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审美情感对《拉奥孔》中顷刻性问题的重要作用

2014-04-11陈效毅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观赏者莱辛内心

陈效毅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论审美情感对《拉奥孔》中顷刻性问题的重要作用

陈效毅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在莱辛《拉奥孔》中叙述了艺术顷刻性的问题,揭示了艺术的一大秘密,那就是审美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则试图从审美情感对于艺术表现中的顷刻性问题作出新的理解,并对比中西方一些艺术现象,来阐述顷刻性中所包涵的审美心理问题,以期进一步完善这一艺术理论。

审美情感;顷刻性;审美想象;情感体验

在莱辛的《拉奥孔》中,对于造型艺术为什么要避开描绘激情顶点的时刻,而诗,就是语言艺术不受这一规则的局限,以及诗人就美的效果来写美,无疑都透露出了艺术的魅力之所在——审美心理对于审美对象的想象和其中调动出的人们的情感情绪。诗画之别,也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评判一个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艺术本身的巨大谜团,正在于他调动了人类对于事物的想象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内心的各种情感体验,而并不是诗是否能入画。这样一种审美心理、审美期待映射到艺术作品上,无论是造型艺术,音乐等时间艺术亦或是语言艺术,怎样用艺术语言将这种艺术意蕴展现出来,则体现了艺术的高低。

贺加斯在《美的分析》一文中对于曲线、S线的优美,多样,复杂等问题上有着独到的见解,以人类视觉感官的角度论证了审美心理中想象之于艺术的巨大作用,强调了形式美。在中国艺术中,有意境一说,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与之有相应的地方。意境本身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但结合莱辛在《拉奥孔》所提出的论点,可以发现,艺术意蕴的关键作用,是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展现出来,引起观赏者内心的审美想象,最大程度的调动这样一种想象,使得观赏者的情感体验在那一刻得以自由,进入到无我的境界中。中西方的艺术家均看到了这一点。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或者说某种程度的掌握,本来是人类克服对于未知的恐惧和疑惑,而如果能恰当好处的把握好这个度,则可以对于审美有着裨益。在《易经》中,有着很多关于未来卜筮的作用,而正是在这本书中,我们能从中找到中国艺术对于审美的顿悟。在《易经》乾卦六爻中,九五是飞龙在天,五爻为阳,阳居尊位,今龙已飞升于天上,见大人利,象说:“飞龙在天,喻君子可大有创造之意”①这里可以看出《易经》中对于顶点前后的顷刻性的认识,人们的想象力是最丰富最有创造力的,是造型艺术所应该选取表现的那一顷刻。上九便是亢龙有悔,象说:“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亢,人颈也,犹如人颈的硬直、骄傲之象,上爻是阳居阴位,位不正,骄傲的龙,必造成追悔的事情。②这里可以看到古人对于顶点这样一个极致的顷刻的认知,从飞龙在天到亢龙有悔,人们面对事物时的想象力,也是在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在运转。人们在观赏造型艺术,或者是其他的艺术种类的时候,情感的体验过程,也在这样一个运转中得到自由的释放。中国古语有物极必反,正是如此,诸如喜极而泣,恰有此类的寓意。在顶点的时刻,艺术所能表现的美也便对着这样一种想象力和情感的迸发而渐趋微弱,其所能引起的人们的内心感受也无法和之前的时候相比,故而艺术所能表现的美也便到头了。老庄哲学中对于美的阐释,也是有着相似的道理,大象无形,天下有大美而不言,此中道理,正在于此。语言或者一般的造型艺术,会束缚鉴赏者的想象与审美思索。在《拉奥孔》中,莱辛说到对于海伦的美而言,无论怎样的描写,都是一种有失偏颇的描述,而唯独用年老的长老们可鄙的表情和内心独白,方能在一种”曲线”的描写中将这样一种具有无限可能的美和人们的想象与情感加以中和平衡。③正如《拉奥孔》中所说“尼诺斯美,阿喀琉斯更美,海伦具有一种神人似的美。荷马从来不就这几种美进行详细的描述,可是他的全部史诗就建筑在海伦的美上面,若是落到近代诗人的手里,他会在海伦的美上怎样的大放厥词啊!”④

在《美的分析》一书中,贺加斯论述了复杂和多样的问题,可以从中探知,为什么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的好,为什么曲线、S线的形式比直线等更加的吸引人。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有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即使是舞蹈的艺术表现,也是以线性的优美,翻转婀娜的蛇形线为佳。中国的书法,尤其是草书,那种线性艺术所展现的气韵何以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正是在于这些艺术所能展现的一种具有包孕性的艺术意蕴中。虽然其中心论点论述的是形式之于美的重要性,但这在另一个方向向我们展示了,《拉奥孔》所论述的艺术表现的顷刻性、包孕性中所体现的艺术魅力。究其原因,不外乎艺术的内核应是以人为核心。正如音乐这种时间艺术,更是直接的调动了人们对于乐曲旋律的欣赏和想象,内心情感的流动在旋律中得以自由的驰骋,所展现的正是这种对人内心情感的触动,最大限度的对人类想象力的扩张。

《拉奥孔》第21章中有一段对媚的描写: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因此,媚由诗人去写,要比······媚比起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⑤媚,就是动态的美。动态的美之所以比静态的美更加的好,正是在于运动。一纵即逝,飘来忽去,比起画家所暗示的动态,语言艺术所营造的动态之美更加的直接,使得观赏者的想象获得更广泛的自由,故而情感也能在那一瞬间得到时间上的流动,相比于静态的美能唤起的自由的想象和联想,媚自然是更加丰富多彩的。

情感在艺术作品中得以发挥,使得观赏者得到愉悦,好的艺术品更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使得观赏者移情于作品的世界中,或者说同情,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更大的范围内怡情悦性,即使是功利性的艺术品,或者说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艺术创作,在鉴赏和创作的过程中,情感的作用依然是不能忽视的,所能达到的目标自然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既符合现实利益,又有着审美的愉悦。好的艺术作品,定然是可以令观者沉浸其中,如红楼梦的读者,为了其中的爱恨情仇,混淆了现实生活,几近生死。而牡丹亭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那故事中的爱情,死者可以生生者可以死的百转千回,也正是让故事的读者听众感受到了情感的真切,唏嘘不已,同情于此。音乐艺术则更是在想象中激发情绪体验,一个个音符经过艺术创作的排练,演绎出的旋律所包容的情感,听众在欣赏时自然是可以随着这种节奏、旋律而不断的演进,融合进自身的遭遇以致感受到乐曲的美妙之处,陶冶情操。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有“净化”的说法,悲剧之所以是最好的艺术形式,正在于它引导人们的情感,净化掉那些不好的情绪,引导健康的心态。⑥从这里也可以说明,情感之于艺术的重要作用,艺术之所以有魅力,吸引着人们去观赏他,生活中离不开他,正是在于艺术所能引发的情感,使得人们在生活中所累积的情绪得以宣泄,找到共鸣,或者在艺术的世界中,在想象的支撑下所获得的一刻宁静,修养身心,陶冶性情,获得审美愉悦。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艺术神韵,也正在于此。

在一件艺术作品中,有着艺术品本身,艺术家,鉴赏者的三方。人们对于事物的最紧张的状态,其实正是在引而不发的那一刻,如蛇在攻击猎物时为何让人紧张,正是在这种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进击,而且是在明知道逃不掉,知道在下一刻便有了结局,但仍然是要感受着这种紧张,内心的惊惧,无奈,无助在心情此时此刻一股脑的全都迸发,想象伴随着情绪的波动,这种情感体验运用到艺术创作中,鉴赏者在见着这造型艺术时,会想着下一刻的情景,而艺术家在创作时偏偏将时间定格在了这引而不发将发未发的时刻,亦或者高潮之后,留下这一片残垣,引起鉴赏者的无限遐想,美狄亚的嫉妒,掷铁饼者等无不是这样的运用,而顷刻性之所以如此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在这一顷刻,恰恰是将艺术品的观赏者的想象空间最能扩展的时刻,其情绪体验也最为强烈的时候,比起将巅峰状态刻画出来或者直接写出了某种美之后,反而削弱了这种状态或者说想要表现的美。对于语言艺术来说,即使可以用语言这种比起造型艺术而言不同的艺术语言,看似可以轻松的用语言营造出某种氛围,让这种“对峙”变得平缓,使得所能描写的美能够更加明确具体,但殊不知即使如此,语言在美的面前,是无力的,语言艺术也是要遵循这种规律,正如对貂蝉王昭君等美女的容颜的描写,如果有了语言的具体描绘,人们对于这种美,便无法有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这是美的,有人就认为这样的容貌并不是很好看,形成了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莫不如一句沉鱼落雁来的实在,在荷马史诗中对于海伦美貌的表现,也正是展现了这种规律,到底这个女人有多美,你自大可以自己去想象,去体验,感受,也许她的容貌就是你的心上人的容貌,或者是你所不曾想象的。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正如在《西厢记》中张生看到崔莺莺时那一句“我死也”,比起千言万语的描绘和赞美,胜过千百倍的。钱钟书的《读〈拉奥孔〉》中有过类似的论述,正如诗句“猿鸣三声泪沾衣,画家挖空心思,始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莱辛所谓绘画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谓画一水两崖易,一加二为三的连续三声难。内心的情感是最难画出的。⑦在这里可以看出,诗画之间,其本质之间,更多的是怎样表现其中的艺术意蕴。当然,不是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能有艺术意蕴,但能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人们的思考,延伸观赏者的想象力,唤起观赏者在那一刻内心的多少情感,则很重要,如美狄亚在杀子的时候,观赏者对这一题材原本的认知,对这件事原本有的内心期待是有的,而看到这幅画时所引起的对后面事件将要发生的预测,情感上的恐惧、惊颤、不忍等等,在描绘杀子的那一顷刻,得到最大的释放和自由,如果在顶点的话,任何包孕性的东西都不复存在了,或者有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可以选择其他的顷刻,如杀完后那一片残垣以及美狄亚的失落,但无论是顶点前或者顶点后,只要能包孕出无限的想象,将观赏者的情感,同情也好,恐怖也好,都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无疑就是成功的作品。即使是语言艺术,如果描写美狄亚怎样的杀害自己的儿子,杀害的过程怎样等等,都是不能表现这一事件的恐怖性和艺术性,相反,若是能着重刻画出美狄亚在如何的嫉妒,内心怎样的煎熬等,则会更为出色。

对于美和丑的问题,现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多表现丑、怪等,更是说明了,在艺术领域里,表现美固然是艺术的重要职责,但艺术所更应承担的是通过其创造出的艺术形象,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迸发,想象力的延展。更加直白的将艺术的包孕性和顷刻性表达出来,不再是躲藏在美的表面之下。在莱辛《拉奥孔》中,论及过为什么拉奥孔群雕中被巨蟒缠身即将死亡的拉奥孔没有狰狞呼号的表情,有的是克制的,哀伤的神色,这个原因从温克尔曼和莱辛的著述中都有论及,但此刻还能从中得出,作为艺术的最高法则———美,并不能完全的论证出为什么此时此刻的拉奥孔的创作没有用狰狞可怖的神情,为了更好的表达面对死亡时刻内心的情绪也应该看做是解释何以拉奥孔神情没有如此激烈的原由。用如此可怖的神情不仅损害了造型艺术的美感,束缚了艺术观赏的想象力,而且那样一种呼号狰狞并不能更加深刻的表达拉奥孔在那个时刻,在即将国破家亡的时候复杂多变难以名状的内心世界,他的情绪情感就难以深刻的影响观赏者,达不到移情或者说是同情。拉奥孔在面对特洛伊木马的计谋时,面对人民的不理解,面对神的惩罚,他所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因巨蛇缠绕得到的疼痛感,所以,若是用狰狞可怖的神色来刻画,则在情感体验和艺术创作的意蕴上失去了平衡。在《伊菲革涅亚》这幅画中,阿伽门农王的作为牺牲者的父亲,画家却将他原本该表达哀伤的表情表现为被遮盖起来,固然有着遵从美的规律的原因,但静穆所能表达的意味则更加的重要,被遮盖下的表情是想怎样的,这种有着宗教仪式的内容,所引发观者内心的不仅仅是对于阿伽门农的表情的想象,应该还有着更加严肃的情绪,不仅仅能符合美的规律,更能将远古时代宗教巫术反映出来,相较之下当然是更好的。

艺术与天才。艺术是天才的事,天赋和灵感始终与艺术创造联系在一起是有这一定的历史和经验的。天才是在某种领域内有着天赋的人,他们对于创造,创新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和灵感,有时候在他们创作后就无法复制,而且自己更是说不清道不明,无论是柏拉图还是康德叔本华,都有着对天才和艺术的论断,究其原因,艺术创造本身是一个将人自身的积累和灵巧在一瞬间的迸发,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不可复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创造达到了一个巅峰,在巅峰状态下的艺术创作,所产生的力量,正是那股可以引起人们各种情绪的东西,将灵魂深处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惊惧惶恐焦躁等等不一而足的情绪体验摄于其中,人们沉浸其中,感受着自己的情感在作品中的映射,进入无我之境,这其中,审美想象贯穿其中,如天马行空,这正是为何艺术只能是天才才能创作出的事物的原因,天才对于人内心情绪的体验也定是比一般人更加的敏感,更能感受世间万物的灵动,所以对于一件好的艺术品,一次成功的艺术创作,缺少了灵感,则难以为继,而天才的灵感比一般人更加的丰沛而深刻,故而艺术创作需要天才的灵感迸发,而不是一次次的工艺复制。这也说明了在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领域里,或者说是艺术的世界中,想象,灵感和情感的重要性。艺术鉴赏时所能感受到的世界有多么的深刻,多么的打动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天才的艺术创作者们所能表达的是多么深刻多么打动人心。

审美情感与审美想象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都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表现手法上,或是艺术构思上,乃至于艺术的鉴赏过程中,我们内心的情感体验无不贯彻其中,或是移情共鸣,或是感悟的升华。艺术的巨大魅力也正是在这样的审美体验中得到展现。艺术所要表达的不仅是美,而且是人类对于追求美的背后所追寻的集体情绪。人们喜爱美,因为美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刻复杂的情感,人们享受美的过程,也是沉浸在这种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而情感的体验无不需要人类特有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审美心理在其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审美情感和审美想象对于艺术表达,对于艺术的顷刻性而言,是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的。

注释:

①周振辅译注.《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页.

②周振辅译注.《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页.

③[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④[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⑤[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页.

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0页.

⑦钱钟书.《七缀集》[C],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7页.

[1][德]莱辛.拉奥孔[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杨恩寰.审美心理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3]王朝闻.审美心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4]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周哲良

I516.06

A

1672-2094(2014)03-0055-04

2014-04-17

陈效毅(1990-),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观赏者莱辛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基于VR技术的电影交互性与设计方法探究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注重形体艺术表达,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围
浅谈舞蹈中编导、演员与观赏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一块生锈的铁