利用,而无需拘泥于地域的限制①以2014-05-25搜索数据为准,学科分类依据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分组。。

2.3.2 宣传保护的错位缺失

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后,明显感受到相对于其他名山名刹,定林寺所得到的保护极为有限。以定林寺塔为例,塔高约14150m,为7级8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由于年久失修和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定林寺塔除腰檐、塔顶及塔刹已经毁坏外,塔身向西北向也严重倾斜7.59度,塔顶已偏离塔基中心1.6米。经2001年4月11日对定林寺塔塔身结构损伤情况和结构尺寸进行的勘察发现:塔身东面和南面1、2层处许多灰缝松弛或者基本拉脱。同时在定林寺所处的方山地带,存在着居民的无节制开垦与砍伐,生态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而对于定林寺的宣传更加有限,在面向南京本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中,仅有27%的居民对于定林寺有印象,而只有2%的居民能简述其历史与所在方位②数据来源为在栖霞区幕府山庄小区和金陵科技学院幕府校区现场发放的问卷,填完后当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在百度搜索中,与“定林寺”有关的网页有29000个,而同属于南京古寺的鸡鸣寺有305000个③以2014-05-25搜索数据为准。。缺乏整体的宣传,很难形成凝聚力,更加招揽不了客源,获得旅游收入,造成古寺旅游资源的闲置与没落。

2.3.3 没有进行特色挖掘

目前,定林寺基本只承担寺庙基本的传法弘道功能,并没有成为一处旅游盛景。以南京同类型寺庙为例,鸡鸣寺较好的结合了城区内明城墙风光带和本身的樱花特色,开发出了“樱花揽胜情人节”“明城墙鸡鸣寺环城游”等线路;而灵谷寺更与中山陵风景区结合,有着丰富的观光旅游产品,并且与生态环境融合,“千年灵谷寺,万株桂花香”已经成为朗朗上口的旅游词。

但定林寺并非没有自己的环境与人文特色。历史各个时期的方志资料都有记载,方山作为拥有独特地貌的休眠火山,有着数目众多的环状玄武岩墙。句容河与溧水河在方山汇流,森林覆盖面积高,自然环境优美。同时,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一生与佛教和定林寺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生三次在定林寺留居。王安石、陆游等文化名流也曾在定林寺游玩或居住、留下了许多诗赋。这一切都为定林寺旅游的开发提供的独一无二的资源条件。

3 定林寺开发中方志资源挖掘的分析与对策

3.1 传统资源的有序整理与数字资源聚合

旅游文化开发与方志的联系并不紧密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现有方志资料的整理。在传统方志的基础上再归类。

如笔者前文所述,在若干方志中,都对定林寺有所记载。这其中还不包括历代文人的诗歌、文赋等。但这些资料都散落各处,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系统的整理汇合。同时,不同类型的记载关注角度不同,有自然地理方面、有佛教学术方面、有历代人物方面。在汇总基础上进行分类,在后续开发上才能更好使用。

长期以来,对方志的利用都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即靠手工查阅方志,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方便更快更好地利用方志,有必要对方志进行现代化的加工、处理,制成导览与全文数据库,完成数字资源的整合。

导览数据库,面向的是普通游客群体,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传达,着重介绍历史沿革、旅游风光、相关佛学知识,依托后台数据库在前端应用WEB、XML和多平台技术。

全文数据库,面向的是专业研究人员,包含历代方志纸质书影、学术论文数据信息、科研成果论文数据信息、学术著作数据信息等,方便专业研究者取用,同时也促进相关研究事业的发展。

综合利用数字资源,导览数据库与全文数据库优势互补,集合相对独立的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资料,形成定林寺旅游景点的专属“大数据”。

3.2 智慧旅游概念的应用与3D实景的开发

所谓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在完成定林寺旅游数据库的建立后,运用智慧旅游的概念,在服务端主动向旅游者提供方山地区旅游信息、帮助旅游者制定南京旅游计划、方便旅游者完成相关纪念品支付途径。在使用端开发相关的移动软件,让游客在旅游时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得信息、得到帮助、给予评价。

而对于不能亲临现场的潜在旅游者来说,制作3D实景,通过网页浏览或是软件浏览也是智慧旅游概念的一个补充。定林寺所处方山风景区作为极富特色的火山地质公园,句容河溧水河汇流,有着许多独特的火山水文景观地貌,而定林寺的大雄宝殿、斜塔、摩崖石刻等景点也别具特色,如果足不出户就能欣赏,旅游者可以漫游在方山定林寺晨钟暮鼓的虚拟现实之中,通过旅游虚拟现实感受虚拟化场景,提升定林寺的吸引力与美誉度。笔者所主持的项目中,目前已经在着手将定林寺斜塔的3D全景开发,也为了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第一斜塔”的魅力。

4 结论

在目前的形势下,加强定林寺旅游文化的开发。应加快整合方山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合理规划,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方志由于资料丰富真实,涵盖了各个时期的旅游地理记载和人文历史记载而渐受重视。但由于传统与现实的原因,并没能较好的为旅游开发服务。笔者前文所提的若干分析与对策,均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丰富定林寺旅游产品类型、提升传统旅游产品档次,满足多元旅游需求。而立足于定林寺这一点,作为一个开发样板,也能对其他地区景点的开发上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前文的分析与对策并不十分全面,理论分析落实于实处也有着多样的变化,但目的是通过方志资源的挖掘还原历史旧貌,通过精细分析拓宽开发思路,最终得以推广旅游文化,拥抱时代,提高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与感受。

[1]章学诚.章氏遗书:卷十五方志略例二[O].民国9年影印本.

[2]章学诚.章氏遗书:卷十四方志略例一[O].民国9年影印本.

[3]王晖.四论方志性质与特征[J].中国地方志,2005(1):13.

[4]陈凯.旧方志文献分类刍议[J].广西地方志,2010(4):24-26.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的通知[EB/OL].[2014-05-07].http://www.gov.cn/zwgk/2013-02/18/content_2333544.htm.

[6]林衍经.地方志旅游资料的价值及其利用[J].中国地方志2006(1):29-30.

[7]沈祖祥.旅游与中国文化[M].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8]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9.

[10]莫祥芝,甘绍盘.同治上江两县志[O].清同治十三年刊本影印本.南京图书馆藏.

[11]葛寅亮.金陵梵刹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1.

[12]刘知几,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3]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4]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122.

[15]张凌云,黎巎,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

猜你喜欢

方山方志旅游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旅游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