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我见

2014-04-15邱志凌

江西中医药 2014年8期
关键词:阳明胃心脾医家

★ 邱志凌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 300193)

《素问·阴阳别论》有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1]对于此句注释,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几十年来亦有不少前辈对此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笔者近日潜心研读各代医家著作,结合临床,提出自己对此句独特的见解。

历代医家对此句中有争议之词的释义的整理及笔者的见解如下。

1 “二阳”

对于“二阳”,多数医家认为是指“阳明”,即手足阳明,胃与大肠。如隋代杨上善注:“二阳者,阳明也。阳明,谓手阳明大肠脉也,足阳明胃脉也。”[2]唐代王冰注:“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3]清代唐笠山在《吴医汇讲》中道:“二阳者,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也”。[4]

然亦有不少医家认为“二阳”独指“胃”。如明代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言:“阳明为二阳,胃伤而心脾受病者……”,[5]此句间接说明“二阳”即指“足阳明胃”。还有清代高士宗曰:“二阳,阳明胃也”[6]。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中,亦道“二阳者,阳明胃也”[7]。

笔者认为,明代医家张景岳的说法更为妥帖。其在《类经·阴阳发病》中道:“二阳,阳明也,为胃与大肠二经。然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8]故“二阳”确是指“阳明”,包括“胃及大肠”,然如《灵枢·本输》篇:“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所言,《伤寒论》有时亦将大肠、小肠统称胃,如“胃中有燥屎”,此“胃”即是指肠而言。由此可知“胃”在功能上可包括“大肠”,通指受纳运化,故张介宾言“此节所言则独重在胃耳”。由后面的语句亦可推出“二阳”主言“胃”之功能。

2 “发心脾”

对于“发心脾”,古今医家主要有3种解释,笔者在此一一陈述。

2.1 病延及心脾 此种观点以唐代王冰为代表,其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注曰:“夫肠胃发病,心脾受之。心受之,则血不流,脾受之则味不化。”[3]明代王履亦言:“肠胃既病,则不能受,不能化,心脾何所资乎。心脾既无所资,则无所运化而生精血矣。”[9]明代李念莪之观点更具特色:“胃伤而心脾受病者,何也?脾与胃为夫妻,夫伤则妻亦不利也。心与胃为子母,子伤则母亦不免焉”。[5]

2.2 病源自心脾 此种观点以明代张景岳为代表,其曰:“胃与心,母子也;人之情欲本以伤心,母伤则害及其子。胃与脾,表里也,人之劳倦本以伤脾,脏伤则病连于腑。故凡内而伤精,外而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于心脾也”。[8]清代医家张锡纯亦曰:“发于心脾,原其发于心脾之故。”[10]此外,高士宗、吴谦、唐笠山、俞樾等医家皆相继推崇此观点。

2.3 “心脾”乃“心痹”之错简 此种说法,源于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原文是:“问曰:二阳之病发心痹,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息贲,三日者死不治。二阳者,阳明也。阳明,谓手阳明大肠脉也,足阳明脉也。阳明所发,心痹等病也。”[2]47后代学者参考《内经》中的出现“心痹”的其他条文,如:《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噎干善噫,厥气上则恐”;[1]365《素问·五脏生成篇》“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1]108以及原文前后具有相似结构的条文“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泻”,“三阳为病发寒热”,故认为“发”字后面应接疾病名称,故应为“心痹”,且举出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治疗“胸痹”“心痛”诸病时,皆以心胃同病论治而取效,由此论证“心脾”乃“心痹”之错简。

对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病延及心脾”与“病源自心脾”可合二为一。当然,《黄帝内经》的作者在著书时,其意可能只是其中之一,然著书立作的目的是要记载自己的经验以指导后世临证用药,从此动机出发,结合临床实践,重新审视此条文,即可产生二者兼而有之的想法。正如李念莪所言,脾与胃为夫妻,心与胃为母子,夫伤则妻不利,子伤则母亦伤,试问,若妻伤母伤,夫与子安能无恙?故得出胃受纳失常,脾无所化,心无以资;情郁于心,忧思伤脾则火不生土,脾不能运胃的结论。

至于“心脾”乃“心痹”之错简,笔者认为,可归于上述理论之中,只不过把“心脾”换成“心痹”。即“二阳之病导致心痹”或“二阳之病源自心痹”。前者,可由《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的“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1]513做解,即阳明胃热有余,则邪闭脉道,时使周身发热;胃不足则脾不运,心血无以充养,血虚瘀滞,发为心痹。也有学者解释为胃气以下行为顺,胃病则气逆不降,于是浊阴逆奔,发为心胸痹阻之病[11],皆可说明“二阳之病导致心痹”。后者,心脉痹阻不通,心血不得下润胃土,心火不得下助胃运,故阳明胃病。

3 “隐曲”

对于“隐曲”一词,古今医家的观点亦可分为三类,笔者整理如下:

3.1 二便 这种解释源于《内经》中出现“隐曲”的条文,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1]726又如《素问·风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1]361隋代医家杨上善医注曰:“隐曲,大小便”。[2]

3.2 阳道病、房事不利等生殖系统疾病 持有此种观点的医家较多,如唐代王冰言:“味不化则男子少精,是以隐蔽委屈之事不能为也”。[3]明代张景岳道:“不得隐曲,阳道病也”。[8]清代高士宗云:“有不得隐曲者,男子精虚,不得为房事之隐曲也”。[6]此外,明代王履、李念莪,清代姚止庵均持此观点。

3.3 情志不遂,郁结于心 持此种观点的医家众多,尤见于清及近现代。清代张锡纯道:“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10]近现代医家王一仁也曾说:“阳明胃病之发生,每由于心神思虑过劳,于隐曲之念太多,不得遂其志”。[12]此外,吴谦、张璐、张山雷、秦伯未等医家均认为“隐曲”乃情志不遂,郁结于心之意。

综合此三类观点,结合临床,笔者认为1、3两种解释更易发生,更为常见,即心与脾胃俱病之时,往往兼见二便不利、情志不遂的症状,原因为脾胃病则受纳运化五谷失常,小肠无以受盛化物而泌别清浊,大肠传道失职,出现二便不利的情况;心为神明之府,脾在志为思,心、脾病则情志不遂,亦可由情郁于心而致心脾两伤。而第2种解释,临床实际亦可发生,笔者认为其少见的原因有二:一是阳道之病发病原因较复杂,且多与先天生殖之精相关,不易单因脾胃运化及心脉闭阻而发病;二是受中国传统习俗的影响,患者若有生殖系统的问题多羞于告知大夫,故临床不常见。但不常见不等于“不常有”,若患者素有生殖之精匮乏的因素,加之二阳、心脾为病,势必会出现阳道病等“不得隐曲”之症,对于此类患者,唯有问诊全面详细,且委婉有道,方能诊断明确,切实为患者解除痛苦。

4 讨论

通过对有争议之词的分析整理,笔者认为此句的完整解释应为:“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与心脉运行关系密切,往往相互为病,常表现为情志不遂,二便不利,女子月事不下等症,亦可出现阳道病,房事不利等症,此皆由脾胃运化失常,无以散精,生化无源,土虚木乘,肝郁气滞,血虚成瘀等因所致。若久之郁而化火,精亏血少,血虚风动,则发为风热消谷善饥;由于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故心与脾胃病久则肺亦病,肺气不降,水精积于胸中,喘息不已,气逆而咳不止。至此则有医治无效而死的危险”。这样解释,再结合临床,我们不难看出此条文对指导临证用药的重要意义。临床上一些胸痹心痛的病人往往由于饮酒过度,嗜食肥甘,伤及脾胃,中焦脾胃运化失常,聚湿生痰,痰浊中阻,而致胸阳不展,临床每以健脾和胃、豁痰宣痹之法取效;或一些忧思气结伤心脾,气滞血瘀而心脉痹阻,以及火不运土而不思饮食的病人,往往用疏肝行气解郁的方法可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一些月事不下的女子,往往从脾胃调理而获奇效。由此,笔者认为,我们在阅读经典时,不仅要求证原文含义,明白其中理论意义,还要阅读历代医家对此句的注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细细体味各医家所说是否合理。毕竟经典形成于千余年之前,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人们居住的环境、所处的社会都在不断变化,疾病谱也随之改变。历代医家在研读经典时,将自己诊治病人的经验融入到对经典的解读中,形成了各异的观点,这些都是对经典的补充和升华。古人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若是一味地寻求经典原意,脱离临床而衍生出的理论,只能是成为死知识、伪科学,毫无意义。只有基于临床,凡注释合理者皆为己用,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新的见解,才是对经典最好的解读。

[1]姚春鹏.黄帝内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3:79,365,108,513,726,361.

[2]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47-48.

[3]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63.

[4]唐笠山.吴医汇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7.

[5]李念莪.内经知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65.

[6]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55.

[7]吴谦等.医宗金鉴(第三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24.

[8]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96.

[9]王履.医经溯洄集[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58.

[10]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1.

[11]胡静娟.“二阳之病发心脾”释义[J].新中医,2006,38(11):55.

[12]于瀛涛.二阳之病发心脾不月有不得隐曲的分析[J].中医药学报,1978(2):23-24.

猜你喜欢

阳明胃心脾医家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Qi-acupuncture Therapy of TCM on Portal Hypertension
过桃花村
口中异味治疗之管见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一学就会的养颜按摩法
针刺治愈足底清冷验案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